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啟動一項工作:每月評選“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截至2023年12月,此項工作已連續開展5年,共評選出510件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
作為中國最早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之一,自2003年開始,南方週末每年開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併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激勵了許多中外企業在履責之路上不斷進步。然而,儘管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接受社會責任理念,但依然有部分企業責任意識缺失,頻發重大負面社會事件。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話題。
CSIR不是CSR的對立面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透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對其活動和決策給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所承擔的責任。目前,這一定義已經被廣泛接受。然而,對於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研究者和從業者關注較少,也沒有統一的共識。
一般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缺失(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簡稱CSIR)指的是有損利益相關方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企業行為。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違法違規行為,它涵蓋的內容更為廣泛,也包括違背商業倫理、侵佔弱勢利益相關方權益等行為。
關於CSR和CSIR的關係,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存在爭議。在理論界,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反義詞,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對立面,要想避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只需改進企業的社會責任治理和管理即可;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兩種不同的行為,這兩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有相關性,但二者的發生卻有著獨立的機制,不能簡單化處理。
在實踐中,兩者的關係更加複雜。首先,那些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完備、社會責任聲譽良好的大企業也會經常發生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其次,在部分行業,由於該類企業在社會中“曝光”較少,其社會責任缺失行為較少被關注到,因此,其“輕微”的社會責任缺失行為變得更加有利可圖,而其負責任的行為卻有可能推高企業的經營成本,削減其競爭力。雖然從長遠看,這種“倒掛”的現象會被糾正,但短期確實存在。
因此,CSIR不是CSR的對立面,CSR做得好的企業也會發生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有獨特的發生機制,需要研究者和企業管理層給予更多關注。
CSIR事件有多重影響
另一個需要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理由是,相較於CSR,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影響範圍更大、影響程度更為強烈、影響時間更為長久。
首先,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將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品牌、聲譽和財務均會產生影響,包括因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發生而產生的訴訟費用、賠償費用、罰款、銷售收入下降等直接損失,也包括因負面事件發生導致的企業聲譽下降、品牌形象受損、利益相關方指責、消費者厭惡以及政府更加嚴格的監管等,最終導致企業的發展環境惡化,經營成本上升,甚至企業的重組、破產。
其次,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將影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從來就不是單個企業的事情,事件的發生將影響到消費者、投資者、價值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員工等相關方的利益,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很多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已不再侷限於單個企業,行業性、產業鏈式的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不斷出現,其對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和破壞更大。
第三,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將造成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甚至會演化為公共事件。企業是一個組織體,其利益相關方眾多,企業發生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後,若處理不當,極易演化為群體事件、公共事件,對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產生影響。
第四,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頻繁發生,將會引起利益相關方對CSR正當性、合理性的質疑,影響利益相關方的認知,消磨利益相關方的信任,不利於企業社會責任事業在中國的發展。
CSIR事件頻發,涉及廣泛
為推動更多相關方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2019年9月,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正式啟動“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工作,一方面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警示和參考;另一方面,推動更多企業重視和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每月初,由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個月發生的CSIR事件,從中篩選20個候選事件,隨機邀請9位研究中心智庫專家進行匿名投票,按總得票數由高到低評出月度 “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的來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官方網站公告、主流媒體(包括: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新聞網、央視、中國青年網、中國質量新聞網等官媒;中國消費者報、中國安全報、中國食品報等行業媒體)以及搜狐、新浪、騰訊等大型入口網站等渠道;覆蓋的物件包括在中國經營或在中國提供產品服務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從2019年9月至2023年12月,共評選出“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510件。從事件涉及的領域看,消費者責任領域事件最多,共計發生135件,佔26.5%;其次是守法合規(100件)、安全與健康(75件)、商業倫理與責任治理(58件)、公平運營(55件)、環境責任(52件)和員工責任(35件)。
圖: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涉及領域(單位:件)
從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型別看,群體性事件(指該事件涉及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企業)共計116件(佔22.7%),個體性事件共計394件。其中,被監管部門罰款的事件有149件,因分(子)公司(含控股子公司)社會責任缺失而上榜的事件有116件,出現人員傷亡的事件有39件,多項違規“數罪併罰”的事件有34件。
圖: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型別分佈(單位:件)
圖: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涉及部分議題情況(單位:件)
近半群體性CSIR事件涉及消費者責任
相較於個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群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雖然總量少,僅佔22.7%,但其牽扯眾多企業,影響面更廣,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危害也更大。
在群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中,涉及消費者責任領域的事件有56件,佔48.3%,佔比遠超其他領域。
進一步分析發現,群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具有非常明顯的隱蔽性和長期性。上榜的群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大多是由國家或當地市場監管局抽查發現的食品藥品不合格、產品質量不合格等事件,或者是由新聞媒體曝光的事件。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一方面說明該行業相關企業整體上缺乏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重視,只關注自身利益和短期目標的實現,忽視其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多個企業頻繁發生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將對其他企業和行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圖:群體性CSIR事件涉及領域(單位:件)
除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特徵外,群體性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還具有投機性和從眾性,這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最為明顯。2020年-2022年,發生多起商超哄抬物價、藥房哄抬口罩價格、非法制售口罩、核酸檢測機構被吊銷執業證書或整改等事件,其中不乏永輝超市、大潤發、家樂福等知名品牌。
難以抑制的衝動: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
就單一議題來看,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上榜頻率非常高。在510件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中,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共計63件,佔12.4%。
數字時代,資料為王。網際網路平臺的興起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使用者隱私保護問題卻愈發凸顯。許多網際網路平臺未能合法採集使用者資訊、妥善保護使用者的隱私,導致使用者資料濫用問題日益嚴重。
2019年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在北京舉行“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新聞釋出會,正式對外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的公告》,拉開了APP治理的大幕。
以工業和資訊化部為例,2019年至2023年,工信部連續4年組織開展App侵害使用者權益專項整治,督促7722款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2599款、下架646款App,對違規收集個人資訊、強制索取許可權等行為保持高壓震懾。
從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的型別看,入選的群體性事件有34件,個體性事件有29件。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持續高壓整治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網際網路公司“以身犯險”,如金山辦公將使用者材料用於AI訓練引爭議(2023年)、B站二次元活動不經提醒上傳使用者真實照片(2023年)、深信服“監控員工系統”風波(2022年)、滴滴出行因隱私安全被下架(2021年)、新浪微博App資料洩露被工信部約談(2020年)。
從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發生的行業看,ICT行業發生43件,其他行業發生20件,說明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並不是ICT行業獨有,數字化時代不同行業都有搶佔資料的“衝動”。如星巴克等三家餐企因過度索取個人資訊被約談(2023年)、尚德機構被曝5分鐘抓拍一次居家辦公員工(2022年)、名創優品等店鋪非法採集人臉資訊(2021年)、中信銀行洩露客戶隱私被立案調查(2020年)。
圖:侵犯個人資訊與隱私類事件行業分佈
傷亡事件時有發生,體面工作“任重道遠”
員工作為內部利益相關者,比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更能輕鬆地識別企業的偽善。在當下,“打工人”“內卷”等字眼頻繁出現,前者是充滿辛酸的調侃,後者說明了競爭的激烈。員工的就業環境和職業尊嚴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
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的第八條——“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指的是促進包容和可持續經濟增長、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企業需要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真正著眼於尊重人、關心人、凝聚人和人的全面發展,營造一種平等、民主、愉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只有那些能夠維護好員工的尊嚴和權利的企業,才能激發員工創造力,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力,不僅在激烈競爭中實現業績上揚,更在共享發展中讓員工的幸福指數持續上升。
在“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中,與“人本”相關的事件被歸為兩個維度:安全與健康、員工責任(不包括安全事故)。在510件事件中,出現人員傷亡的事件共計39件。要做到以人為本,企業首先需要深刻認識到“生產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要不斷提高安全責任管理意識和能力。勞動者的健康安全和人格尊嚴不能被忽視甚至被侵害。
其他與員工責任相關的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共計35件,主要包括拖欠工資及社保(13件)、違規辭退(6件)、體罰與精神折磨(6件)、加班(5件)以及其他領域(5件)。涉事企業多為知名品牌,如蔚來員工曝加班近500小時進急診3次(2023年)、奇瑞高管要求規避法律風險想辦法加班(2023年)、山姆會員店要求促銷員1天只能去2次廁所(2022年)、西門子南京工廠加班超時被罰(2021年)、廈門國際銀行員工拒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2020年)等。
圖:員工責任類事件涉及的議題(單位:件)
金融機構管理失範,違規行為頻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基礎上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5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揭牌,統一負責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統籌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風險管理和防範處置,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鮮明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在推進強國建設中,金融的作用無疑更加凸顯。同時,會議提出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釋放了強監管、嚴監管的訊號。
另一方面,由於金融系統的複雜性,金融機構在合規運營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如部分銀行在貸前審查、風險防控、金融資訊統計、員工行為管理等合規運營方面發生違法違規事件;保險和證券類金融機構存在業務資料不真實、違規銷售金融產品等問題。
據統計,2023年1月1日至12月2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包含原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對1796家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各分支機構)開出2033張罰單,罰沒總金額23.91億元。
在“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中,守法合規領域共發生116件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其中,金融業佔44件,且多為大額罰款。
事實上,相比其他行業,金融行業的合規體系建設相對領先。在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調研評價的汽車、網際網路、金融、房地產、醫藥五個行業中,金融行業的合規體系建設水平最高,調研金融企業大都建立了合規體系。然而頻發的違法違規事件表明,將合規體系真正建設為合規運營能力,金融企業還需要不斷修煉內功。
違背商業倫理,侵犯弱勢群體權益
一般而言,商業倫理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遵守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在現代社會,商業倫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企業要深刻認識和理解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功能、責任和義務,基於誠實、公平和正直的價值觀,正確處理自身發展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然而,由於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利益相關方與企業之間的力量不均衡,部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採取不道德的行為,侵犯弱勢群體權益。
在510件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中,涉及商業倫理的事件共有53件,其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最多,有19件,如國泰航空空乘歧視非英語旅客(2023年)、小天才兒童平板電腦被爆出涉黃涉暴內容(2022年)、椰樹集團“低俗” 廣告遭調查(2021年)、漢堡王偷工減料篡改產品生產日期(2020年)等。
其次為平臺企業利用其優勢地位侵犯使用者權益,共有15件,如58集團涉嫌大量販賣畢業生簡歷(2023年)、抖音涉黃被罰(2021年)、外賣騎手被平臺用演算法催逼引爭議(2020年)等。
圖:違背商業倫理類事件涉及的相關方(單位:件)
部分企業違背商業倫理,不僅侵犯了相關方的權益,還會在全社會傳播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如性別歧視和侵犯女性權益。在這個議題上,共有7件事件入選“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這7起事件暴露出部分企業缺乏性別平等的意識,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議題,反對性別歧視、推進性別平等早已成為社會共識。
在任何情況下,性別歧視都會限制人、家庭、社群和社會的發展潛力。涉事企業應重塑企業價值觀,推動包括企業文化、職場等多方面的性別平等,改變性別刻板印象,這將有利於促進企業自身發展,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管理失效,社會責任尚未融入日常運營
隨著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在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社會責任治理,在董事會建立社會責任委員會,明確社會責任議事規則,釋出社會責任報告。根據南方週末2023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62%的上榜企業建立了社會責任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ESG委員會;38.7%的上榜企業制定了CSR/ESG/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完善社會責任治理體系的同時,企業還需要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日常運營,融入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式,對社會責任議題和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日常監控和監測。在發生社會責任缺失事件時,應快速修訂企業制度和程式進行糾偏。
在510件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中,因分(子)公司、參控股公司發生社會責任負面事件而入選的事件有116件,佔22.7%。可見,這些企業並未將社會責任理念落地,也未建立社會責任監測和糾偏機制。部分企業有明確的社會責任理念和管理體系,定期釋出社會責任報告,但其下屬公司依然出現了違規事件。這從側面反映了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在基層單位出現了“失效”現象。
此外,在過去的5年中,有部分企業多次入選“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其中,中國知網(2021年1次、2022年2次、2023年1次)、B站(2020年-2023年每年各1次)兩家企業上榜4次,星巴克、蔚來、百度、中鐵(均為下屬企業)4家企業上榜3次,中國銀行、椰樹集團等26家企業上榜2次。
建議:提升認知,多方共治,著眼風險
鑑於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影響以及多發的特徵,未來如何管理社會責任缺失事件,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企業管理層需要關注的重要工作。
首先,要正視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複雜性。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無論是在型別上還是在發生機制上都非常複雜。在事件型別上,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行為既有“非法-不負責任”行為,也有“合法-不負責任”行為。雖然部分事件並未明顯違反某項法規,看上去不是企業的必盡責任,但是卻冒犯了大眾共識,違反了社會對企業的道德期待。從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發生的機理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成因非常複雜,既有微觀層面的個體因素,又有中觀層面的組織因素,還有宏觀層面的社會因素;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還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完備、責任聲譽良好的企業依然會發生社會責任缺失行為。因此,無論是研究者還是企業管理層,都需要關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對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的管治。
其次,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的治理需要政府、媒體、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消費者等相關方的共同行動。由於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的複雜性,單一主體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和管治,既需要政府加強立法、嚴肅執法,也需要媒體、消費者發揮積極性,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給予曝光和監督,還需要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媒體等在全社會倡導和推動社會責任理念,營造一種負責任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氛圍。
第三,企業需要著眼未來,管理未來的風險。近年來,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VUCA時代)逐漸增強,對風險的管理愈發重要。202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企業需要提升遠見和洞察力,管理未來的風險,減少甚至避免社會責任缺失事件的發生。
致謝與升級
自2019年9月,南方週末啟動“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以來,該項工作得到了研究中心智庫專家的大力支援,約50位專家在幕後持續參與事件的推薦、評選和點評,他們不但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者,更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健康發展的推動者。在此,對各位專家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表示感謝!
在每月評選十大社會責任警示事件的基礎上,南方週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與電子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馮天麗副教授及其團隊緊密合作,連續4年釋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警示報告》,對年度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進行系統回顧、綜合分析、建言獻策。相關報告可在善擇網站(善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雲平臺(csr.infzm.com))進行下載查閱。
在連續5年開展評選、分析的基礎上,2024年1月,南方週末停止了“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工作,並藉助大資料技術對該項工作進行升級,正式上線了“善擇-上市公司ESG風險跟蹤”平臺,追蹤A股、美股、港股6000餘家中國上市企業的ESG風險,開啟智慧化、自動化的周更模式,並在南方週末社會責任欄目開闢善擇ESG風險追蹤專題,公佈上市公司ESG風險週報。
南方週末研究員 孫孝文
責編 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