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城投債”這個詞頻繁出現在新聞裡。
有很多人可能對“城投債”倍感陌生,這是啥玩意?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今天做一個簡單的科普,解釋一下城投債的起因、作用、影響。
最開始,我國的城投債最開始是為了方便城市募集資金進行基建建設。
由於政策的限制,地方ZF是不被允許拿“信用”去貸款。
然而矛盾的事,假如不貸款,沒有額外的錢,光靠地方的稅務財政跟中央劃分的錢,不足以大力推動“城鎮化”。
說白了,開通一條地鐵的錢都遠不是地方ZF一年累積下來的財政盈餘能承擔。
因此,地方ZF才需要用另外一種“取巧”的手段,向金融機構“貸款”、“借錢”。
既然地方ZF本身不能向金融機構借錢,那麼,地方ZF全資的民營屬性子公司可以向金融機構借錢嗎?
當然可以!
這個漏洞就出在此處。
明面上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城投公司’】,是自負盈虧的民企,實際上,是由地方ZF全資操控的國企。
在金融業界裡,銀行是最喜歡跟體制內的人打交道。
無他,夠穩定,夠信譽、夠安全。
我國的地方ZF不會破產呀,有中央兜底作為擔保。
因此,銀行是很樂意跟所謂的“城投公司”合作,一起搞業務。
每當城投公司要搞某種城市化建設時,需要對外募集一筆資金【假如是私募債,100萬起】
發行的一種債券。
這類債券通常用於籌集資金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專案等。
城投債券的收益通常來自於債券利息,投資者購買這些債券即向發行方借款,作為回報,發行方會支付一定利息。
這使得ZF能夠融資重要的城市發展專案,同時為投資者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投資渠道。
但城投債後面出了問題。
債務,說白了就是未來的預期管理。
舉個例子:你1年能賺10萬,才會貸款100萬買房子。
因為這是可預期內還清債務。
但假如,你1年賺10萬,你貸款了10億,這合理嗎?
這不合理,這就是奔著不還錢去的。
城投債被玩壞的最核心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借了錢就壓根沒打算還!
更要命的是,往往城投債吸取的資金非常巨大,往往募集的資金總額是100萬起步,幾千萬,幾億那都是很正常。
比如某地年利率6~8%高利率的城投債,因為有著ZF的背書,所以風險幾乎等於零【地方ZF幾乎不可能破產】。
於是,逐利的銀行就會瘋搶城投債券——哪怕地方ZF未必能償還本金。
能給ZF放貸的,基本都是銀行。
銀行間的同行拆解又是司空見慣。
何為銀行拆解,就是A銀行今天現金流緊張,問B公司借,第二天連本帶息還回去。
一旦ZF名義下的城投公司發出的債券放出去了,卻沒法連本帶利還回來【假定這是一筆長期債務,只要求城投公司固定償還每期利息,而不用直接償還本金】,那麼這筆賬就會直接歸類到銀行的鉅額爛賬之中。
我要是記得沒錯,國際上的銀行爛賬率普遍要控制在3%。
但如果我國隱性【不可溯源,難以溯源】的城投債大量存在,那麼勢必爛賬率難以管控,尤其那些大量放貸的銀行更容易出現暴雷。
而且由於銀行間互有往來的拆借形式,城投債暴雷時,很可能受傷的不止是一家銀行。
舉個例子:
A地ZF名下的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簡稱:城投公司】
發了一筆為期5年的債務,需要向社會集資1000萬,為期1年,到期連本帶利【8%的年利率】返現。
A銀行想買200W城投債,但由於它沒有那麼多的現金,於是向B銀行借貸了100W,並承諾給【5%的年利率】。
B銀行覺得有利可圖,答應下來。
A銀行買下A地ZF的城投債,但半年後,A銀行突然需要現金,於是拿著城投債的債券,跑去C銀行說:我這債券值108W,但現在我急需用錢【貼現行為】,你立刻給88萬給我,我虧了20萬讓給你。
C銀行一算,有利可圖,肯定願意,於是雙方又一拍即合。
但是到了年底,C銀行拿著城投債問A地ZF要錢,人家雙手一攤,不好意思,資金暫時很緊張,拿不出來,先給你利息【年利率百分之八,也就是:8萬】。
至於本金,嗨,咱們展期吧,展期個20年,慢慢給你【具體參考:遵義城投債】。
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只是展期,以後說不定有機會拿得回來。
然而,假如城投債融到的資金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轉移走了,移到國外了,資產轉移了。
那個時候才是完蛋。
某大地產,許某印,就是這麼幹的。
啥下場,大夥也看到了。
因為城投債是真有可能把金融系統性風險整出來的,所以現在城投債往死裡摁住,不給弄,要弄就要嚴格審批。
怕的就是銀行這一塊整出個大問題。
總的來說,城投債一開始是好東西,但是缺少監管,被濫用,玩壞了。
像貴州省2023年的城投債務高達1.2萬億,貴州省2023年GDP才2.09萬億。
債務都差不多吃掉了整個省的GDP,這明顯就很不合理,錢被濫用了。
至於有些人認為,普通老百姓一點都沒有吃到城投債好處。
那是扯犢子。
建公園的錢哪來,建3A景區,建商圈的錢哪來。
那麼多工地工人的錢從何而來?
那麼多的土木工程相關的產業鏈為什麼能蓬勃發展?
城市要大規模發展,有很多虧本的城市建設工程,就是靠著城投債貸款借來的。
ZF要做虧本買賣,然而市場是不會接受虧錢的說法。
因此一般情況下把賺錢跟虧本的專案一起打包成債券賣出去給金融市場。
城鎮化建設,很大一部分功勞是城投債,但貪汙腐敗很大一部分“功勞”也來源於城投債【尤其是隱性債務】。
其實,不止是城投債,但凡跟槓桿沾邊的東西,如果沒有強效監管,最後都很可能會這樣跑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