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統局副局長升運來在一個釋出會上丟擲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青年失業率上升,而工廠的崗位卻空缺無人填。他提到,儘管失業率整體有所下降,但年輕人的失業率卻有所上升。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年輕人太懶,不願去工廠工作?讓我們深入瞭解這背後的故事。
2024年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的副局長升運來在國務院的一個新聞釋出會上分享了一些關於國民經濟執行的資料。他提到,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看似是一個好訊息。但他同時指出,3月份的資料顯示青年人群失業率實際上有所上升。
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他提到的一個現象:雖然整體的就業市場前景看起來不錯,但青年群體的就業情況卻不容樂觀。原因在於,儘管一線的生產崗位急需人手,工資也相對可觀,許多年輕人卻對這些工作不感興趣。
升運來詳細解釋說,目前,大多數工廠仍舊是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含量不高。這對於大學生來說,即便是進入這些工廠,多數也只能擔任一些基礎的操作崗位。雖然有的地方會提供“儲備幹部”的職位,但這並不足以吸引他們。
工資方面,他提到,雖然有些工廠的工資能達到每月七八千元,但這通常意味著每天需要工作長達12小時。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換來的金錢,對年輕人來說,並不具有吸引力。更何況,長時間的勞動還可能損害健康,缺乏幸福感。
晉升路徑也是一個問題。據升運來介紹,許多工廠的管理並不規範,晉升機會不是基於能力和表現,而往往是走後門。這種不公平的晉升機制讓許多有才能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社會認同感。在當前的社會文化中,工廠工人往往不被人尊重,即使收入不錯,也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年輕人在親戚朋友面前提及自己在工廠工作,往往感到尷尬。
因此,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和社會態度,許多年輕人寧願選擇做一些自由靈活的工作,如送外賣,或者寧願待在家中準備其他職業考試,也不願意踏入工廠。這種現象在近兩年愈發明顯,尤其是在大量大學生湧入就業市場的背景下。
升運來最後強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改善勞動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工作的吸引力,並改善管理和晉升體系,讓年輕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所回報。同時,社會整體也需要改變對一線工人的看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每一份工作都應該得到尊重。
雖然國內的失業率有所下降,但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這不僅僅是因為“年輕人懶”,更多的是整個就業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單純地責怪年輕人,是無法根本改善就業狀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