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北京公安系統爆近年最大腐敗案 於兵貪汙千萬.中國新聞網.[OL].2010.02.04.
百度百科.中國網際網路不相容案.[OL].
百度百科.騰訊360之爭.[OL].
騰訊研究院.防毒軟體「消亡史」..[OL].2019-08-07 22:31
澎湃新聞.為什麼我們現在不再需要防毒軟體了?..[OL]. 2021-12-27
電腦病毒就是可以自我複製的電腦程式,是有人模擬現實中生物病毒的繁衍形式,寫出的可以在電腦網路間自我複製的程式。
既然有電腦病毒出現,那麼為清除電腦病毒的防毒軟體自然也就應運而生了。
而且,隨著電腦的越來越普及,以及電腦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防毒軟體的種類和更新迭代也跟著層出不窮。
照理說,電腦病毒和防毒軟體這對雙生子,應該有足夠條件一直不斷的繁衍昌盛下去。
可是現如今卻出現了另一番景象:不但用防毒軟體的人越來越少,就連以前隔三差五就會出現的新型電腦病毒也鮮有耳聞了。
這一現象的成因,究竟是因為電腦病毒正在逐漸在減少?還是因為防毒軟體正在逐步退化消亡?
一、電腦病毒的演變史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2006年中國網際網路安全報告中有記載的新病毒數量超過23萬個,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熊貓燒香”病毒。
但到了2020 年,報告中僅“勒索病毒”一項,數量就已經超過78萬個。其他如惡意程式等病毒數量,更是接近至4300萬個。
同時,最近幾年也爆發過幾次大規模的電腦病毒事件,影響力並不亞於當年的“熊貓燒香”。
比如,2017年的“WannaCry 勒索病毒”,曾令150多個國家的30萬臺以上的電腦中招。
就連相對防守嚴密的中國國內的多所高校校園網、企業和政府機構網站也未能倖免。
另在2018年爆發的大規模挖礦病毒,也曾經悄無聲息的侵蝕進千家萬戶的電腦,將其變成自己的挖礦機。
由此可見,電腦病毒從未減少、也從未遠離。
相反,它在數量上則更為龐大,其危害性和破壞性也更為惡劣。
但作為一般的家庭電腦使用者,為什麼會有一種“病毒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猖獗了”的錯覺呢?
這其實不外乎幾個原因:
首先是原本電腦病毒製作者的目的,要麼是為賣弄本領圖人賞識,要麼是因有利可圖謀求錢財。
而這兩個目的用在攻擊普通家庭電腦裝置上顯然已不合時宜,且得不償失。
因而病毒製作者紛紛開始轉向專門領域的、明確目標的病毒製作以及攻擊操作。
其實,電腦病毒說到底就是一種電腦程式,而每個病毒製作者本質上就是電腦程式設計師,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電腦駭客。
在還是Windows XP使用者的時代,相當多的電腦病毒製作者是希望透過傳播病毒為自己揚名,進而為自己謀利的。
可現實是他們的技藝並不見得有多高超,屢屢得手的原因,不過是因為當時的Windows XP系統防禦功能實在太弱而已。
既然單純的炫技無法使其專業水平得到認可,那麼很多病毒製作者就從盜取使用者的財產資訊入手、開始謀利。
然而,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病毒製作者在侵入系統成功後,雖說可以盜取該使用者的賬號以及密碼等資訊。
但誰也不能保證該使用者的電腦資訊一定會關聯使用者的財產,且誰也無法確保財產金額足以補償病毒操作所花費的成本。
而與收益率和回報率的不確定性相對的風險率和危險性,卻是千真萬確存在著的。
一旦病毒製作者由於技藝不精或入侵時粗心大意,被有關部門截獲自己的相關資訊。
那麼,毫無疑問,病毒製作者遲早會等來警方的抓捕,和不知幾年刑期的牢獄之災。
就像當年“熊貓燒香”病毒的製作者李俊,非但沒獲得任何機構企業的賞識,反而因為非法獲利14萬元而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看,這都是一場風險與收益極其不對等的冒險行為,不可能具有持續性。
也難怪所有的病毒製作者,都逐漸拋棄了這種針對普通電腦使用者攻擊的做法。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極少出現電腦病毒無差別攻擊普通家庭使用者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後來的網路大環境,漸漸地對病毒製作者的生存形成了全面的碾壓,迫使他們迴歸正途。
比如,隨著中國的網路安全法律規範體系逐步形成,電腦病毒的“生存環境”也正在消失。
2017年正式施行的網路安全法,從執法、立法和司法三個層面加大了對病毒製作者的處罰力度。
另外工信部對網際網路接入準則的規範,也使得諸多電腦病毒變得無處遁形。
病毒和病毒製作者生存環境的逼仄,自然大幅減少了電腦病毒大規模爆發的機率。
這也是大家感覺病毒“變少”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則是網路安全意識的普及,免費防毒軟體的出現,以及電腦作業系統防護功能的增強等,減少了病毒的危害。
比如,現在不管是電腦使用者還是手機使用者,對於一些不知名的連結和莫名其妙的下載軟體,都帶有較為謹慎和相對拒絕的態度。
大家使用網際網路多年,不少人已經養成了一些基礎的電腦和網路的使用知識,防範意識也增強許多。
此外,電腦系統也根據使用者體驗,在不斷加強完善著自身的安全性與防禦功能。
像Windows10往後,不但系統變得越來越穩定,而且還自帶強勁的防毒效果,能自動過濾病毒、有效防止惡意軟體的入侵。
當然,以上三個原因絕不意味著病毒銷聲匿跡了,而是說明它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轉變。
由於智慧手機的普及,現在的網民絕大多數都是用手機上網,使用臺式電腦和膝上型電腦的僅剩三成左右。
因此,一些電腦病毒製作者的主攻陣地必然會從以前的PC端轉移到如今的移動端。
以前病毒製作者總是會無差別攻擊大量普通使用者的裝置,所以才給人一種大規模爆發的感覺。
現在由於個人資訊的利用價值已經不大且費時費力,所以病毒製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商業與伺服器上。
最後一點則是,如今的病毒製作者不但聰明遠勝前輩,而且十分懂得保持低調。
比起過去動不動製造大規模電腦中毒事件,從而導致病毒製作者自身也陷入危險的操作。
現在的病毒製作者更偏向於製造小範圍的、針對性極強、更為致命的破壞。
這樣既能達成目標,也不會引起社會轟動,從而相對容易隱匿、保障自身的安全。
既然如此,作為與病毒雙生的防毒軟體,是否就註定消亡了呢?
二、防毒軟體的消亡史
中國最早出現的是一款叫“防病毒卡”的防毒硬體。它是由北京瑞星電腦科技開發部在1991年研發出的新型防病毒卡。
但這種“防病毒卡”的硬體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在線上及時升級病毒庫。
因此只要網上一出現新型電腦病毒,使用者便不得不將硬體寄回廠家進行升級,不僅麻煩而且費錢費時。
於是在1996年建立的北京江民新科技術有限公司,也推出了一種叫“KV系列”的防毒軟體。
但KV系列中最早的KV6只能消滅6種病毒,很快就不夠應對網路中的新生病毒了。
因此公司創始人王江民發明出“廣譜特徵碼”,以新增新病毒特徵碼的方式對防毒軟體進行更新升級。
不過這種方式還是不能解決防毒軟體的滯後性,當時很多使用者還沒來得及瞭解新病毒特徵碼,就已經被病毒入侵了。
王江民跟著想出了另一套解決方法,即透過《軟體報》的每週更新而公佈新病毒特徵碼,以便使用者及時手動新增特徵碼。
這一便利,使江民公司的KV系列銷量很快便超越瑞星公司的“防病毒卡”。
短短三四年間,江民KV系列便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毫無懸念的成為行業老大。
不甘落後的瑞星想另闢蹊徑,找到聯想、方正等當時頂尖電腦硬體廠商合作。
讓這些廠商將瑞星防毒軟體作為預裝軟體放入電腦,依靠硬體品牌為自己的軟體品牌打造知名度。
當然,這招奏效的前提必須是,瑞幸防毒軟體的效能確實優於市面上其他防毒軟體。
正巧,1999年肆虐全球的CIH病毒,給了瑞星防毒軟體一個展現實力的機會。
當瑞星防毒軟體成為國內第一家可以成功清除CIH病毒的防毒軟體之時,便意味著瑞星能在四年後勢必重回銷量第一的寶座。
然而,防毒軟體行業的競爭向來激烈,金山毒霸的出現,以及它打出的高品質、低價格的銷售策略,沒多久便分走了市場的小半份額。
於是,在21世紀初,防毒軟體的黃金時代由此開啟。
中國國內有瑞星、金山、江民等三家爭鳴,國外市場有卡巴斯基、諾頓、麥卡菲等群雄逐鹿。
此刻的他們都沒有料到360的異軍突起,或者說他們都想不到黃金時代會這麼快終結。
360本是2005年才成立的後起之秀,可是剛剛過了三年時間,它便宣佈自己的防毒軟體永久免費。
在所有人在琢磨360的免費模式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它已經將其他企業顛覆得七零八落了。
瑞星、金山、江民等,這些昔日的行業老大哥們都沒搞明白360的意圖,也看不清楚它的盈利模式。
其模式與傳統經營完全相反:先透過給使用者提供免費防毒,再促使使用者下載使用360瀏覽器、導航等產品。
這些產品會為自己帶來巨大的網路流量,接著就可以用流量效應吸收廣告。
然後再用廣告收益維持防毒軟體的研發和維護,最後再以免費防毒擴充套件使用者群。
如此,360便完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經營、收益、再擴大經營收益的閉環。
等到其他防毒軟體企業反應過來,顯然已經追不上360的步伐了。
如今的國內,不光是防毒軟體市場,就連頁面瀏覽器、頁面導航等產品應用市場,瑞星金山江民等企業,也難以插足了。
跟跑的金山在 2010 年宣佈永久免費,原先的老大瑞星也僅僅多支撐了一年,便不得不徹底放棄收費模式。
後來也有人猜測,所謂電腦病毒,可能大多都是這些防毒軟體公司自己的手筆。
隨著360的免費模式一開,他們的生路自然也就斷了。又隨著電腦系統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完善,防毒軟體也不再是人人必備的了。
歸根結底,是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過時的產品也必須與時俱進或被時代淘汰而已。
即使不用防毒軟體,但必要的網路安全常識和防範意識,還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