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飛
01 | 搶收返鄉置業
春節臨近,又到了三四線城市搶收的時候了。
中國的城市化,造就了中國特有的故事。每年的這個時候,在外奔波的人們,無論賺錢與否,都要回家團圓。
疊加核心城市房價高企,一二線城市容不下肉身,農村老家安不下不安的靈魂,所以很多人折中選擇在老家地級市或者老家省會城市買房。
地方城市與開發商也抓住這個契機,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大搞促銷優惠活動,盡力吆喝,吸引返鄉置業者。
根據時代財經披露:
近日,湖北就開啟了2024年春節返鄉置業迎春安居嘉年華活動,共有1150個樓盤、24.02萬套房在線上線下供返鄉遊子選購;
重慶主辦2024年重慶返鄉置業展示服務活動,參展企業17家、商品房專案63個;
江西南昌推出2024南昌新春購房展銷會,彙集30家房企的45個專案;
江蘇鹽城拿出真金白銀補貼購房者,在鹽城經開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購房網籤合同總價1.5%的購房補貼。
廣東清遠一專案則推出優惠“組合拳”,包括推出20套一口價房源、貸款利率低至3.5%、購置車位立減52000元。
廣東韶關的一專案主打低價策略,推出定製返鄉置業優惠,精裝現房單價最低4900元/平方米,首付最低5000元,“超低首付和最優惠價格助力外出遊子返鄉置業。”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此外,還有城市推出了“新春置業,買房送年豬”的活動,更加瘋狂的是,有開發商更是發動員工,直接去高速路口攬客。
02 | 搶收返鄉託不起三四線樓市
相比於往年,這一輪返鄉置業,更難。
大家都知道,雖然黑天鵝已經過去,但房地產市場行情江河日下。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全國商品房銷面積與銷售額已經從2021年的“雙18”跌至如今的“雙11”。
這一點,從央行公佈的房貸資料上,也能得到佐證。
央行披露:
2023年,中長期貸款增加2.55萬億元。
中長期貸款,基本是房貸。2.55萬億這個資料如何,有對比才有效果和傷害。
縱觀過去十年的房貸增量情況,2.55萬億創2014年來新低。
2016年樓市火熱大年,房貸從2015年的3.05萬億幹拔直拉至5.68萬億元。之後三年都在5萬億左右。2020年,再創新高,到5.95萬億。2021年突破歷史新高,6.08萬億。
2022年急轉直下,膝蓋斬,房貸增量只有2.75萬億元。2023年繼續下降,只有2.55萬億元。
全國同此涼熱,核心城市都雄起不了,遑論各項競爭力都很弱的三四線城市。
從房價方面來看,國家統計局披露的資料顯示,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房價連續兩個月沒有一座城市上漲。
11月份,二手房房價,只有杭州持平,其餘69個城市都在跌。12月份,全線下跌。
從緯房研究院披露的2024年1月上半月資料來看,這種跌勢進入2024年仍在延續,根本停不下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還是那句話,如今的苦果,是當時不計後果、不計成本上漲的結果。
上一輪牛市期間,很多人口流失、經濟羸弱的三四線城市也莫名其妙跟漲了一大波,其背後的推動力來自貨幣棚改。
所謂貨幣棚改,簡單理解就是,央行印專項錢給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國開行拿著這筆錢貸款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拿著這筆錢去收購棚改戶的房屋和土地,棚改戶居民拿著錢,去購買新房。
棚改之下,一方面減少了供應,另一方面增加了需求,雙重作用之下,房價水漲船高。
然而,隨著2018年國家發改委一聲令下,這一支撐三四線城市房價的基石,劇烈晃動。
2018年年末,國開行明確表態:
棚改實行差異化處置:對於庫存充足,房價上漲壓力小的城市,仍採用貨幣棚改;對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採用安置房棚改法。
態度轉變之下,山西2019年棚改量較2018年下跌了72%,山東、河南、新疆、湖南、貴州、吉林、黑龍江、遼寧、寧夏、海南均大跌。四川下跌了21%。
只有又疊加了三年疫情,全國樓市進入了調整週期,三四線城市更是瘋狂調整。
如今,全國人口通縮速度在加快,原本人口流失的三四線城市,人口減少速度在加快,原本保持微弱增量的三四線城市,也開始陷入了通縮。
這種大環境下,三四線城市的風險會比一二線城市更高。
03 | 越來越多的三四線房價會鶴崗化
三四線城市的瘋狂調整,貨幣棚改的戛然而止只是導火索,本質還是自身的經濟、產業和人口根本支撐不起高漲的房價,再加上天量的庫存。
第一,產業羸弱,經濟羸弱。
中國的城市發展基本都依賴政策,而且過去十幾二十年,好的政策都給到了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陝西、廣西、吉林、黑龍江等省與自治區紛紛開啟了強省會模式。
好的產業省會優先,優質的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資源,也是省會優先。普通的三四線城市,根本分不到一杯羹。
以四川省來說,省會成都GDP超過兩萬億,佔四川省GDP的超三分之一,是第二城綿陽的5.7倍。可以說,四川21個城市,其餘20個城市都是陪襯成都。
湖北稍微好一些,武漢1.89萬億GDP之下,還有襄陽、宜昌兩個5500億以上級別的城市。
經濟的興盛之下的房地產興盛,才有意義。反過來,房地產興盛帶動經濟興盛,則則虛假繁榮。
換句話說,沒有產業和經濟支撐的樓市,是黃粱一夢,早晚有夢醒的時候。
第二,人口不斷流失。
除了經濟、產業外,人口這個樓市根本基座晃動,也是三四線城市調整無法扭轉的根本原因。
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了85萬人,首次負增長。這種背景下,人口通縮城市面積擴大了不少。公佈2022年人口資料的286箇中,人口增長的城市只有128個,兩個持平,156個城市人口在減少。
人口減少城市數量佔了一大半,絕大多數都是三四線城市。
2023年,國家統計局公佈,全國人口減少了208萬人。可想而知,去年人口通縮城市的面積和深度更甚。
目前,有6個省市自治區公佈了2023年人口資料,6個在減少。重慶減少了21.91萬人,廣西減少了20萬人,甘肅減少了27萬人,吉林減少8.28萬人,青海減少了1萬人。
第三,天量庫存。
過去幾十年,房地產全速發展,一二三四五線城市的住宅建築拔地而起。
黃奇帆曾透露,中國房子嚴重過剩,沒有必要繼續修建,沒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去年3月份住建部公佈了一組資料,全國共有6億棟建築。
雖然這些建築包括居住性質的住房和廠房、寫字樓、機關單位等等,但一般來說,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產權房、工業宿舍)佔比都在一半以上,農村的建築中絕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屬於居住性質的房屋應該有4億棟左右,換算成套數,就是個天文數字。而這些多餘的房子,大多都集中在廣袤的三四線城市。
產業與經濟羸弱、人口不斷減少,庫存沒法消化,這個結該怎麼解?
所以,本號一直在強調: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會“鶴崗化”,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