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裡,80年代老百姓的飲食,應該是:
主食:雜麵窩頭、高粱米飯、紅薯稀飯、菜糰子、地瓜餅子等。
配菜:鹹菜梗子、酸蘿蔔、紅薯葉、欖角、土豆、蘿蔔等。
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肉類和大白米飯、白麵饅頭。
但是拍攝於80年代的紀錄片,卻打破了這個“刻板”印象。
這部名為《中國之食文化》的紀錄片,展示了一群老百姓富足而安詳的生活面貌。
那時的中國人衣著樸素但精神氣十足,房子雖老舊卻堅固,食材簡單卻安全。
北京的“上班族”,是怎麼解決早餐問題?
清晨,北京隆福寺小吃店內人聲鼎沸,裡面坐滿了用餐的顧客。
- 打扮像工人模樣的食客正在品嚐外酥內軟的油條。加入砂糖的豆漿和油條正是隆福寺小吃店的人氣組合,也是最受上班喜愛的早餐組合之一。
- 食客正在品嚐豆腐腦,旁邊還有一碗小豆粥和兩個窩窩頭。
當時北京有很多的雙職工家庭,大部分家庭的早餐選擇在小吃店解決。
所謂“小吃”,就是份量少而價錢低的經濟膳食。
隆福寺小吃店內都是些具有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種類豐富多樣且價格親民,有:
蒸好之後,開裂出漂亮形狀的雙色饅頭,
形狀類似甜甜圈,酥脆金黃的焦圈兒,
熱油炸好之後,外酥內軟的油條,
由紅豆熬成,軟糯可口的小豆粥,
豆香濃郁,富有營養的豆漿,
香味獨特,富有挑戰性的豆汁兒,
澆上辣椒油後,香味四溢的豆腐腦,
……
紀錄片旁白說,“廣州的早晨是從“飲茶”開始的”。
“嘆早茶”,到底對廣州人有多重要?
坐落在荔灣湖一隅的泮溪酒家,是廣州最大的園林酒家。
早晨,酒店的庭院早已坐滿了前來飲茶的廣州老百姓。
從小孩到老人都在悠閒地喝茶吃點心,只有服務員不停穿梭著,給客人上菜。
- 幾個老人聚在一起喝早茶,桌上擺著紅茶和點心,看起來十分愜意。
早茶喝的不僅僅是茶,更重要的是茶點。
當時泮溪酒家的點心種類繁多,分別有:
“奶油百篇糕,嫣紅梅花餅,馬蹄糕(荸薺),鵪鶉千層酥,綠茵白兔餃,娥姐粉果,蟹黃幹蒸燒麥,蜂巢香芋角,椰皇蘋葉角,像生雪梨果,伊府麵……”
其中,“奶油百篇糕”是店內最有人氣的。
做法:將雞蛋和小麥粉攪拌混合,加入食用色素混合蒸熟切成小塊,加入椰蓉、欖仁為餡,裹上面皮,包一層餡,反覆之後,在表層撒上鹹蛋黃和雞蛋松,再蒸熟。
秋風起,蟹腳肥。
到了吃蟹的季節,上海土豪家庭是如何食蟹?
到了十月份,江南各地的湖泊開始收穫湖蟹。
有的家庭,前往上海自由市場購買新鮮的湖蟹,回家料理。
有的家庭,則直接去飯店品嚐當季湖蟹的味道。
上海的人民飯店在烹飪蟹餚方面,甚有名氣,吸引了眾多食客的光顧。
- 上海土豪家庭在上海人民飯店吃太湖大閘蟹配紹興酒。
一桌子的太湖大閘蟹加上紹興酒,價格應該不低。
這些菜以當時農村地區居民收入水平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美食。
顧客食用完蒸蟹後,用菊花瓣水洗手,十分講究。
人民飯店除了將蟹清蒸外,還有其他做法:
▲醉蟹
▲炒蟹黃油
▲蟹球
上世紀八十年代
成都普通職工家庭的晚餐是怎麼樣的?
這家男主人是在政府機關當司機的文先生,家中成員包括妻子、母親和女兒。
- 桌上的食物,分別是:“棒棒雞、回鍋肉、四川泡菜、鹹鴨蛋、豆瓣醬煮鯽魚、炒萵筍、一大盆白米飯”。
四個人六道菜,四葷兩素,有魚有肉,有菜有蛋。
菜品也是色、香、味俱全,這樣的飲食條件放在現在也是毫不遜色。
從圖片來看,這戶家庭的生活條件還不錯。
住宅是磚房,院子裡種植有花草,環境優美;客廳裡有風扇、電視等傢俱;廚房雖然簡陋但廚具齊全,用上了液化氣爐。
屬於時光的彩蛋
曾經的拍攝者,無意間幫助中國人保留了一段歷史記憶。
今天的中國人,可以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許多熟悉而陌生的畫面,瞭解到以前的生活面貌。
比如,現在已經不準售賣的動物,是當時很常見的食材:
▲熊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手掌)
▲猴子,是要生吃猴腦嗎?(最低都是二級保護動物)
▲老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角貓頭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果子狸,是要燉水魚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還有,你知道八十年代的物價是怎樣的?
那個老百姓工資普遍不高的年代,物價也很低。
先看,成都某街頭飯店的價目表:
▲菜都在幾毛錢左右
再看,四川某市場部分商品的價格:
▲墨魚乾每斤5.65元
▲自貢井鹽每斤0.15元
最後
看了這麼多
你的八十年代美食記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