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事,緣自天時地利,差一分一釐,都是空門。”
這句出自大熱劇集《繁花》的經典臺詞,其實不僅僅是男女之事,世間萬物都可套用。近來隨著港人北上消費大潮風起雲湧,一個話題頻繁被提及:山姆為什麼不在香港開店?討論很多,上面的“空門說”就是最準確的答案。
山姆作為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旗下的倉儲會員超市,不但在美國遍地都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早在1996年就開出首店,去年更開出第四家店鋪,其中福田店連續15年蟬聯全球年銷售額冠軍。
反觀香港則一直無聲無息。之前以為是香港人對於山姆銷售的貨品不感興趣,過大的包裝對於他們來說很難消化;但是去年深港通關正常化之後,大量港人湧進內地消費,很多人都把山姆作為必選。後期港車北上開通後,港人更是直接開車到山姆大肆搶購。代購、分銷等新模式也隨之興起,香港更出現了專門的代購門店加價出售山姆貨品。
也是因為看到這種種近似瘋狂的舉動,才會有人提出疑問:為什麼山姆不在香港開店?
一種說法是因為香港地價太貴,店鋪租金高,山姆這麼大的面積根本開不起。還有人說香港市場太小,很難有大市場的規模效應,而山姆這種店必須靠規模來攤低費用。
但是同樣是國際連鎖、全球供應鏈、需要面積巨大的賣場空間的宜家卻在香港活得很好,而且商品價格和內地是一樣的。因此,地價推高成本,需要多店分攤成本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還有人認為香港很少人有私家車,住房面積小存不下大包裝的商品,因此不適合山姆。但現在一天可以有幾萬香港人湧進深圳山姆搶購,顯然私家車和存放也都不是問題。
所以,要解答山姆為何不在香港開店的問題,不需要糾結這些細節,只需要從天時地利兩方面考量即可。
首先看天時,香港經濟惡化,大眾收入下降而生活成本提升,這是綿延幾年的大趨勢,特別是低收入人群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壓力。而通關正常化後,往來港深便捷,使得北上消費成為釋放壓力的通途。但是很多香港人對於內地不瞭解、不信任,所以吃飯選擇麥當勞和經過驗證的大品牌,購物選擇國際連鎖品牌,成為穩妥的選擇。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山姆才浮出水面成為港人的購物目標,而體驗之下發現國際大品牌、商品價格相比香港便宜很多——真香!良好的口碑藉助自媒體平臺小紅書發酵,迅速形成一股巨大的風潮。
透過上面分析可以發現,港人北上消費是大前提,去山姆買東西是在大前提之下的小選擇。那麼山姆能否主動一些,把店開到香港去呢?
好,我們來看地利。隨著深港兩地敞開懷抱擁抱彼此,作為近鄰的深港同城化是大勢所趨。如果以同城為基礎考慮,沒有理由選擇一個地價貴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區域部署店鋪。因此山姆最佳選擇是貼近深港邊界,在深圳一側部署店鋪,而非去香港開店。
另外,天時也存在變數,這就杜絕了山姆到香港開店的可能。
如前所述,港人北上選擇山姆前期是因為不信任其它選擇,後面則被風潮裹挾怎麼也要體驗一次。但是這種風潮是很難長久持續的,港人北上逐漸熟悉更多的消費選擇,不再拘泥於山姆是大機率事件。要知道北上消費的港人主力最在意的是價格,他們的大部分購物需求遲早會轉移到網購這一最具價效比的渠道上。
香港低端消費轉移到深圳是大勢所趨,也不會始終停留在山姆這裡,因此山姆如果去香港開店不但是逆大勢,還會承受顯而易見的風險,絕無可能。
那麼香港的消費和零售行業難道沒有發展機會了麼?當然不是。
香港本土超市百佳和惠康應該學習山姆,引入相似的商品和售賣方式,以部分滿足民眾的這類購物需求。另一方面,中高階和特色消費在香港將大有可為,這不是暢想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尖東大富豪夜總會的迴歸,已經打響了第一槍。
文/星島環球網總編輯 趙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