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這樣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可以讓您下次繼續閱讀相關文章,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您的認真閱讀是我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支援。
反觀去年,那是陰霾散去、防疫限制全面解除的一年,預示著重啟與希望。各界企業紛紛躊躇滿志,期待在新的開始中迅猛發展。然而,儘管人們對這一年抱有極大期待,實際的經濟景象卻並不如人願。資料揭示了這一現實的嚴峻,國內進出口貿易持續萎靡,以去年五月為例,同比下跌了7.5%,反映出經濟活動的萎靡不振。更加令人憂心的是,被譽為國內經濟支柱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現在似乎都陷入了停滯。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未來的經濟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一、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在追溯歷史的長河中,當時的中國以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聞名於世,透過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這些商品被運往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各個角落。古代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經濟發展,還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進入近現代,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然而,中華兒女從未放棄對國家繁榮和自主貿易權利的追求。進入20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藉助於政策的支援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之一。
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程序,使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規模及其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進一步融入了全球貿易體系,為中國商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企業開展國際經營和合作,一大批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如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它們的成功不僅為中國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也為中國經濟的全球化貢獻力量。
在21世紀初,面對國際貿易環境的新變化,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透過對外經濟合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一倡議不僅為中國進出口貿易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互聯互通與共同繁榮。透過“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大幅增長,推動了多個專案的落地實施,引領了全球經貿合作的新模式。
在三年的疫情衝擊下,中國的出口貿易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2023年標誌著全面開放的新篇章,眾多企業紛紛重新裝備,邁向新機遇的征程,但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依舊充滿挑戰。直至去年三、四月間,國內出口曾一度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然而,到了五月,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增長勢頭突然放緩。加上多國之間貿易摩擦的加劇,也導致了進出口貿易的放緩。特別是對於那些高度依賴貿易的國家來說,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受到了重大影響。全球化程序的波動,疫情影響下的物流阻礙,以及國際關係的緊張,共同作用下,進出口貿易的不穩定性加大,增長乏力。
二、樓市經濟下滑
樓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另一駕重要馬車,不僅關係到大量的就業問題,也是國民財富增值的重要渠道。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樓市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這一時期,無數城市的天際線因高樓大廈的迅速崛起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近年來,這種增長勢頭似乎遭遇了寒流,樓市經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跡象。
我們不可否認,樓市經濟的發展與人口基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人口增長帶動消費需求,特別是在房地產這一剛性需求領域,人口的增長無疑是推動市場擴張的強大動力。然而,近年來中國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緊縮,以及消費市場的潛在收縮。這一變化,對樓市經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能力的增長未能如預期那樣推動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反而因人口增長放緩導致的需求減少而面臨挑戰。
不過,將樓市經濟下滑的原因單一歸咎於人口出生率下降,顯然過於簡化。樓市經濟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經濟總體環境、金融政策、房地產政策調控、城市化程序、居民收入水平變動等。例如,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以抑制過快的房價上漲,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嚴格的限購、限貸政策,雖然有效遏制了投機性購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樓市的自然發展。
自2019年以來,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國際貿易摩擦、以及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等,這些因素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人們的購房能力和購房意願。加上隨著中國城市化的不斷深入,一二線城市的樓市逐漸趨於飽和,而三四線城市又因發展不足、就業機會有限等原因,難以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從而限制了新的市場需求。
三、內需民生專案遭受衝擊
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導致就業市場受到衝擊,消費者信心下降,從而抑制了消費需求的釋放。民生專案作為連線政府、企業與民眾的重要紐帶,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也面臨諸多挑戰。
內需不僅僅關係到國民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更是直接關聯到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對於穩定和發展經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內需市場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各地透過發展旅遊業、文化產業等方式,激發內需潛力,促進經濟發展。節假日成為檢驗內需市場活力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傳統旅遊城市,還是之前不依賴旅遊業的三線小城,都不失時機地推出各種策略,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的目光。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期內能夠有效提升當地的經濟收入,但是對於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穩步提升民生福祉,依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中,部分原因在於全球疫情的持續波動,導致國內外市場需求受限,進口貿易受阻,供應鏈中斷,以及部分地區出現就業、消費等方面的困難,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能力。
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旅遊業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景區因此關閉或減少開放,旅遊收入大幅下滑。儘管今年透過一些地方特色和網路紅點的推廣,如南方小土豆帶火了哈爾濱的景點,使得一些地方的經濟活力得到了短期的提升,但從長遠來看,旅遊業的發展還需要面對疫情後市場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
那麼,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假如在這三駕馬車幾乎同時熄火的背景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顯得尤為迫切。首先,加大科技研發和創新力度,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是長期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透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可以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深化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此外,加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入,改善民生和社會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而釋放內需潛力,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
總之,在進出口貿易、樓市經濟以及內需民生專案遭遇瓶頸的情況下,透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深化體制改革,以及增強內需潛力,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挑戰,只有不斷適應和探索,才能確保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