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知名哲學家
編輯|不知名哲學家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前幾年的口罩原因,雖然讓很多行業陷入了低谷,但也讓很多行業突出重圍,掙了不知道多少錢。
要說口罩那幾年關注度最多的,除了主打在家吃飯的鍋圈食匯以外,應該就是比鍋圈食匯這種還要自己煮的火鍋更方便的自熱火鍋了。
當時自熱火鍋到底火到什麼程度呢,火到十分鐘能賣半個億,火到半個娛樂圈都在吃,但曾經這麼輝煌的自熱火鍋,現在卻逐漸“消失”了。
資本的寵兒
自熱火鍋雖然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但確實是這幾年才火起來的,畢竟有些時候某些生意想要掙錢,還是需要一點點“時機”的。
口罩那幾年,就剛好是這個“時機”,自己一個人不知道在家要吃多長時間的飯的時候,自熱火鍋和泡麵這種方便又能儲存的食物就成了不少人的囤貨首選。
和泡麵相比,自熱火鍋有肉有菜有米,看上去不光葷素搭配甚至味道還不錯,在這樣的優勢之下,不少消費者就跟著入了自熱火鍋的坑,成為自熱火鍋的忠實消費者。
既然消費者喜歡,那麼資本必然也不會放過這樣“有前途”的商品,因此在那短短三年時間,不光網路上忽然冒出來了很多自熱火鍋的品牌,還有不少品牌拿到了不少融資。
自熱火鍋行業內的“頭部玩家”自嗨鍋,更是完成了六輪融資,光估值都能到達四十億左右,融資這麼頻繁,估值也這麼高,就足以見得當時資本市場對於自熱火鍋到底有多看好了。
事實證明,這些資本市場的眼光沒看錯,自嗨鍋這個“頭部玩家”的確實也做到了爆火,上個直播間十分鐘都能賣出五千萬的營業額,甚至在“半個娛樂圈都在吃”的營銷加持下,自嗨鍋的營業額還有逐漸上漲的趨勢。
除了自嗨鍋這個品牌以外,還有後來居上的莫小仙品牌,雖然莫小仙的成立時間比較靠前,但莫小仙真正開始涉足自熱火鍋行業,是2017年年底才開始的,但不過短短一年時間,莫小仙的營業額就能達到一年一個億的營業額。
甚至莫小仙的營業額增長速度還很快,快到不過四年時間,莫小仙的年營業額就能達到十億元左右。這樣的增長速度資本市場不喜歡,還能喜歡什麼?
但好景不長,自熱火鍋的高光時刻也就保持了沒幾年。口罩一開放,自熱火鍋的別說市場增長了,別市場消失的過快,這些自熱火鍋企業都要謝天謝地了。
明明自熱火鍋味道確實好吃,從菜色上來看也確實營養豐富,怎麼就忽然不受消費者的歡迎了呢?
“科技感”十足
自熱火鍋作為一種即食食品,雖然很多人覺得和泡麵是差不多的東西,但如果是一些稍微懂點行的人就能發現,自熱火鍋的“科技含量”,那可不是小小的泡麵能比得上的。
泡麵作為一種即食食品,雖然有很大的銷量,也很方便,但也免不了大多數消費者對泡麵的印象就是“沒營養、不健康”。
雖然自熱火鍋看上去“葷素搭配”,但自熱火鍋還真不一定有泡麵有營養。那些看上去“葷素搭配”的菜品,都是預製菜,這肯定沒跑了。
預製菜現在的口碑到底怎麼樣倒也不用多說,就單說這幾年來自熱火鍋出了多少次吃出異物或者食材變質的新聞就能看得出來,自熱火鍋的食品品質其實是有待加強的。
除了菜以外,自熱火鍋最重要的米飯,也是“滿滿的科技感”,畢竟自己在家蒸米飯都還要半個小時呢,憑什麼自熱火鍋的米飯十幾分鍾就能吃。
自熱火鍋的米飯十幾分鍾就能吃,就是因為這個米飯不是我們常吃的大米,而是“再製米”,或者也可以稱之為“重組米”。
從製作工藝上來看,無非就是使用大米、澱粉等主要原材料,經過一定的比例加工煮熟之後,粉碎重組,經過一系列工藝之後,就得到了看上去和生大米差不多的“生大米”。
這種“重組米”的技術出現的時間還挺早的,不過因為味道和營養方面的原因,這種重組米並不受消費者的喜歡,因此這種“重組米”以前一度是國外戰時軍隊的口糧。
現在這些自熱火鍋企業們為了方便銷售,把這種“重組米”技術拿出來用,不能說不行,只能說是為了賺錢,隱瞞了一些東西而已。
除了作為預製菜的米飯和蔬菜以外,自熱火鍋的包裝也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
很多人明明都知道塑膠加熱對身體有害,但他們吃自熱火鍋的時候卻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雖然市面上也有賣能加熱的塑膠,但那種塑膠材料的價格一點都不低,對於自熱鍋企業來說,單價只有二三十塊錢,甚至只有十幾塊錢的自熱火鍋,大機率是“用不起”這種材料的。
除了這些“科技”原因以外,口味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和味道能有幾十種的泡麵比起來,自熱火鍋的味道就要單一很多,大多數只有辣味或者麻辣味。
對於一些喜歡重口味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味道剛好,但就算再喜歡,這樣的味道吃多了也會膩,時間長了當然不會選擇這種口味單一的自熱火鍋了。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自熱火鍋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不能帶上火車或者高鐵,作為一個主打就是方便攜帶的方便食品,不能帶上火車和高鐵,將會導致這種方便食品的方便性降低很多。
在這些問題的加持下,自熱火鍋因為時代問題而堆砌起來的熱度瞬間消失,自熱火鍋市場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自熱火鍋正在消失?
自熱火鍋的火爆是有時代原因的,當這個時代原因消失之後,自熱火鍋反而沒有明顯的優勢了。
以前那些買自熱火鍋的人,大多數都是圖自熱火鍋方便,自熱火鍋可以囤貨,自熱火鍋可以讓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吃火鍋。
但口罩開放之後,之前那些做火鍋的也開始注意到這種單人餐式小火鍋了,雖然他們本身是做火鍋的,但不影響他們也推出自熱火鍋,甚至還考慮到有些人不喜歡自熱火鍋,他們還跟著推出了單人餐式小火鍋,甚至還能外送。
這一套下來,自熱火鍋要方便沒方便,要新鮮沒新鮮,要價格也沒價格,一下子就失去了相當多的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自熱火鍋引以為傲的方便性消失了以外,自熱火鍋的營銷也跟不上了,之前自熱火鍋能爆火,除了因為時代的原因以外,還有營銷的原因。
光“半個娛樂圈都在吃”,就足以看得出來自熱火鍋當初在廣告營銷上面花了多少錢,給多少節目投了贊助。
這種營銷雖然火的快,但翻車的也快,一旦某個代言的明星出現了負面新聞之後,那麼這些被明星代言過的產品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公憤”。
再加上這種依靠營銷來的流量,雖然來的快但去的也快,雖然很容易引起這些明星的粉絲去購買,但復購率並不高。
再加上自熱火鍋也經常出現各種食品安全問題,這就導致自熱火鍋在經過時代的熱度之後,迅速就迎來了“寒潮”。
曾經自熱火鍋的頭部玩家“自嗨鍋”,甚至都扛不住這樣的“寒潮”,在口罩開放沒幾個月後就傳來了即將被蓮花味精收購的訊息,但這個訊息沒過多長時間就因為雙方談判破裂而消失。
雖然不知道雙方的談判破裂到底是怎麼破裂的,但從本質上來思考,無非也就是一方要價過高一方給價過低而已。
曾經估值接近四十個億的“自嗨鍋”都能淪落到“賣身”的地步,更不用說其他沒做到“自嗨鍋”這麼大的那些企業了。
對自熱火鍋來說,這似乎是個痛苦的轉型期。一些品牌試圖透過降價促銷來刺激銷量,也的確收穫了一些效果。
但是降價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口味單一、食材劣質的問題,消費者的疑慮依然存在,使用者粘性無法提高。
自熱火鍋正處在十字路口,它也許需要透過提升產品本身的品質和種類,才能重建消費者的信任,開啟局面。
不然僅僅依靠促銷手段恐怕難以根本扭轉頹勢,它依然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黯然退場。
曾經“半個娛樂圈都在吃”,十分鐘賣出半個億的網紅美食自熱火鍋,如今也逐漸淪落到了寂寂無名,甚至無人問津的地步。
消費市場就是這樣,新品不斷湧現又消亡,但生老病死的規律永不改變。自熱火鍋能否重生,還需看它如何轉型與突破,也許下一波熱潮,它依然還有機會重返巔峰。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