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請點選下方連結:
商界從來不缺大瓜,去年有恒大暴雷,今年有中植被立案,但其實,還有一個規模更大、更加撲朔迷離的集團,它以更加神奇的方式崛起,又以更加詭異的方式倒塌,比恒大事件更加耐人尋味,這個集團就是海航集團,他曾經的掌門人王健在異國他鄉突然墜亡後,萬億負債開始被爆出,曾經風光無限的海航集團徹底走向了沒落。
說起這件事,那還要回溯到2018年。那一年,海航的前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出差的時候,毫無徵兆的就墜亡了,調查的結論是一起意外事故。但是,這麼一個重要的大人物,身邊肯定會有不少跟班服務的人,怎麼就能發生這麼大的意外呢?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王健的墜亡,而是海航的前世今生。
一提起海航,很多人都會認為是海南航空,因為很多人都坐過,但其實,海南航空只能算是海航集團旗下一個很小的業務分支,巔峰時期的海航集團,資產總額高達1.2萬億,超過了許家印的恒大,更是直接碾壓中植集團。
但是這麼一個財大氣粗的企業,成立的時間卻很短,1993年才成立,而且,成立後財富積累的速度堪比光速。在2015年的時候,海航集團的資產總額還不到5千億,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飆到1.2萬億,恒大和中植的斂財速度都沒有這麼快。當年,論資產總額,海航集團在國內成千上萬的民企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華為。
海航的崛起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這個人就是王健。王健從小出生和唸書都在天津,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體制內工作。但是不久之後,正好趕上我國對民航體制進行大的改革,剛成立不久的海南省,也要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於是王健就抓住了這次機會,毅然辭職下海,接手了海航的組建工作。
當時海南省政府只肯出資1000萬,這點錢要想組建一個省級的航空公司簡直是杯水車薪,王健需要另找資金。好在與王健一起合作的還有一個人叫陳鋒,他們倆據稱透過搞房地產賺到了一大筆錢,他們把這筆錢用到了海航的組建上,終於,海航成立後,陳鋒任董事長,王健任副董事長。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國內曾經颳起過一陣子股改風,陳鋒和王健成功說服了有關部門,對海航也進行了重組和股改,這次股改非常重要,為日後海航集團的資本運作提供了起點,使其具備了快速擴張的條件,當然,陳鋒和王健也撈到了不少好處,兩人從中拿到了2.5個億的資金。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最開始親密合作的兩個人,後來竟然反目成仇,而王健使用了一些小小的手段,成功的將陳鋒擠出了海航的核心決策層。從此,他在海航內部成為了說一不二的土皇帝。
再也沒有了別人的制約,王健開始醉心於大搞資本運作。海航最初是採取融資租賃的方式,只用很少的錢就買下飛機,然後再用飛機到銀行進行抵押,貸到款後再去買新的飛機,如此迴圈往復,以最小的自有資金獲得了最大的收益。
除了以小博大外,海航還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熟悉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如果趕上行情好的時候,企業只要一上市,市值立馬就能翻好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也是有的。就這樣,到了1999年,海航總資產已經有66億之多,6年時間發展成了一箇中等規模的航空公司。
也許是見識到了資本運作的魔力,王健此後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依靠資本快速擴張的道路。他先後收購了長安航空、山西航空等12家航空公司,成為航空公司中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存在。
別看那些空姐們一個個都端莊大方,但其實航空公司的利潤率並不高,國內航空公司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王健除了繼續在航空領域深耕細作之外,還決心進軍其他產業。為此,他成立了海航集團,開始了跨界經營。
最初,海航集團順風順水,在王健2018年墜亡前,旗下的產業涉足地產、旅遊、酒店、金融等多個領域,控股的上市公司多達30餘家。不僅如此,海航還併購了不少國外的產業,儼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但是問題來了,如此快速的擴張,肯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海航僅2016年的境外併購,就花費了450億美元,再財大氣粗的企業,也拿不出這麼多的現金,因此,海航併購的這些錢,其實多數都是透過舉債的方式借來的。
最開始還好,但時間久了、收購的產業多了,自然就導致債臺高築、資金鍊條出現緊繃。王健建在的時候,還能憑藉自身多年來在商場摸爬滾打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勉強維持海航集團的運營。
但是2018年王健意外墜亡後,資金鍊立馬就出現了斷裂,高達萬億規模的債務也正式浮出了水面,再也沒有哪個金主敢借錢給海航了,巨大的窟窿根本無法填補。最終,海航不得不在2021年正式宣佈破產。
從1993年的1000萬,到2017年的1.2萬億,再到2021年的破產,短短28年的時間裡,海航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完成了一個輪迴。
當年其破產的影響力,對人們心理上的衝擊力,絕不亞於後來的恒大和中植,其光速的成長經過,董事長的意外墜亡,以及撲朔迷離的債務謎團,至今仍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無論是恒大、中植,還是海航,都反覆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作為企業任何時候都要穩健經營,而普通老百姓更要做到謹慎,謹慎,再謹慎,千萬不要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