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就在幾天之前,知名的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刊載了一篇令人驚歎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當中,《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還給出了非常詳盡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原來,《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認為:中國目前正在準備一場持久戰,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向中國付錢,這個情況值得美國和其他的西方國家警惕。
有分析人士發現,這一次《華爾街日報》直接將矛頭對準了中國的造船工業。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造船工業在近些年來的確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華爾街日報》的論點顯然還是在故意抹黑中國。這篇文章的背後或許也能折射出一些西方世界的病態現實。
快速發展的中國造船業
造船工業一直都是重工業的尖端領域。過去日本和韓國就是靠著造船工業為本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的動力,這才有了後來日韓的經濟神話。
但日本和韓國的經濟體量相較於當今的中國而言,依然還是小了太多。所以在中國的造船工業逐漸崛起之後,全世界都對中國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由中國製造的大量船艦不僅被運用在中國的海上生產和軍事活動當中,甚至還有不少中國生產的船隻走出國門,成為了中國製造的招牌。
就在2月14日當天,中國的大連造船廠與兩家歐洲公司簽訂了新一輪的船舶採購合同。據悉,這次的合同交易額已經超過了150億元人民幣。
而且,這也不是西方國家的公司第一次向中國採購船隻了。因為中國的船舶工業產量大、效率高,所以來中國採購船隻一直都是相關人士的首選。
但看到中國的船舶工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便坐不住了。就在大連造船廠的這份合同落地之前,《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那篇聳人聽聞的報道。
華爾街日報的對比
當地時間2月13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造船廠做好準備,但美國卻沒有》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當中,《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詳細闡述了中美兩國在造船工業方面的差異。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反覆強調稱,如今的中國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工業產能,其實中國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且,這些工業產能可以在瞬間被轉化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相比之下,美國的船舶製造業則顯得相當拉胯。不僅每年交付的新船舶數量寥寥無幾,甚至就連最基本的組裝和維修工作都成為了美國船舶工業的老大難問題。
過去的幾年當中,大量的美國船艦並沒有在美國本土進行組裝和維修,這些工作全都被交給了像日韓這樣的盟友國家。
這一切的現實都證明,美國的船舶工業的確已經拉胯到了連美國記者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了。緊接著《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又提出了一個更加驚人的論點:中國正在利用船舶工業打一場持久戰。
荒謬的論點
原來《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認為,中美兩國之間目前最大的矛盾莫過於臺海問題。中國也一直在臺海問題上對美國展示著強硬的態度。
過去美國曾經派軍艦一而再再而三地過航臺灣海峽,以展示自己的武力。但在中國的船舶製造工業發展起來之後,留給美國的示威機會也就不多了。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認為,中國政府未來極有可能採取武力的手段直接解決臺灣問題。到了那個時候,美國如果想阻止中國實現國家統一,就一定要用武力的手段對局勢進行干預。
但此時中國強大的船舶製造能力就會在瞬間轉化為軍工製造能力。大量的軍艦會在短時間內抵達臺海附近,讓美國人根本沒有插手臺海局勢的可能性。
到時候面對著數量巨大且實力強勁的中國海軍,美國人也只能夠望洋興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在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在發展民用造船工業,但中國其實是在打一場看不見的持久戰。
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本質上還是在迎合美國過去宣傳多年的“中國威脅論”。
中國已經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一點:中國的崛起和發展絕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威脅。
相信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站在中國的朋友圈當中看清事實、共謀發展。在當下的這個時代當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勢力如果不思改變,只能接受慢慢消亡的命運。
參考文獻:
1.中國在造船領域“遙遙領先”,美媒急了!參考訊息
2.中國船舶大連造船獲百億訂單 累計交付117艘VLCC 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