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名義GDP正式被德國超越落到全球第四的位置了。
根據IMF的資料顯示德國2023年的名義GDP約為4.43萬億美元、日本為4.23萬億美元,前者超過後者成為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這一結果讓德國人和日本人都不滿意。日本自然不必多說,2023年的日本股市一飛沖天,日經指數全年上漲28%,更重要的是日本被認為終於走出了“失落的30年”,經濟開始好轉。這個時候告訴日本,你們2023年的經濟總量落到了第四顯然很難讓日本民眾服氣。
另一方面,德國經濟的2023年並不好過,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德國能源價格高企減緩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德國民眾普遍感覺日子沒有前幾年好過了可GDP排名反而躍升了一位。德國人不禁要問,難道是在比差嗎?
其實兩國居民的體感是對的,2023年日本GDP同比增長1.9%、德國罕見地同比下滑0.2%,難怪日本人和德國人都對排位互換表示無法理解。
更加誇張的是2022年日本排第三、德國排第四,2023年日本正增長、德國陷入衰退,結果德國反倒超過日本成為了“老三”。原本有錢的掙得更多了,排名反而落後了,這是什麼奇葩邏輯?
造成資料無法匹配的原因有兩個,物價和匯率,而匯率起到的“反向”作用更大。核算各國GDP時先以本國幣種進行統計,如日本用日元、德國用歐元,之後再按照當年的平均匯率統一換算為美元進行排名。
2023年美元強勢,各國貨幣對美元均貶值但貶值程度不同,歐元貶值得少、日元貶值嚴重(最近日元又開始狂貶了),結果日本的GDP換算成美元的時候吃了日元貶值的大虧,德國的名義GDP在透過匯率“佔了便宜”。
東亞的另外一個國家與日本的遭遇類似,2023年以本國貨幣核算的GDP多於2022年,換算成美元后反而變少了。是哪個國家呢?就是咱們中國。
2022年中國的GDP最終測算數為120.5萬億元人民幣,剛剛公佈的2023年GDP增加至126.1萬億元,同比增長5.2%。可換算成美元后情況完全不同,2022年和2023年的GDP分別為17.9萬億美元和17.88萬億美元,這導致我們的GDP總量與老美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不少。
用人民幣作為計量單位時2023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比2022年多5萬億元以上,換算成美元的時候反而少了一些,究其原因是人民幣2023年貶值得比較厲害,全年平均匯率從2022年的6.73左右貶值至7.05左右。如果以2022年的匯率換算,那麼中國去年的GDP應該是18.73萬億美元。
看到這裡你應該可以感受到當下的主流GDP核算方法存在弊端了吧?匯率波動讓資料失真,發生了日本名義GDP被德國超越以及中美經濟總量差距擴大的反邏輯現象。
這種主流演算法叫作匯率法,與其相對應的另外一種統計GDP的方法是購買力平價法,後者利用購買力平價原理,根據各國不同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目的是對各國的GDP進行合理比較。
以購買力平價為計算方法得出的2023年全球各國GDP資料還未公佈,最新的資料截至2022年,先看下該資料。
2022年,中國的購買力平價GDP為30.22萬億美元,位居全球首位,比匯率法算出的結果整整多了12.3萬億美元,美國以25.46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二,中美換了位置。
印度的GDP在購買力平價法下的數額為11.86萬億美元,比匯率法下多了一倍以上,讓其從全球第五躍升至全球第三,排名第四的是6.14萬億美元的日本、第五是5.35萬億美元的德國,之後是俄羅斯、印尼、巴西、英國和法國。
根據2022年的購買力平價GDP資料以及2023年的各國經濟增減情況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中國依然是購買力平價法下的全球最大經濟體,2023年的總量差不多能達到31.6萬億美元左右。
二是印度鞏固了老三的位置且與老四、老五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是日本不會被德國超越,只不過排名上還是第四,因為購買力平價法下早被印度超過了。
四是第五位的德國與第六位的俄羅斯經濟總量差距在2023年收窄。
最後,談談為什麼主流輿論不太談及購買力平價法,更看重匯率法。
第一,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按照購買力平價法統計出的GDP有利於亞洲國家,中國上升一位、印度上升兩位、日本沒有被德國超過、印尼殺入全球第七等都是證明,而輿論主導權依然掌握在歐美國家手裡,對他們而言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演算法怎麼能大行其道、被廣泛宣傳呢?
第二,匯率法計算簡單,各國公佈本幣計量的GDP後按照當年匯率換算成美元就可以了。購買力平價法複雜得多,光是計算各種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且得出的係數容易產生偏差、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不過,隨著新興經濟體逐漸掌控了話語權以及統計技術水平的提升,購買力平價法會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許某一天將替代匯率法成為核算和比較各經濟體GDP的主流方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王五說說看,您的支援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