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緩慢,貿易增長動能不足,保護主義和泛安全化甚囂塵上,糧食和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發展失衡等全球性挑戰增加。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如何承擔大國責任,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
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這一話題引發各方關注。近日,東方衛視/第一財經記者葛唯爾影片專訪耶魯大學高階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就當前形勢下的中美關係展開對話。
記者: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2%,達到126萬億元。在全球經濟復甦放緩的大背景下,您如何評估這些數字?
斯蒂芬·羅奇:我認為,中國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的既定目標讓人很受鼓舞。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較高的負債、人口壓力導致的勞動力減少,還出現了一些通貨緊縮的跡象。5.2%的GDP增速反映出中國政府為解決這一系列棘手問題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增長目標的實現令人欣慰,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記者:2024年初,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幾個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紛紛提高了對中國經濟的總體預測,重申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你對此有何看法?
斯蒂芬·羅奇:資料趨勢好的時候,這些預測專家就預期樂觀,資料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謹慎預期。他們看到中國經濟實現了之前的GDP目標,就上調了預期,認為這樣的趨勢會繼續下去。
我個人比較謹慎一點,我認為實際上今年比去年更難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我們要邊走邊看。
記者:你提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在耶魯大學,你教過一門名為“未來中國”的課程,研究中國的經濟模式。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獨特性在哪裡?這些特點在當今是否可持續?後疫情時代,中國繼續強調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這對中國維持穩定經濟增長的努力意味著什麼?
斯蒂芬·羅奇:對我來說,中國增長模式的特點在於,長期以來,中國堅持改革,包括經濟結構的改革、社會結構的改革、政治結構的改革以及治理方面的改革。
這反映出中國政府很有勇氣,直面問題,也願意承擔改革帶來的陣痛,他們很有戰略眼光,知道要把中國經濟帶向何方。
在兩會來臨之際,我希望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堅持大膽改革的精神,這種精神對於推動中國經濟向前發展至關重要。我在耶魯教課的這麼多年來,一直強調結構性再平衡的必要性,重點是透過改革、促進和鞏固社會保障網,特別是醫療保健和退休制度,更好地刺激內部消費。
政府對內需的重視是非常正確的,但要真正拉動內需,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中國家庭由於人口壓力、快速老齡化和勞動年齡段人口減少,出於恐懼而繼續增加儲蓄。這種預防性儲蓄反映了大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任何老齡化社會都需要在醫療保健和退休方面投入鉅額資金。
記者:中美之間有很多話題,其中一個熱點就是科技。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復甦,中國將2024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定位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您如何解讀這一戰略?
斯蒂芬·羅奇:長期以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就一直在關注本土自主創新。中國政府近期把技術創新提高到戰略地位,強調增加研發支出,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大的支援。表明政府清楚地知道轉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要性和利害關係,本土創新是關鍵。
我認為當前全球創新浪潮中最積極的一點是,它是建立在跨境合作之上的。中美兩國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一直在共同努力。但現在,由於兩國之間的政治隔閡,這種合作模式正遭受質疑。我認為這可能不僅對中美科技界來說是個挫折,而且對於依賴全球創新來提升生活水平的整個人類社會都是遺憾。
記者:在您看來,新時代有效管理中美關係的關鍵是什麼?
斯蒂芬·羅奇:我認為外交和峰會是有幫助的,但不能依賴它們解決所有問題。我有一個想法——建立一個全年運作的新美中秘書處,地點可以設在瑞士或者新加坡這樣的第三方,負責處理各種問題,從經濟貿易到全球性問題。這種新方式將有助於增強兩國之間的穩定性和建設性關係。
記者:有哪些迫切挑戰需要中美兩國共同應對?
斯蒂芬·羅奇:氣候變化、健康安全和網路安全等問題需要兩國合作解決。如果美中兩國能就這些問題達成協議,全世界都將受益。
記者:但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一個全面的競爭對手。這種看法可能會給應對挑戰的共同努力帶來哪些障礙呢?尤其是2024大選選戰愈發激烈的時候。
斯蒂芬·羅奇:這觸及了中美關係困境的核心,即中美關係應該被視為零和還是正和?美國持續將中國視為威脅,這其中許多描述都是“虛假敘事”。我擔心雙方都有錯誤的敘述,中國對美國的許多擔憂也被誇大了。因此,我們需要誠實和透明地處理這些虛假的敘事。
在我看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專心於我們國內問題的治理,避免把自己造成的問題歸咎於他人。
記者:特朗普常常喊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他徵收關稅,承諾讓更多的就業機會回到美國。但實際上,加徵關稅後,美國企業轉為從低成本國家進口,而不是將生產線轉回到美國,您怎麼看?
斯蒂芬·羅奇:總體來說,政客們並不真正理解經濟和貿易。當國家沒有足夠的儲蓄時,就會有赤字。美國是歷史上領先國家中國內儲蓄率最低的。由於缺乏儲蓄,又想投資和增長,就只能從國外引進盈餘儲蓄,這導致了巨大的多邊貿易赤字。
2023年,美國與106個國家存在貿易逆差。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份額只是流向了美國的其他貿易伙伴,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進一步提高關稅,不會把就業機會帶回國內,也不會讓美國再次偉大。只會讓捉襟見肘的中產階級和美國工人承擔更高的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痛苦。
記者:最近,“友岸外包”成了全球供應鏈的流行詞。但這種新常態對全球經濟、對中美意味著什麼?
斯蒂芬·羅奇:友岸外包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政治家們相信全球供應鏈可能導致產業和就業空心化,還會把供應來源和不是盟友的國家聯絡起來。友岸外包的流行也有俄烏衝突的影響。
至於友岸外包是否會成為新常態,我希望不是。雖然有時地緣政治原因可能會促使人們調整供應鏈,但這種做法是有代價的。我們必須誠實、透明地認識到這一點。
記者:信心和預期實際上是投資者談論最多的兩個詞,因為對他們來說,剛剛見證了中國40年發展的奇蹟,發展是非常驚人的。而當經濟進入穩定發展週期後,重建樂觀預期的關鍵是什麼?
斯蒂芬·羅奇:中國經濟的魔力在於實施改革的勇氣和戰略眼光。在今天的採訪中,我們討論了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斷減少的人口等等。這些問題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容易解決。中國政府非常善於認識問題,並採取戰略性的、勇敢的行動不斷去改革。在展望未來時,中國應當重溫改革開放的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