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4日,德國聯邦統計局釋出了一組資料,顯示在2023年,德中雙邊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看到這個訊息,我們大多數人都波瀾不驚,可以說已經習以為常了。畢竟雖然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擔心德國會學著美國一樣,試圖在經濟上跟中國脫鉤,結果幾年下來,中國卻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然而卻也有人發現,雖然2023年中國仍舊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是相比2022年,兩國雙邊貿易額下降了15%以上,其減少值高達440多億歐元。
與此同時,美國在2022年超過荷蘭,成為德國第二大貿易國,到了2023年,雖然兩國貿易額增長幅度並不大,但也已經達到了2523億歐元,只比中德兩國雙邊貿易額少了8億歐元。
並且有專家預計,按照現在的趨勢,最快在今年,美國就將取代中國,成為德國的第一大貿易國。
這個情況對於很多人來說,實在是有些突然,借用一些網友說的,就感覺好像一下變了天似的,原本一直覺得中德脫鉤很遙遠,或者說完全不可能,但結果現在卻好像一下子近在眼前。
就連德國央行,近期也是提出鄭重警告,說德國如何和中國脫鉤的話,後果很嚴重。雖然它警告的是德國方面,但這反過來也說明,中德脫鉤,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距離也似乎並沒有我們過去所想的那麼遙遠。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德雙邊貿易額大幅減少呢?為什麼說,除了美國外,德國內部一些因素,也在試圖讓中德“漸行漸遠”呢?還有中德經濟脫鉤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是否真的會變成現實?
202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大幅下降,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正是由於德國貿易政策的轉變。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可謂舉世矚目。不過雖然中國的製造業發展很快,並且在2010年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多數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弱,容易被卡脖子不說,其利潤率也低,很大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利潤都被上游或者下游的產業給拿走了。
所以為了提升競爭力,我國在2015年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優先發展10個先進技術領域。
說到這裡,相信我們不少人都挺感慨,從當時到現在,都快十年時間了。這十年可謂轉眼一瞬間,而到如今,除了半導體和晶片等少數領域,我們可以說已經摘下了大多數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前幾年我們很多人都說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但我們現在,則是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已經是製造業強國。
而當時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一些科技強國,包括美國、德國等,都感到了或大或小的壓力。
這其中,反應最強烈的自然是美國,對中國的工業升級可謂警惕心非常高,認為這會威脅到它的國家安全和世界霸主地位。尤其在特朗普上臺後,更是直接上手,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和科技戰,想要以此來阻斷中國的科技發展。
相比反應激烈的美國,德國則要表現得溫和的多。
一方面,其實相對製造業已經空心化的美國,德國的製造業產業鏈更加完整,甚至可以說更加強大,所以德國也比美國有更大的自信心,不如美國那麼警惕中國的科技升級。
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十年裡,隨著中國快速發展,中德貿易一體化也在不斷深化,包括一些製造業領域,比如汽車等行業都有深度合作,所以就算德國政府想要在科技等方面限制中國,卻也遭到了巨大的阻力。
並且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崛起,不但沒有威脅到德國的經濟,反而給德國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包括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所以雖然當時中國在收購德國一些技術公司時,德國政府的審查變得更加嚴格,還會在中國收購關鍵技術時,啟動整個歐盟範圍的預警,但是當德國方面試圖透過制定具體的國家政策,來推動國家層面參與保護“技術主權”,卻遭到了很多德國企業的強烈反對。
並且就連德國的工人,也對此不怎麼感冒。因為德國的產業工人,其實也挺歡迎中國的投資者,後者在收購德國企業後,一般都會保證不裁員,不把生產轉移到海外,所以他們的飯碗不會受到影響,甚至由於中國投資者的到來,還會給德國民眾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而且那時候,特朗普特別看不起德國這些盟友,他覺得美國自己就能打贏中國,所以美國光著膀子就上陣和中國單挑了。
甚至於他不但沒叫上德國這些盟友一起打中國,反而對德國等盟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也加徵了關稅,搞得盟友們哀聲一片。
那時候德國的領導人是被稱為歐洲最後一個政治家的“鐵娘子”默克爾,這人政治能力很強,眼光也高遠,一直努力領導歐洲走獨立自主道路,不願太過依附美國。並且從私人方面,她也不喜歡張揚無比的特朗普。所以在她當德國領導人期間,雖然中德之間也有競爭甚至於有矛盾,但總體上,兩國關係是越來越好,各方面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
包括中德兩國的貿易額,也幾乎是年年增長,屢創新高。
但是到了2021年,特朗普下臺了,上來了更加陰險狡猾的老拜登。他上臺後,先安撫了一番美國那些盟友,卻又繼承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開始盡力拉著盟友們一起和中國對著幹。
在這方面,拜登政府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就算德國不情願,也是威逼利誘,想要強迫德國在經濟上跟中國脫鉤。
遠的不說,就說前不久,美國就以“涉嫌違反對華制裁”的理由,扣押了數千輛大眾旗下品牌的汽車。
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納悶,美國扣押德國大眾汽車,跟對華制裁有什麼關係?就如網上有人說的,美國拿刀瞄準了中國,一副隨時要砍中國的樣子,結果卻冷不丁地砍了德國一刀,搞得德國一臉鬱悶,心想自己自己怎麼又躺著中槍了。
但美國搞德國大眾,確實是奔著中國來的。它扣押德國大眾的汽車,理由是因為這些汽車有些零部件,可能是在中國新疆生產的,而這就違反了美國在2021年出臺的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
即便德國大眾能夠證明,這些汽車沒有在新疆地區生產的零部件,但是根據美國方面的意願,從扣押到立案,再到裁決,最後到公佈裁決結果,解除扣押,可能在時間上不斷地拖下去,拖個一年都算是短的。
美國這麼做的根源,自然不是覬覦這些汽車本身,也不在於這些汽車到底有沒有零部件是新疆地區生產的,而是在於大眾在新疆建有合資工廠,目的則是為了透過扣押這些汽車,迫使德國大眾關掉新疆的合資工廠,甚至是退出新疆、退出中國市場。
所以我們估計,接下來同樣的戲碼,恐怕還會繼續上演。
也因此我們說,老拜登位元朗普,可真是陰險多了。
而到了2021年的年尾,默克爾正式卸任了德國總理,朔爾茨接任德國總理。
可以說相比默克爾,朔爾茨是很多方面都要弱一一截,就別說領導歐洲了,連在德國都很難做到說一不二。因為現在的德國政府是朔爾茨所在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以及自民黨聯合組建的,朔爾茨經常會受到綠黨和自民黨掣肘。
而綠黨和自民黨對華態度都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很不好。像德國外長貝克伯克、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都是綠黨的,對華態度都不怎麼樣,尤其貝克伯克,甚至可以說就是個堅定的反華分子,曾在多個場合,就貿易、人權等問題攻擊中國,甚至去年在中國訪問期間,還對臺灣問題大放厥詞,其政治智商低得令人髮指。
而德國新政府組建後,德國在這些人的領導下,更加明顯地倒向美國那邊。在美國的忽悠下,德國也對中國有了更多的警惕心,有意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加大對中國的“脫鉤”力度,德國的對華貿易政策,雖然不能說完全逆轉,但也明顯沒有比過去那麼“友好”了,理由是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防止關鍵時刻被中國卡脖子。
當然,影響中德2023年雙邊貿易額大幅下降的,還有全球經濟形勢方面的因素。
這方面說起來就相對簡單多了,在2023年,雖然新冠疫情已經基本上過去,但是全球經濟卻陷入疲軟狀態,全球貿易也因此深受影響。
對於德國來說,形勢則更加嚴峻,因為除了全球經濟不景氣外,還疊加了俄烏戰爭的影響。
因為自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被美國所裹挾,與俄羅斯的關係快速惡化,甚至到後來更是幾乎全面鬧掰。尤其在北溪2號管道被炸後,它無法從俄羅斯那裡獲得廉價的石油天然氣能源,不得不轉向美國購買價格更高的油氣能源。
這就導致德國生產成本大幅提升,大大削弱了德國製造的商品的全球競爭力。其中包括德國的化工、鋼鐵、玻璃和汽車製造,都是高耗能的產業,由於成本越來越高,市場競爭力也是相對變得越來越弱。
所以德國在2023年的經濟情況幾乎可以說全面惡化,通貨膨脹也變得非常嚴重,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都已經被俄羅斯超過,也因此之前普京都說,俄羅斯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就連歐洲一些本身經濟還不如德國的國家,也敢嘲笑俄羅斯,幸災樂禍地唱衰德國。
比如英國,在去年年底,有多個重要城市宣告破產,其中包括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和最重要的工業城市諾丁漢,還敢嘲笑德國是“歐洲病夫”。
對此,德國也是氣得不輕, 其財政部長林德納聲稱德國不是病了,而“只是累了”,需要“來杯咖啡”提提精神。
不過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在2023年大幅下降,客觀上更多還是德國自身經濟出了問題。
一方面,就是德國生產成本增加了,汽車等產品的競爭力下降明顯,相對的,中國由於產業升級,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非常快,很多國人都改變了消費需求,更傾向於購買價效比更高的國產電車,所以德國車在中國市場是越來越賣不動了。
舉個例子,比如在2023年上半年,德國汽車出口額就下降了將近24%,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影響。相對應的,中國市場的汽車銷售額卻是增長的,也就是說德系車在中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大幅下降了。
而汽車行業只是一方面,以前德國具備優勢的一些產業,比如化工產品等,也由於成本增加,不再具有以前的價格優勢,所以出口額下降明顯。
相對的,中國過去對德國出口的,多是棉紡織品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商品,雖然現在這些商品出口額下降了,卻開始對德國反向輸出電動汽車等科技含量更高產品。
所以中德兩國2023雙邊貿易額大幅下降,並不是個例。由於德國經濟不景氣,它和很多國家的貿易額都出現了下降,就算2023年它和美國的貿易額有1%點多的增長,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德國無法從俄羅斯那裡買到廉價的油氣能源,所以只能捨近求遠,以更高昂的價格轉向美國購買。
有機構統計,從俄烏戰爭爆發後到2023年的3月份,這差不多一年時間,德國為了應對飛漲的能源成本的支出,就已經超過了2700億美元。
而即便由於各種原因,接下來中德關係漸行漸遠,但是中德要想短時間內實現脫鉤,卻沒有那麼容易。
一方面,我們一直強調,中德之間的貿易,是互惠互利的,雙邊關係是平等的,並不存在什麼依賴的關係,所以德國也沒必要非得跟中國脫鉤。事實上,德國所謂要跟中國脫鉤,更多的還是來自於美國的壓力。
另一方面,正如前不久德國央行所警告的,德國真的要想跟中國脫鉤,將會出現嚴重的動盪,經濟將會遭遇重大打擊,其成本要遠遠高於德國和俄羅斯脫鉤。
德國央行指出,即使德國有條件有序地和中國脫鉤,也會面臨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損失。
德國央行還指出,德國和中國經濟脫鉤,德國工業所受到的打擊將尤為嚴重,尤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當下,德國一旦退出中國市場,將再也沒有返回的機會。還有在稀土、電池和抗生素等領域,如果德中脫鉤,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其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比跟俄羅斯脫鉤的影響更加深遠,其總體經濟損失,讓後者“相形見絀”。
而雖然2023年中德貿易額下降挺厲害,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同年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相比2022年增長了4.3%,達到了創紀錄的119億歐元。這個資料乍看不怎麼起眼,但是德國由於經濟不景氣,其對外投資總額從2022年的1700億歐元下降到了1160億歐元,下降幅度達到了三分之一,但對中國的投資卻逆勢增長,佔比達到了10%以上。
所以德國資本對中國經濟還是很有信心的。
當然了,排除今年美國大選結果,以及德國明年大選結果,會對美國對華政策,還有中美關係、中德關係的影響,在美國不遺餘力打壓圍剿中國的情況下,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經濟環境估計還會繼續惡化。
所以我們也要保持理智,不要盲目樂觀。我們還是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努力加強和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不斷發展經濟,提升實力。
好啦,那麼今天就到這裡,喜歡的朋友懇請您為影片點贊並關注,更多有趣有料的內容會源源不斷地奉上,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們下期見,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