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巨大的磁場吸引著鐵屑,中國晶片市場的龐大需求吸引了全球半導體裝置廠商的目光。正如古語所說:‘水往低處流,錢往多處去’,2023年,全球前五大晶片裝置廠商在中國市場的撈金熱潮,不禁讓人思考:這場半導體產業的盛宴,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市場競爭與格局變化?
目前我們的半導體裝置大部分都是從日本,美國荷蘭進口,進口額度高達4000億美元,面對如此高水平的進口,這三個國家也逐漸依賴,離不開我國的市場。
由於晶片消耗的過快,全球生產出三分之一的晶片都在大陸用完。而我們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產業裡,有數百上千類產品都需要用進口晶片,工業科技體系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缺少核心半導體裝置,自給自足成為了迫在眉睫的需求。
如果不改變這一現象,恐怕這三個國家光一項半導體賺的錢,都可以抵得過一個發達國家的gdp了。 比如荷蘭asml光刻機,就用一年時間,把大陸市場的收入提升到了29%,美國應用材料、Lam Research和KLA Corp等半導體裝置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創歷史新高, 中國大陸市場貢獻的營收,佔比高達44%,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靠中國市場了。
而2023年全年,應用材料的收入中,中國市場貢獻了27%。
美國的Lam Researc,其三季度中國大陸市場貢獻的營收,佔比高達48%,接近一半,四季度的時候也高於40%,全年下來預計中國貢獻的營收佔比超過35%。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觀點。 中國在全球晶片市場佔據重要地位,晶片消耗量和進口額均居全球首位,這促使中國加大力度提高晶片自給率。
由於中國晶片產業的擴張和應對可能的技術禁令,2023年國內對半導體裝置的採購量大幅增加。
預計隨著技術禁令的收緊和前期採購量的飽和,2024年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裝置採購將減少,影響相關裝置廠商的業績。 猶如一棵參天大樹的半壁江山,東京電子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據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比例。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便為其貢獻了高達40%的營收,而後三個季度更是穩居40%以上。
全年一算,中國市場的貢獻竟然接近一半,達到了44%!這難道不是對中國市場強大吸金能力的最好證明嗎?東京電子在中國這片沃土上,收穫了滿滿的讚譽與金果。 所以,日本東京電子等廠商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接近一半,一旦離開了我們,有可能半死不活。
半導體涉及很多領域,尤其是安全方面,格外敏感。而高度依賴進口半導體裝置意味著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一旦國際形勢變化或遭遇技術封鎖,我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巨大挑戰。
尤其是在國防、通訊領域,安全性也會變得很敏感。
所以,我們也在努力建造一批屬於我們自己的半導體全產業鏈,設計,測試,生產等環節,比如在通訊裝置領域,中興通訊積極投入研發,推動國產晶片的應用,減少對外部依賴。
而華為在晶片設計和研發上,這兩年也把麒麟晶片,鯤鵬等晶片帶上了全球高度。海思半導體也在何庭波的帶領下,實現全棧自研,生產。
還有專注於半導體裝置的中微公司,在等離子體刻蝕機等領域大放異彩!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北方華創也在提供半導體裝置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我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做出了貢獻。
上海微電子裝備光刻機的研發,其產品在國內市場有廣泛應用,為提高我國光刻機自給率做出了努力。
而新加入的比亞迪,小米,也開始加大研發,進軍半導體領域,三五年後,我們是否可以期待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晶片產業的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為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我們的科技企業能不能把錢花在刀刃上,做出一些實質性的研發突破?而不是掛著科技的名義去市場圈錢?圈到最後,錢沒了,公司也沒了,國家給予的希望也沒了,如果多幾家類似小米與華為這類用心研發晶片的企業,掌握晶片與光刻機話語權就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