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光之翼
編輯|t
引言
與福建相隔一海的臺灣,兩地在經濟總量上相當。人均層面,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
而整體處於高收入經濟水平的臺灣,其經濟發展和產業產業佈局又有哪些顯著特點呢?
下面,我們就來簡要捋一捋臺灣的發展狀況。
一、經濟總量第八,人均收入第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臺灣地區生產總值就開始加速增長。從過去的1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7749億美元,算下來整個臺灣的年平均增速在7.3%左右。
將生產總值按照平均匯率折算,臺灣在2021年的生產總值為5萬億元左右,這一規模在國內34個省級行政區中可以排在第八位。
綜合來看,國內2021年各省生產總值最高的是廣東,為12.44萬億元,其次是江蘇,達到了11.64萬億。臺灣的生產總值規模和湖北相當,都是5萬億,又比福建的4.88萬億規模稍高一些。
就整體水平看,相對於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GDP增速稍有下降,但實際增速一直穩定在3.6%左右。新冠疫情期間對經濟整體有一定衝擊,不過此後又迅速恢復。
2020年,臺灣的經濟增速為3.4%。2021年這一規模又達到了6.6%。這一增速,在全球也能排到前列。
從人均GDP來看,2021年34個省級行政區中,臺灣以21.3萬元的水平排名第三。排名第一和第二是澳門和香港。這一水平,達到了高收入經濟體水平。
所以整體來看,臺灣的地區生產總值排在全國前列,人均收入水平則達到了高收入水平。
那麼,臺灣的經濟產業結構有哪些特點呢?
二、製造業居首,電子產業佔主導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的第一產業開始下降,進入21世紀後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水平。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多年來則是高高低低起伏不斷。
比如在2001年前後,第二產業的比重降到28.9%,此後這一規模又上漲到了37.8%。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此前在低位的規模為24.3%,後來這一規模上漲到了33.8%。
目前,臺灣排名前五的產業中,製造業排在第一位。緊隨其後的是批發零售,佔比規模達到了16.2%。房地產的佔比規模為7.9%。金融保險和公共行政的規模分別是6.9%和5.7%。這其中,最高的製造業增加值,達到了1.6萬億元的規模,這一比重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而在製造業體系中,電子產業又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電子產業,包括了電子產品和電子零元件產業,其規模佔比已經佔整體製造業的一半,達到了51%。其規模增加值達到了7549億元,其中半導體產業產值更是超過了一萬億元,這一產值規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除了電子產業外,化學材料和金屬製品製造在臺灣也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兩者分別佔比為6%。此外,機械裝置製造的規模也達到了5%。
不過從整體來看,占主導地位的電子產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臺灣的電子產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本在這一領域具有優勢地位的日本,由於美日之間的貿易摩擦,使得電子產業的生產開始逐漸易主。
而在這之前,臺灣製造業中佔龍頭地位的是服裝紡織,電子產業的增加值連前者的一半都不到。後來隨著臺積電在1986年的創立,臺灣的電子零元件產業迅速起步。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電子產業再加上石化產業,已經能和服裝紡織平起平坐,構成了臺灣製造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此後,電子產業開始一家獨大,無論是增加值還是生產總值,它的發展都把其他產業遠遠甩在了身後。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臺灣的電子產業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並且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大量的產品用於出口。
三、對外貿易依存度高
出口導向是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其外貿的依存度達到了106.8%。其中,又以出口電子和通訊產品為最多。
尤其是新冠疫情逐步結束後,臺灣的出口外貿強勢回彈,2021年的出口金額超過了4400億美元,這一規模比2019年增加了35.6%。
具體到電子產品領域,其出口規模超過了1720億美元,佔出口總規模的38.5%。其次,通訊產品的出口規模為613億美元,佔出口總規模的13.7%。就市場來看,大陸是臺灣的第一大市場,其規模佔比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0%左右。
除了產品賣出之外,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還有進口領域。而臺灣的進口特點,則是以各類原料為主。
以能源為例,臺灣的能源自給率很低,像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必須型能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統計顯示,2021年的油氣資源,總供給量為1439.7億升油當量,其中進口規模就達到了1407,自給率只有2.3%。
從整體來看,電子產業雖然規模很大,但是一家獨大的局面,也造成了產業的單一化。這種模式和全球的經濟產業發展高度繫結,一旦出現波動,就變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
此外,能源缺口的局面,從長遠來看,也會阻礙經濟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要補上這些短板,就需要從系統層面去看待背後的發展和走向。
只有未來兩岸走向真正的統一,無論是原料的缺口,還是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都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目前,產業的單一化發展,再加上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比重又過高,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也將會成為制約下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
中國臺灣經濟2022:形勢與問題.證券研究報告,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