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80年代,人們就會感到一陣古舊之風撲面而來。80年代也是春風剛剛吹起的時代,在那個一切都很慢的時代,時光慢悠悠的走。
人們的生活總是簡樸而艱難的,不用刻意去做什麼選擇,因為那個時候物價低,社交圈子少,所有的一切無外乎於服務於自己的吃穿住行,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吃的需要,一切的需要都必須以物質為基礎,我艱苦工資收入自然也並不高。
而面對著幾十年後的風雲變化,物價在漲,花費在漲,唯獨工資不漲,但由於物價的變化,也不再像80年代那樣按分按毛的計算,現在人們動輒都是上百,上千乃至上萬,就有了以下現象:
今天發工資了,經過再三考慮,我決定今晚把風扇開到三檔;從月初的一無所有,到月底的身無分文,勿忘初心,本月白忙。
這不由得也激起了我們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不禁發問,如今每個月5000元的工資,相當於80年代時候的多少錢?在一番調查之後,答案驚呆眾人。
一、80年代的人們都在吃上下了哪些文章?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現在我們就在80年代的物價和如今的物價之間做一下對比,讓大家可以直觀的看到物價在這幾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說80年代的早餐,油條是是4分錢一根;豆漿是4分錢一碗;淡豆漿3分錢一碗;鹹豆漿4分錢一碗;甜豆漿5分錢一碗;陽春麵8分-2兩一碗;菜湯麵15分錢一碗;
其次在日常必需品方面,食油0.88元一斤;白砂糖0.78元一斤;赤豆棒冰4分錢一個;奶油雪糕8分我一個;奶油大雪糕12分錢一個;涮羊肉30分錢一份;大閘蟹5元一斤;水果蛋糕4分錢一個;必不可少的鹽0.15元/斤。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而對於經濟發達的今天來說,雞蛋是5.96元一斤,鹽是,0.26元一斤,食用油是9.17元一斤,最便宜的雪糕是五毛錢一根,這些都是日常用品的消費。
至於羊肉火鍋,海鮮中的蟹類蝦類等,價格也是逐年攀升,漲幅高達幾十倍。因此,雖然現在的收入提高了,但購買力並沒有顯著改善,按實際購買力來比,5000元的收入,可能只相當於80年代的幾百元水平。
80年代的物價水平基本處於穩定的水平狀態,出門買些菜和日用品花費很少,現在這些必需品的價格都上漲幾十倍了,所以就食品方面而言,5000元對於3口之家而言只不過是滿足基本的溫飽,而對於80年代來說5000元能做太多大事了。
舉個例子:80年代162.5元的價格可以買1250公斤大米;300元可以買200公斤豬肉;240元可以買2000斤麵粉。
所以,在80年代,如果你能擁有5000塊錢的話,生活水平就屬於中等偏上,可以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
二、80年代的人們是怎樣滿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的呢?
1978年是我國的經濟騰飛的起點。那時候已經實行“大包乾”,農村中拔草、澆地、用鐮刀收麥、人工種收玉米、刨花生、摘棉花、炸大豆、割高粱、捆芝麻等以補貼家用。
那時晚上沒電,照明一開始還是煤油燈,後來才有了蠟燭。據統計197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元;城鎮人均消費性支出是311元,農村消費性支出是116元。
那個時候,一月50元的工資僅相當於相當於可以保障一家二口人在城市的生活。如果是三口之家,可能就要過得緊緊巴巴了。
而現在,圖書館裡有免費的書,學校操場上有那麼好的空氣和專業跑道,,開著小轎車,花幾千元錢去健身房,過去免費的,今天都很貴。
單憑這一點覺悟上的差距,你就得乖乖交學費。努力要趁早,因為物價漲得太快。物價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提高。
例如80年代火柴2分一盒;書籍1元/400頁;萬金油5分/盒;扇牌肥皂0.36元/塊;公用電話4分/次(不限時); 傳呼費5分次;電費0.24元/度;公費醫療101.64元(生孩子自己付出部分) ;
住家保姆工資55元/月;小學學費6元/學期;中學學費12元/學期;房租2.54元(約25平方米)。
對於今天而言,工資水平雖然提高,但由於各方面的開支較大,交就交通工具而言,人們大多使用汽車,飛機,高鐵,火車等,火車不是往日的綠皮火車,腳踏車也僅限於鍛鍊身體的工具或短途出行的需要。燃油費自然也隨之而來。
而住房的需要,鱗次櫛比的高樓,高聳入雲的大廈,悠閒自在的別墅,人們對住房的需要也不僅僅限於兩室一廳,遮風避雨,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段,地價自然也是寸土寸金,人們逐漸追求更高層次的經濟享受。
經濟進步的同時,人們對於精神層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高速發展,小學,中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於博士,碩士的深造。
一個人受教育的一生是用金錢堆疊而出的大廈,0-3歲以前的花費,喝奶粉的平均下來每年需要3.5萬元。不喝奶粉的平均下來每年需要1.5萬元。
幼兒園期間平均每年的花費需要2.5萬元左右。小學期間平均每年的花費需要2.5萬元左右。初中期間平均每年的花費需要3萬元左右。
但對於現在杯水車薪的5000元來說在80年代能做太多大事了。舉例來說:可以給近一百個中學教師發一個月工資;可以在城裡買一所三開間的瓦房或一套四十幾平米的套房;可以供四口之家開銷五十個月也就是四年多,這還是中等偏上消費水平;可以買五臺十四時進口彩電,不過要有彩電票才行。
三、80年代的人們是怎樣在閒暇之餘點綴自己的生活的呢?
80年代是流行時尚的黃金年代,鮮明靚麗,造型浮誇多變。但衣服最貴也不過200元,此外,2毛多的電影票,,錄音機220元,空白磁帶4元,12寸黑白電視400元,17 寸黑白700元,18寸彩電2800元,永久腳踏車貴的180元,便宜的160元;
縫紉機127元,手錶120元,公園門票5分/次,露天游泳池8分/場電影0.15-0.3元/場, 汽車5分/趟,無軌電車4分/趟,有軌電車3分/趟。在那個時代,5000元可以滿足你大部分的幻想。
請五個人上中等館子,約5-6元。過年給小孩子包紅包,1-5毛。婚禮紅包,2-5元。走親戚買禮物,每次約1-2元。彩禮100-200元。一場較為熱鬧的婚宴200元左右,但收到的賀禮能補回來。
家庭三大件(單車、手錶、縫紉機)合計四百元、新娘衣服以及其他新家用品約200元、討個老婆有800元就很風光了。
而旅遊方面,住宿一天只需要1塊錢,坐3小時長途車的車費2塊錢,景點的門票費用就更低了,只需1毛!
公交都在幾分錢到2毛不等,城際的長途車都在2塊多左右,一些跨越幾個省的火車票也只要3塊錢左右,機票均價在50元左右。所以可想而知,生活在80年代5000塊錢會生活的多有愜意。
結語:
物價上漲是經濟發展的結果,80年代的5000元生活雖然十分愜意, 但美中不足.沒有發達的物質經濟,沒有先進的醫療裝置,也沒有足夠方便的交通通訊,往日我以一紙書信寄我情,而今天電話手機,讓我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些記憶在當下被遺忘,有些記憶卻可以儲存一輩子,黑白電視機,有線電話機,老式的遊戲機,這些往事,在時光中擱淺,在回憶中永存。
我們也見識到了如今經濟的騰飛,萬丈高樓從地起。在茫茫宇宙中遙指天穹,探尋科技的奧秘。遨遊深海,享受水下樂園的樂趣。
我們無法準確計算出80年代的貨幣價值,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並不同,眾多發明的湧入,誰又能想到,多年前的煤油燈已經被電燈所取代,有線電話已經被無線網所取代。
時代是變化的,我們並不能以昨日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世界。
當然了,我們對比並不是為了沉溺於過去,而是為了銘記歷史,更好地前進出發。80年代是美好的回憶,平靜而樸素的生活中蘊含著新生的力量,埋下了新時代騰飛的種子,孕育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
看到80年代5000元的富足生活,是為了提醒我們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我們也在不斷的前進,未來需要拼搏,需要規劃,透過回望歷史而激勵自我,同時勾勒未來的美好藍圖。
學習先輩勤儉節約,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合理規劃開支,有更高層次精神需求。
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我考慮滿足社會需求,相信努力拼搏的你和我們會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