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人向我諮詢,說京東前CEO徐總提到我們現在不是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而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問我有什麼看法?
本來這個話題我前兩天就想寫,但無奈前兩天大盤在下跌,寫這類話題怕給大家添堵,但這兩天股市行情不錯,所以來聊下這個話題。
一)疲軟的基本面
先給大家列幾個2023年度的稅收資料,這幾個資料都是本月初公佈的。我挑三個主要的說。
國內消費稅16118億元,同比下降3.5%。
企業所得稅41098億元,同比下降5.9%。
個人所得稅14775億元,同比下降1%。
這三個分別反映了消費,企業利潤以及中產收入的真實基本面。
這裡面最能代表經濟基本面的,是企業所得稅。因為企業利潤的多少會影響到員工的加薪降薪,進而傳導到消費。是這三項資料的源頭。
那麼2023年度企業所得稅同比下降5.9%,是不是意味著全社會所有企業的整體利潤下降了5.9%呢?
不是!
我認為實際的降幅可能會比5.9%更多一點。因為疫情過去後,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是有所降低的。
比如對於佔社會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2022年100萬以內實際稅率是2.5%,但2023年上升到了5%。也就是說,在實際稅率上漲的2023,利潤額會比所得稅額下降得更多。
既然2023年度總體利潤下滑超過了5.9%,可想而知,2024年度中產可能就會遭遇到更高機率的降薪裁員問題,從而進一步打擊消費,然後消費再傳導到供給側的企業營收,形成通縮螺旋。。。
這個是我們當下面臨的真實基本面。
前段時間,我也曾提到當下A股的不振是由基本面造成,有人提問說中國有5.2%的GDP增長,比美國的2.5%高很多,為什麼還說基本面不好呢?
對此,我想說的是,判斷經濟基本面,是要多個維度的資料共同印證的。不能只看GDP。
對於股市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營收和利潤的增長資料。前段時間我曾在公眾號推文裡釋出了我統計的三季度滬深300的總體業績,也就是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的營收利潤資料。
可以看到,雖然2023三季度和2021三季度一樣,都是4.9%的GDP增速,但2021年的企業營收增速高達17%,而2023則是0增長,利潤更是負增長。這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企業所得稅負增長剛好能夠印證上。
就資料的可靠性而言。稅收是真金白銀的繳納統計,最可靠。滬深300的營收利潤,是由各家公司分別做賬並審計,雖然個別幾家公司有可能賬務有偏差,但總體資料彙總後,肯定也是可靠的。這兩項資料加上GDP,就能更全面幫我們瞭解當下的基本面。
這個是我要說的第一個中產返貧危機,當前面臨的企業利潤下降,從而導致中產收入下降,消費不振然後進一步影響供給側企業營收而導致的通縮螺旋問題。
然後我們來看2024隱藏的第二個返貧危機。
二)趁你病要你命
這幾年,大家很自豪我們的手機產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誕生了一些非常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但大家想過沒有,手機產業崛起的源頭,可能是借力了蘋果產業鏈。而我們之前引進特斯拉,也是看重特斯拉能帶來整條新能源產業鏈,幫助我們的新能源彎道超車。
但我們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大家知道,蘋果正在外遷其產業鏈,甚至整體制造也在往印度遷移。比如最新的iphone手機,已有部分成品是來自印度組裝。
當然,我知道有很多人會嘲笑印度的品控問題,以及印度本土的產業鏈不如中國的高效和完備。但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印度有這麼多問題,蘋果還執意要把製造轉往印度?
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是因為印度成本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美競爭在美國精英階層中逐漸達成共識。
而所謂競爭博弈,用孫子兵法的話來說,就是: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說,你要先搞好你自己,讓你自己沒有漏洞,無懈可擊;至於你能不能幹掉對方,能不能贏,其實是不知道的。因為對方可能也是個高手,也可能沒有漏洞。所以,最終你是否能贏,取決於對方是否露出破綻。而不取決於你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當對方露出破綻,可能就是下狠手的時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趁你病要你命。
比如前段時間就爆出川建國同學在討論對中國的60%關稅問題。
而60%關稅並不是因為他們想多收稅,而是想借此問題逼迫我們的部分產業鏈外遷。
而產業鏈外遷,必然帶來的就是就業的流失。在當下就業和居民收入已經甚為艱難的情況下,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
這個是我擔心的第二個返貧危機。但前兩個說到底,只是影響中產收入,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
三)債務失控
2023的四季度,根據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資料,居民的槓桿率降了。從64.1%降至63.5%。
這個是自從2022年初以來,居民槓桿率的首降。
這個資料變化的重大意義在於,2022年以來,買房的貸款政策是逐漸放寬的。從認房不認貸,降首付,降利率,整個居民加槓桿的空間,是全面放開的。在全面放開的背景下,居民槓桿率卻出現了逆勢下降,這說明居民降槓桿的長期趨勢可能已經開始。
而這種趨勢將會帶來的重大影響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現代金融貨幣體系下的借債,俗稱向未來借債,但物理層面現在和未來是隔離的。所以每一筆借債,都是在當下創造了一筆等額的貨幣,而這些貨幣會稀釋當下所有人的存款。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借債,名義是向自己的未來借,實際上是向當下的全社會所有人去借。雖然當下所有人的名義存款沒有任何減少,但由於你的借債創造了貨幣,所以他們存款的實際購買力是被稀釋的,稀釋部分的購買力,就轉移給了你創造的貨幣。
那麼,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在居民加槓桿的大週期,如果負債購買資產,被稀釋的就是負債。也就是我們我們可以透過負債去吸取全社會,特別是存款人的財富。
這正是我們過去20年所發生的事情。
而一旦社會進入到降槓桿週期,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會反過來。也就是居民開始還債週期,還債在現代貨幣體系下,是貨幣和債務同時消失。也就是增加了當下所有存款人的購買力。
所以名義上還款人是向過去還債,但實際是向當下的所有存款人還債,還款人因還款而消失的貨幣的購買力,被平均加到了所有存款人之上。也就是,貨幣購買力變強了。
並且,在降槓桿週期,存款人購買力持續變強的情況下,貸款人的負擔也會持續加重。原因也很簡單,購買力變強是從需求側的說法,如果我們換到供給側,就是賺錢變得更難。也就是相同債務的歸還,所需付出的勞動變得更多了。
如果我們把貸款買資產稱為擴表(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時擴大),把賣資產歸還負債稱為縮表(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時降低)。
那麼這也就是我過去所說的,在別人擴表之前擴表是抄底,在別人擴表之後擴表是高位接盤,在別人縮表之前縮表是高位套現,在別人縮表之後縮表則是賤賣資產。
而所謂的賤賣資產,在降槓桿週期往往是被迫的,其原因在於高負債帶來的被迫縮表。看看現在各地的法拍房數量就能明白了。
所以,在居民槓桿率進入下降通道的週期,現金就成為了最好的資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現金為王。
如果把握不好週期,在該降槓桿的時候加槓桿,可能會遭遇資產價格下跌以及實際負債的膨脹(因為賺錢難,還負債需要的勞動變多),這也就會成為中產最大的返貧危機。
四)居民降槓桿的衍生影響
我們知道,一個人負債會創造貨幣,而負債往往伴隨著交易產生(比如消費,買房),所以我們又可以說,一個人負債就是他交易對手盤的收入。
那麼居民負債去創造的,是誰的收入?相當一部分作為土地出讓金,成為了地方操盤手的收入。
而在當下的降槓桿週期,這部分收入必然受損。那麼從地方操盤手的角度,就只有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去應對。
節流方面,我們已經聽說很多地方停止了新開工專案,另一個就是號召過緊日子。
而開源方面,可能很多過去因為居民負債而得以透過土地出讓金獲得補貼的公共服務的費用,就要恢復其原本的價格,也就是漲價。比如2023年以來,我們聽說的,大學學費,上海自來水等專案都在經歷漲價。而這個,如果你在負債時沒有考慮到這部分支出,那麼這也會成為你額外增加的現金流壓力。有關這一點,半年前我曾寫文章詳述過,如下。
因此這裡順便提一下,不再展開。
五)後記
從2021到2023,我們的環境發生了鉅變。所以大家也能看到,我從2023至今的發文,都是在房價下跌前預判下跌(比如認房不認貸落地前預判京滬會開始新一輪下跌等),以便保留過去套利的勝利果實。2023僅返貧類文章就寫了不止五篇。
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們觀察到的資料發生了鉅變。從2022年居民新增債務出現拐點開始,我們一步步在確認大週期的轉向,而在通縮和限貸放開背景下的居民槓桿率的首降,則是另一個重大訊號。
展望未來,建議大家不要進行大類資產的投資,特別是不要負債投資。除非我們觀察到GDP平減指數回正,並且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居民消費這三項資料重新回正並進入常態增長。
而各種對投資決策有較大影響的資料,我也會持續進行釋出。
在此之前,請遵循現金為王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