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的錢,從哪來的?基本都是從房地產來的……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建,下一代人根本不會幹這活了。”
近日,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接受“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訪談時作出上述發言。
談及地方債問題,趙燕菁表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錢基本都來自房地產,因為有了房地產,政府持有的土地和資產都在升值。地方政府用土地作為信用去借債修建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的年限都很長,按理說用多少年就要收多少年錢,但現實中不是這樣,地方債借是有年限的,不可能無限期借下去。此外,地方債的利息也很高。
因此,趙燕菁指出,理論上,基礎設施的收益和還錢的時間不會匹配。修建的資產不只是一屆政府用的,但錢卻要讓一屆政府還,這屆政府肯定拿不出來後面幾屆政府的支出。所以長遠來看,政府的公共服務、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服務,債務一定還不了。
趙燕菁認為,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建基礎設施,下一代人根本不會幹這活了,髒活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給幹了。所以,這些工人千辛萬苦建了多少基礎設施,就是這一代人得吃苦,下一代人才不用吃苦。
“經濟學家建言2024中國經濟”系列,是觀察者網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聯合推出的重磅訪談節目,邀請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從房地產、地方債、鄉村振興、金融強國、高質量發展等諸多領域前瞻並建言2024年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