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除了創作過程中的三心二意,從《騰訊傳》一書內容中,也能看出吳曉波只是長於故事,在產業視野以及研發、產品、戰略、組織、人力資源、領導力與企業文化等體系化的經營管理領域存在巨大短板。這是其為什麼在獲得大量內部素材的情況下,依然無法寫好《騰訊傳》的更深層次原因。
路言 | 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 | 出品
1
《騰訊傳》是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一本代表作,自出版之後便飽受批評,被認為沒有很好的觸及騰訊這家企業的精髓。最近,這本書又陷入是由幾位財經記者代筆的輿論爭議。
爭議最初源於吳曉波在個人年度演講中自稱自己是一個“笨人”,這個說法引起了自媒體博主“盧泓言”的不同意見,他認為吳曉波的這個說法與其實際行為並不符,其稱自己是個“笨人”,本質也是一種抖機靈。在這篇反駁文章中,盧泓言還提到一個資訊,即吳曉波《騰訊傳》這本書是由三位年輕記者代筆的。
文章中寫道,“跨年演講波老師(吳曉波)說給某巨頭寫傳記,不好意思,據我所知這本書是找了當時三個年輕記者寫的,波老師只是帶著採訪再最後潤筆署名。這三個記者在當時也是業內一流,但跟波老師還是差了段位,而且人家只是掙錢不署名,不會盡全力。以我對這家巨頭和這個行業的瞭解,這本書平鋪直敘只寫出了潛力的1/10”。
這篇文章引起了吳曉波的強烈不滿,其公開在朋友圈中回應,“朋友轉來盧泓言公號的一段文字,應該暗指《騰訊傳》。請作者指出三個“年輕記者”的名字,哪怕一人屬實,我終生焚書毀筆。如果胡說八道,請以後不要這樣隨口毀人名譽。這個盧泓言,如果是我之前認識的程苓峰,那就太可惜了。”吳曉波朋友圈文字中的程苓峰,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其曾擔任騰訊網科技中心的總監,也常年保持對騰訊公司的關注,創作過《全民公敵騰訊》一文,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盧泓言正是其離開騰訊後運營的個人公眾號。
在吳曉波回應之後,程苓峰也在朋友圈回應,“剛剛在多抓魚買了一本《騰訊傳》,學習一下吳曉波老師給巨頭碼字的功力,不要以為黑屋操作可以沒有痕跡,文字印在紙上騙不了人,看一看到底是哪個‘吳曉波’寫出來的。對了,多抓魚和豆瓣讀者對吳老師的前排評論看下面。還有,當時寫書的總包費用是幾百萬來著?”
在程苓峰迴應後,吳曉波也在朋友圈針對程苓峰的回覆再度回應,“還有臉反擊。如果覺得我寫書差,一,自己去寫一本,二,千萬別買我的書,千里之外給人添堵。一個奔五的人了,身在世外,心比場熱,我們都要警惕,千萬別活成下一個程苓峰。”
就這樣,關於吳曉波是否找人代筆《騰訊傳》的爭議,變成了兩個中年男人很不體面的一場罵戰。尤其吳曉波表現的更為氣急敗壞,類似“胡說八道”、“還有臉反擊”等字眼很難匹配吳曉波的一貫形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程苓峰與吳曉波是老相識,其曾是吳曉波創作《騰訊傳》一書時的訪談物件,該書中也引入了程苓峰《全民公敵騰訊》一文中的大段內容。
2
由於很難了解背後真相,筆者也無法判斷吳曉波是否有找代筆記者的行為,但出現這樣的爭議也並非無源之水,而是有著兩個重要根源。
首先,吳曉波在年度演講中說自己是個“笨人”,這與其給公眾帶來的印象明顯不符。相反,吳曉波最大的問題在於,其身上有著太多純粹文人不應該有的“聰明”。
吳曉波是新華社記者出身,早期創作過《大敗局》《激盪30年》等一些不錯的作品,但在成名之後,便開始逐漸以名流自居,混跡於各類生意場所,較為激進地將自己過去積累的名聲進行商業變現。
並且吳曉波缺乏一個獨立文人的自信,而是非常喜歡在各種場合大談自己和各位商界大佬是好朋友,藉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但之前一個流傳頗廣的影片,讓吳曉波的這種行為成為行業中的一個笑談。有一次他去採訪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見到曹德旺時,吳曉波以一種與其很熟的語態對曹德旺說,“我們得有幾年沒見了吧?”,但曹德旺冰冷地回了一句,“我們有見過面嗎?”,這讓吳曉波頗為尷尬。這樣一個被公認善於做生意,善於借名人來包裝自己的人,還在公開場合中自我包裝為一個“笨人”,引來程苓峰的反駁便不難理解。
其次,吳曉波創作的《騰訊傳》這本書,品質確實一般。
騰訊是中國最出色的企業之一,其身上有著很多與眾不同之處。其中最讓筆者讚歎的是,騰訊不僅在通訊社交主業取得巨大成功,還在遊戲、影片、音樂、文學、工具與雲服務等其他多個業務領域也同樣獲得成功;其不僅在PC網際網路時代佔據產業舞臺中央的位置,還穿越多個技術週期與產業週期,在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也保持著產業領導者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還是中國整個商業界,乃至全球商業界唯一一個將“科技向善”寫入公司使命,將“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作為公司級戰略,並投入千億級資金,成立專門的事業部來執行落地的企業。
對於這樣的一家企業,公眾都頗為好奇其背後的深層次邏輯,也期待《騰訊傳》能給出答案。但吳曉波讓人失望了,雖然他獲得了騰訊提供的大量內部素材,但全書基本上都是事實的陳述,而幾乎缺乏任何深刻的洞察。吳曉波在書中也坦言,“在任何一個文化創作領域,所有的從事者都面臨著描述事實與發現本質的雙重困境”,騰訊極為複雜的業務全景不僅讓發現本質變得極為困難,僅是做到陳述事實也是一個浩瀚的工程。所以吳曉波最終放棄了挖掘本質,而是將更多的精力專注於細節的挖掘和鋪陳上。
但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產業,聚焦於事實的描述,就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即很多業務事實的陳述很容易過時。其中,在對騰訊的歷史性業務進行追溯時,《騰訊傳》一書還算紮實,但在最後幾章描述騰訊最新的業務變革時,吳曉波完全沒有獨立判斷,而是對騰訊當時的變革全盤肯定。但殊不知短短几年過去後,例如QQ、天天快報、微視等大量業務都已經出現了巨大變化。很多書中給予高度評價的業務變革,在後來被證明只是階段性的試錯。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其能夠穿越週期,但花費多年時間著成的《騰訊傳》,書中很多內容只有短短几年便都已經過時,這讓該書進一步失去了它的意義與價值。這是在出版多年之後,《騰訊傳》為什麼再次引起爭議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在獲得充分資源支援的情況下,吳曉波卻把《騰訊傳》這本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一本書給搞砸了?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方面,源於吳曉波在創作《騰訊傳》過程中的三心二意,開公號,錄影片,賣網課,搞直播,搞遊學,以及四處給各類經不起推敲的企業站臺。就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從百度搜索中還能看到吳曉波給容聲這樣一家二流冰箱品牌站臺的資訊,他表示,“容聲根據消費趨勢的變化而創新,並持續堅守由品質、技術、品牌和社會責任共同構成生命線,我想我們能夠看到容聲的50年、60年、80年,乃至100年。”只要對家電產業稍有了解的讀者也會知道,容聲冰箱在過去這些年持續掉隊,其更多的應該是反思,而非誇耀。在更早之前,吳曉波還有大量給房企、互金企業站臺的資訊。
《騰訊傳》創作始於2011年,本計劃於2013年,也是騰訊公司成立15週年的時間正式亮相。但由於吳曉波的三心二意,這本書的創作週期被大大延長,直到2016年才正式面世。不僅時間延期,《騰訊傳》的內容質量也大打折扣,這使得騰訊官方在其面世後計劃也沒有給予太多宣傳。這從側面可以看出,騰訊公司對這本書的質量並不滿意。
與吳曉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最優秀的傳記作家艾薩克森,他相繼創作了《喬布斯傳》與《馬斯克傳》兩本經典的企業家傳記。除了在個人知識與價值觀積澱上的領先,更重要的是艾薩克森在創作這兩本傳記時始終保持專注。這是艾薩克森在這本傳記作品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熟悉騰訊的讀者,從吳曉波的言行舉止能夠看出其與騰訊公司的氣質是完全相悖的,這決定了其很難洞察騰訊這家企業最關鍵的精髓。吳曉波雖然勤奮且富有才華,但其本質上是一個短期機會主義者,機會在哪裡,他的精力便轉移向哪裡。做記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最有利,就去做記者;寫書最具經濟性,就去寫書;寫公號,錄影片,做直播最在風口上,就去寫公號,錄影片,做直播;賣貨,賣課,為企業站臺最來錢,就去賣貨,賣課,為企業站臺;資本運作最能賺大錢,就努力去將本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企業運作上市,但最終屢屢被否。
而騰訊是中國最典型的恪守“利他主義、專業主義與長期主義”經營哲學的企業,以馬化騰、劉熾平、張志東、張小龍、任宇昕、湯道生等為核心的騰訊管理層成員也是中國商業界最低調樸實的一支高管團隊。而騰訊的這種經營哲學與其管理層的行事風格在長期內並非中國商業界的主流,類似“風口論”、“指數增長”與“網紅經濟”等概念才是主流輿論所追捧的熱門詞彙。對於自身就深陷這些概念的吳曉波,很難感受到騰訊這家企業與騰訊管理層在經營哲學上與眾不同之處。
另外,從《騰訊傳》一書內容中,也能看出吳曉波只是長於故事,在產業視野以及研發、產品、戰略、組織、人力資源、領導力與企業文化等體系化的經營管理領域存在巨大短板。這是其為什麼在獲得大量內部素材的情況下,依然無法寫好《騰訊傳》的更深層次原因。
在《騰訊傳》一書中,吳曉波也提到是羅振宇向騰訊管理層推薦由其來創作《騰訊傳》一書中,吳曉波不客氣的稱羅振宇為“舉賢不避親”。最終騰訊團隊決定由吳曉波來創作《騰訊傳》一書有兩個重大失誤之處,就是過於看重他的知名度與圖書創作經驗,一方面忽視了吳曉波的個人哲學與騰訊的經營哲學之間的重大鴻溝,另一方面忽視了吳曉波在產業洞察與企業體系化經營管理領域的巨大短板。
不過頗為諷刺的是,近日吳曉波在無錫融創太湖秀劇場做了一場分享,主題是“論長期主義者的修養”,而這場演講中所採用的核心案例之一則是中國冰箱產業的真正龍頭海爾集團,已非前幾日站臺的容聲冰箱。最近幾年,隨著一大批短期投機企業的坍塌,“長期主義”逐漸成為時下的一個流行熱詞。在行事風格上與“長期主義”完全不匹配的吳曉波,看到“長期主義”這個概念在當前更有市場,便無縫銜接地切換到“長期主義”的概念上。2018年,礪石商業評論便曾以《騰訊的長期主義》為主題對騰訊這家公司進行過深度分析,之後引起中國商業界很多企業的學習借鑑。但如果在2016年出版的《騰訊傳》中,吳曉波當時便能夠以“長期主義”為主線來撰寫這本書的話,其應該會比當前讀者看到的這個版本有價值的多,那麼關於今天吳曉波找人代筆《騰訊傳》的爭議,也就有可能不會在今天再出現。
3
近些年,中國相繼湧現出了大量知識網紅,但這些網紅相繼出現輿論翻車。
例如,在個人營銷包裝上,經常以華為軍師自居的陳春花,最終遭華為官方打假而跌落神壇;一直自詡為中國最貴商業顧問的劉潤,因缺乏專業判斷,在演講中大肆宣傳一個從常識上根本站不住腳的企業案例,而成為眾矢之的;而一直自詡為眾多商業大佬朋友的吳曉波,也持續遭受質疑,《騰訊傳》代筆爭議只是此次風波的表層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太過“聰明”的吳曉波,卻拿“笨人”來對自己進行美化,引來輿論反噬。
上述案例的共同特徵都是,這些知識網紅早期因為勤奮與一些才華獲得了公眾的一定認可,並獲得了不菲的商業利益。但在嚐到名氣所帶來的利益甜頭之後,便無所不用其極地對自己進行美化,以期獲得更大的名氣與更大的利益。這樣,這些人的一生就逐漸生活在不停地對自己進行虛假包裝的演戲人生中,那麼也就逐漸失去了自己,而是活成了一個演員,且把演出來的自己當作了真正的自己。
但當其所獲得的名利,遠超過自身所具備的品格與能力後,輿論就會迅速反轉,這些曾靠才華與勤奮成名的知識網紅,就逐漸被視為“割韭菜”的江湖騙子。所有知識網紅的輿論翻車,根源都出在了這個方面。這提醒我們,千萬不要為了搏出名而對自己進行過度的包裝。
讓財富、權力與名氣這些外在的東西,永遠滯後於自己內在的能力與品格,是一種更為正確的人生態度,有能力與品格為基石的成就,會更加牢固。而不是讓自己內在的能力與品格,滯後於自己所獲得的外在光環。那樣就很容易造成一種後果,即“德不配位,必遭其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