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城市競爭,不進則退。
日前,廣州、重慶釋出2023年經濟資料,廣州以30335.73億元的GDP總量,超過重慶的30145.8億元,重返GDP第四城之位。
過去幾年,由於疫情等超預期因素衝擊,加上傳統產業處於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廣州經濟出現明顯波動,一度被重慶趕超,坊間關於“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渝”或“北上深杭”的聲音不絕於耳。
如今,廣州重回GDP第四城,釋放了什麼訊號?
01
廣州經濟,何以強勢反彈?
回顧2023年經濟,廣州呈現的是節節攀升、逐浪復甦之勢,GDP實際增速從年初的1.8%一路上升到年末的4.8%,一路企穩向好。
從經濟“三駕馬車”來看,廣州消費、進出口總額連續第三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而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600億元,成為GDP突破3萬億的支撐。
前兩年,廣州罕見遭遇人口流失之困,但隨著疫情干擾不復存在,大量人口開始迴流,廣州地鐵客流量、高鐵及航空旅客量雙雙創下新高,消費及第三產業全面復甦。
一度停了一兩年之久的廣交會終於重回線下,無論是展覽面積還是採購商數量,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凸顯了廣州作為國際經貿視窗的重要地位,為廣州穩經濟貢獻了重要力量。
我們在《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一文,曾梳理了廣州創下的三個“第一”:
一是機場、高鐵客流量雙雙位居全國之首;
二是廣州獨角獸企業增量全國第一;
三是與深圳共同成為全國首批5萬億級都市圈。
這些“第一”,正是廣州經濟含金量的體現,也是一線城市之為一線城市的關鍵支撐所在。
在這些“第一”之外,廣州去年經濟一路的觸底反彈備受關注。
去年年初,廣州工業、外貿一度雙雙負增長,但在年末不僅全部回正,而且新興產業迎來爆發。
眾所周知,廣州以汽車、電子、石化為傳統支柱產業,受到新能源汽車競爭與行業週期的影響,這些產業經濟一度大幅放緩,從而對經濟形成一定拖累。
不過,隨著“製造業立市”、“產業第一”等戰略陸續推進,廣州智慧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補位,成為穩經濟新的支撐。
資料顯示,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動機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倍、80.0%和38.2%,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顯示器、積體電路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7.1%、43.8%、29.3%和21.6%。
這其中,汽車產業最具代表性。作為中國汽車製造第一大市,汽車產業變遷對全市經濟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去年年初,受到新能源汽車衝擊及行業週期影響,多地燃油車突然大幅降價,打響史上最強價格戰,一眾以傳統汽車製造為支柱的城市備受衝擊。
廣州也不例外。作為全國汽車產量最高的城市,廣州汽車產量一度突破300萬輛大關,歷來都是傳統燃油車的重鎮。
去年一季度,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一度下降5.8%,而汽車製造業同比下降10%以上,成了最大拖累。
但在新能源汽車狂飆式增長的帶動之下,廣州汽車製造業增速從年初的-12.8%,一路上升到全年的1.5%,呈現企穩反彈的勢頭。
這正是經濟韌性的體現,也是老牌一線城市不斷向上攀升的體現。
02
何以“再造一個新廣州”?
去年年初,廣東省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隨後,廣州進一步提出,拿出廣州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闖勁幹勁拼勁,高揚改革旗幟,燃起二次創業的奮鬥激情……再造一個新廣州。
從“二次創業”到“再造一個新廣州”,凸顯這座一線城市的求新求變的決心與信心。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曾經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率先在全國開創了諸多“第一”,正是這些第一,奠定了廣州在全國城市矩陣中的位置。
藉助一流的城市區位和產業叢集,廣州被賦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航空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任,城市能級之高可見一斑。
當然,與京滬深等地相比,廣州近年來獲得的國家戰略傾斜並不算多,甚至不及西部的成都、重慶,再加上還要承擔起支援全國以及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重任,可支配財力相對有限,自身發展一度受限。
而在產業方面,正如有關方面所直言的,廣州面臨“工業發展後勁不足、科技創新研發投入長期偏低、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等等”。
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製造業強市、產業第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從工業基本面來看,廣州的底子並不弱。
廣州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之一,擁有3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叢集,6個千億級先進製造業叢集,汽車產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產量佔了全球近一半。
但必須承認的是,這些年,與其他多數城市一樣,廣州整體產業結構呈現出“退二進三”的走勢,工業比重從2010年前後的35%左右一路降低到24%左右。
面對這一局面,廣州市“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更連續3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放在C位。
廣州,由此開啟了奔向產業強市的二次創業之路。
03
幾年過去,廣州的產業轉型已經有了突出進步。
一個表現是,廣東“十四五”規劃佈局了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全部在列。
根據相關檔案,廣州18個產業拿下了代表核心城市的三星,而深圳只有15個,而佛山和東莞是8個和4個。
雖說這些產業未必實力都趨於一流,但全產業佈局,足以說明廣州的製造業底蘊之厚、發展潛力之大。
另一個表現是,廣州的獨角獸企業開始爆發,是全球獨角獸數量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根據胡潤研究院釋出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共有22家企業上榜,位列全球第8、全國第4。
與前一年相比,廣州多了12家獨角獸企業,增量之多位列全國之首,在全球僅次於舊金山和紐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獨角獸多數來自人工智慧、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產業,而這些產業也是廣州重點佈局的方向所在。
隨著傳統產業企穩回升、新興產業不斷成長,廣州的二次創業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04
廣州與重慶,誰能更進一步?
一個是作為省會的副省級城市,一個是一城堪當一省的直轄市,兩者似乎不在一個平面上,放在一起對比或許並不公平。
但是,任何城市的後來居上、一路趕超,都值得給予重視,這是城市良性競爭的體現,也是各自城市不斷向上攀升的動力所在。
拋開短期的第四城之爭,也拋開轉移支付之爭,面向長遠,廣州與重慶,誰更有發展潛力?
廣州的優勢在於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且為首屈一指的華南門戶樞紐,機場、港口、高鐵樞紐一應俱全,加上廣州都市圈的加持,經濟、交通、教育、文化、醫療全面突出,綜合實力穩居前列。
在產業上,廣州以電子、汽車、石化為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業、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軌道交通、智慧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飛速發展,為廣州經濟帶來新的增量。
不過,廣州的擔子更重。作為為數不多采取三級財政的省會,廣州創造的稅收,既要用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還要支援粵東西北的發展。
不僅如此,廣州還是貴州、新疆乃至重慶多個區縣的對口幫扶城市,這自然是一線城市的擔當所在,但對廣州自身的發展難免也帶來一定限制。
重慶的優勢在於省部級的超高行政地位,西部地區15%優惠稅率的加持,來自國家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支付。
在國家戰略上,又有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的疊加優勢,這在《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一文有詳細論述。
在產業上,重慶則以電子資訊、汽車為支柱產業,兩大產業一度佔據當地工業的半壁江山,電子資訊產業更是重慶外貿增長的主力。
與廣州等地相比,重慶雖然GDP直追一線,但人均GDP不僅與一線城市相距甚遠,甚至不及同能級的二線城市,且有數百萬人口流動在外,人口吸引力不及廣深杭等城市。
此外,重慶仍高度依賴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驅動經濟,在經濟追趕階段有著事半功倍之效,但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投資邊際效應遞減,債務壓力愈發突出,發而會成為發展的新束縛。
這也是目前中西部省市經濟高增速背後的共同隱憂。
無論如何,上海與香港,廣州與深圳、重慶,成都與武漢、杭州等城市的比拼,都是城市良性競爭的一部分
不管誰能最終晉級第四城乃至第三城,共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