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調整對縣城來說,就是一次重新投胎轉運的機會,沒有選擇權,全靠命運的安排。城運如人運,跟到一個好大哥,自然會風生水起,發展指日可待,反之,不僅沒幫助,還吸你的血。
廬江就遇到了好大哥,抱上了合肥這個大腿,當年“三分巢湖”的5個兄弟縣區,如今命運迥異,但廬江發展最好,2023年GDP已經超越巢湖,直逼無為,坐穩安徽第六經濟強縣的位置,2024年廬江極有可能取代無為,成為安徽第五大經濟強縣。
在2011年時,也就是三分巢湖的當年,5個縣區的GDP總量分別為:無為縣280億,居巢區160億,廬江縣138億,含山縣74億,和縣73億。此時的無為縣,經濟總量遙遙領先其它4個兄弟縣區,穩坐安徽第三大經濟強縣,而廬江則排在全省第24位,居巢區屬於市轄區,不參與縣排名,和縣含山則分列35和48位。
2011年8月,原地級巢湖市被一拆為三,巢湖廬劃歸合肥,無為及沈巷併入蕪湖,和縣含山併入馬鞍山,從此5個縣區各分東西,分別有了新的帶頭大哥。如今12年過去了,再看看當年的5個兄弟,各自都發展如何?
2023年,無為市GDP為652億,廬江縣640億,巢湖市632億,和縣300億,含山縣276億。雖然無為仍居第一位,但與廬江巢湖相比,優勢已不再明顯,尤其是廬江,兩者相差僅12億。
這12年間,廬江的GDP增長了4.6倍,巢湖增長了3.9倍,無為僅增長2.3倍,廬江成了大贏家,無為最悲催,自2011年併入合肥後,廬江就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僅用了12年時間,就已經和無為平起平坐、並駕齊驅了。
廬江併入合肥後,合肥就全力幫扶廬江這個小弟,有了合肥的持續輸血,廬江想不發展都難。
交通路網全面提升
旅遊資源加速開發
招商專案一個接一個
規劃建設合廬產業新城
引導高校入駐建設廬江大學城
合肥高新區託管合廬產業招商
這些舉措有力的推動廬江的經濟發展,說到底還是廬江命好,跟對了大哥。
同樣,巢湖併入合肥後,發展也是蒸蒸日上,與無為的差距逐步縮小,目前巢湖與無為GDP都在600億的區間,只不過巢湖的增速沒有廬江快而已。
相比之下,無為就沒那麼幸運了,併入蕪湖後,本指望承接蕪湖城區的輻射帶動,沒想到直接被蕪湖划走了東鄉三鎮,變成鳩江區的一部分,無為啥好處沒撈到先被砍了一條大腿,痛失濱江板塊,經濟總量銳減,從安徽第三縣下降到目前的第五位,未來,無為如不加快發展節奏,第五的位置都很難保住,更別想重返安徽前三了。
說到底,還是蕪湖的城市能量不足,輻射範圍有限,再加上又有長江阻隔,使得無為難以從蕪湖主城區獲得有效的發展資源,過去無為是靠民營經濟衝到安徽前三,現在民營經濟在產業新城和大專案面前,實力明顯過於縮小,帶動經濟增長有限,所以無為必須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和縣與含山本來就是三分巢湖的邊角料,馬鞍山體量比蕪湖還小,又如何跨江發展,帶動比自身地域面積的兩個縣,屬於典型的“小馬拉大車”。
“三分巢湖”應該是安徽區劃調整的一次試點,初衷是透過拆分地級巢湖市,做大做強合蕪馬,從現狀來看,除了合肥達到預期效果,蕪湖和馬鞍山顯然未能實現規劃理想,省府期望蕪湖馬鞍山能跨江發展,帶動皖江北岸,與合肥聯動,形成一個產業密集的城市延綿區。
但現實是安徽的沿江城市規模都太小,經濟體量不足,自身尚處在發展中,又拿什麼來帶動長江對岸的廣袤農業區?在長江沿線,有能力跨江發展的也只有南京、武漢,其它城市根本不具備這種實力,這也是皖江地區城市一直髮展不起來的原因,看來當初的三分巢湖的方案還是太保守,太理想化了。
安徽的城市整體實力太弱,當下最需要的是做強做大中心城市,形成真正的經濟增長極,皖江如此,皖北也如此,所以,未來不排除安徽有進一步進行區劃調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