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天使投資人”之稱的創業導師張雪峰線上下分享會上表示,年輕人如果不搞錢,那就搞什麼?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廣泛爭議。
有人贊同張導師的觀點,認為在現階段,年輕人追求經濟自立是極為合理的選擇。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他們贊同知名導師盧克文提出的“正面硬剛”理念,認為金錢並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
這場價值取向的爭論,實質上觸及到每個個體的人生觀和選擇自由。不同價值體系下的人,對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金錢是否應該成為首要追求,也是一個具有個人選擇空間的議題。張導師強調年輕人該搞錢的理由,在於當前社會環境和生存需要。
首先,物質械俱足是現代生活的重要保障,搞錢可以滿足基本生活和實現個人目標的重要資本。
其次,現代社會以GDP和消費為重,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提升個人與職場的競爭力。
再者,搞錢可以掌握自身生活的主動權,不因經濟問題遭遇困境。從這些功能和實用角度看,追求經濟主義價值觀相對合理。
然而,盧克文老師的“正面硬剛”理念也有其中意。他強調,成功和幸福不應僅以金錢計,個人內在的成長和貢獻可能更值得長久的追求。
在高速發展的今日,工作與生活已日漸脫節,單一地追求經濟收成可能不足以充實人生。此外,過度強調金錢也會產生物質僵化和精神空虛等問題。
二位導師的觀點各有所長,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成功標準的多元觀點。事實上,輿論爭論往往侷限於兩個極端立場,而個體的價值取向通常位於中間地帶。
對年輕人來說,搞錢是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追求其他精神層面價值同樣重要。個人選擇成功和幸福的標準,取決於自身情感傾向和人生階段需求的綜合權衡。
所以,一個更明智的結論可能是:年輕人可以審時度勢,根據自身條件適度追求經濟價值;但同時注重內在成長,塑造全面價值觀,享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金錢應作為手段而非目的, 不能成為衡量全部的標尺。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喜好和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和平衡經濟價值與其他非物質價值。
話題始終應聚焦在尊重個人選擇權利的基礎上進行。在開放和包容的文化環境下,不同價值取向都應得到同等重視和理解。
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社會才能倡導多元而不偏狹的成功定義。我們更需要的是深入討論如何平衡各種價值,而不是再次上演“這種觀點對不對”的毫無建設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