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我們國家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反侵略戰爭,這場正義的 反侵略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英雄。衡陽保衛戰中的方先覺軍長以殘軍守衡陽40餘日,顯然可稱英雄。但同時圍繞著他的,還有一件撲朔迷離的歷史疑雲,為什麼寫下“絕命書”的方先覺幾乎同時選擇投降日軍?為什麼蔣介石一口咬定方先覺是被俘而不承認他是主動投降?為什麼方先覺獲得了蔣介石親手頒發的代表當時軍人最高榮耀的青天白日勳章,卻再未受重用?這出鬧劇,來源於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疑雲,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
一、日軍的“一號作戰”
1944年4月,抗日戰爭進入末期,日軍面臨著嚴重困境,急於取得一次大的決定性勝利,打通平漢、粵漢兩條鐵路,遂向正面戰場發起瘋狂反攻,被稱為“一號作戰”。而湖南衡陽處於粵漢與湘桂鐵路的交會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駐守這裡的是方先覺軍長率領的四個師,總兵力僅1.7w人。面對強大的日軍,缺員嚴重的方先覺部顯然不是對手。
二、衡陽保衛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軍長率領四個師守孤城四十餘日
衡陽保衛戰背後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在長沙相繼失守之時,蔣介石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美國方面,羅斯福對中國戰場的頹勢不滿,提出將中國全部軍隊的指揮權交給美國人史迪威,否則將削減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另一方面,在國內,國共談判仍在進行,在河南之戰失敗時,中國共產黨代表向蔣介石提出“結束訓政,實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而如果衡陽之戰再敗,無疑會使這種威脅國民黨一黨專制的聲音大大增加。所以衡陽之戰的重要性,對蔣而言,早已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與國內外政治密切相關。如果戰敗,會對蔣介石造成嚴重的政治上的不利後果。特別要指出的是,而如果戰敗之後,主將又投降日本人,無論是不是出於保護傷兵的考慮,那麼這種政治醜聞,對蔣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
三、方先覺投降的始末
衡陽守軍抵抗四十餘日後,選擇投降
關於方先覺投降日軍的敘述,主要有兩個版本。一種是大陸方面認為他投降敵人的事實非常肯定,並給予批評和抨擊;另一方面臺灣方面則始終堅持方先覺是戰敗被俘;那到底哪一個說法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呢?
據日方的史籍記載:在數十日激戰之後,“日軍發現守軍陣地豎起白旗,”夜間,“守軍部隊接連放下武器,”方先覺還要求日軍將其送往南京面見已經投降的大漢奸汪精衛。如果日軍為誇大戰績而故意貶低中國守軍,這種記述也不完全可信;但方先覺手下暫54師師長饒少偉面對中國共產黨時卻給出了相類似的證詞,說出了方先覺召開高層會議決定投降的全過程,而大陸方面的說法也往往採用饒少偉的證詞。如果我們再嚴謹些,認為饒少偉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國共政治分歧所致,那麼逃亡出衡陽的樑子超團長在對國民黨官員徐永昌也說過類似的話,這被徐永昌記載到了他的日記當中。代表三方不同的利益群體,卻均在不同立場下給予了大體類似的證言,他們在沒有條件串供且政治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方先覺最後選擇投降日本的事實,再無可辯駁。
四、被偽造的絕命書與“大英雄”方先覺
前面提到,衡陽之戰在日軍“一號作戰”計劃中非常重要,同時在政治上也對蔣介石在處理中美問題和國共談判非常重要,源於實力對比的差距,衡陽無論如何都會失守,那麼如何將其美化?蔣總統的微操此時再度上線。衡陽失守當天,方先覺領銜手下四位師長,發出了一封正氣凜然,視死如歸的絕命電報,不久,這封絕命電報就被刊登在了頭版頭條,在全國掀起一陣方先覺將軍的熱潮。電報原文稱:“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以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這封電報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殺身成仁的精神境界,方軍長上不負國家大義與委座重託,下不負黎民百姓,但結果為何在城破之日,白天還如此慷慨激昂的方軍長,晚上卻選擇率部無條件投降?關於這個電文,其上報程式並不符合規範,常規軍事電文應直達軍令部,而該電一反常態,從空軍轉達侍從室,又傳至軍令部;而時間記載更為混亂不清,一會說下午三點,一會又說晚上十點,最關鍵的是同為主要署名人之一的師長饒少偉也並不知情;再者不論是下午還是晚上,方先覺難道一面發如此絕命書,一面秘密洽談投降事宜?
但是,無論真假,蔣介石的政治名譽早已與衡陽之戰捆綁,也與方先覺捆綁在一起,面對美國和中共的重壓,以及衡陽失守的結果,他沒有任何選擇,塑造一個完美的國民黨守將是其應對輿論壓力最好的選擇,好在方先覺軍長死守衡陽四十餘日也給了他藉此宣傳的機會。但獨斷專行的蔣介石最終卻弄巧成拙,方先覺不幸沒有戰死,也沒有殺身成仁,事情變成了最壞的結果,但是蔣介石已無任何退路,為方先覺辯護,也就是為自己的政治聲譽辯護,而宣告方先覺是自盡不成被俘,是其唯一的相對合理的解釋,而事實上蔣介石確實是這樣做的。
五、歸來與授勳
方先覺軍長同年末被軍統救出,送往重慶,而在重慶迎接他的,是一場場對抗戰英雄的歡迎會,是重慶報刊上發出的一篇篇宣傳英雄歸來的頭版頭條,1945年初,蔣介石親自授予方先覺青天白日勳章。方軍長守衡陽40餘日,在長沙失守的背景下,這場保衛戰於國於民皆有大功;但作為想去南京面見汪精衛的降將,方先覺不僅不被追責,還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待遇,這與蔣介石的一貫處事作風並不相符。從政治層面來說,蔣介石之所以將方先覺之迴歸辦的如此浩大,是建立在他始終不承認方先覺是投降而只稱被俘。這既可以抵抗政治對手的輿論攻勢,也可以應對美國方面要求指揮中國軍隊的壓力。總之,一切現象只是表象,背後的政治原因耐人尋味,這也是我們學習、瞭解歷史的意義所在。
最後,讓我們以國民黨何成浚將軍對方先覺投降事件的點評作為結尾:“噫!方軍長苦戰四十餘日,聲名烈烈,雖庸人孺子莫不稱道其忠勇,如堅持到底,以身殉職,則在中國史冊上,張雎陽之守商丘不能專美於前也。奈何最後關頭,以一念之差,由民族英雄而變為降將軍,留此百世不能洗磨之恥辱,我聞之實不勝太息痛恨之至。” 方先覺軍長在衡陽40餘日的表現值得後人稱頌,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不能忘記方先覺軍長和無數中華兒女抵禦外辱的貢獻。作為後來人,揭開歷史的真相,尊重直視歷史,不僅是對歷史學的尊重,也是對無數英烈們的尊重。
(文:二十四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