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墨累河岸發現的一塊化石鯨鯊下顎比人們過去認為的要大得多。除了其他一些南半球發現的巨大化石鯨的化石之外,這一發現表明鯨魚在南半球的體型比在北半球出現的要早得多。
這也表明,鬚鯨,這個包括有史以來最大動物的群體,比先前懷疑的要古老得多。之前未能認識到它們的原因是一個困擾許多科學領域的問題,即北半球的偏見。
藍鯨可以長到30米(98英尺)長,但這被認為是在進化時間中相對較近期的發展。巨大的鬚鯨的興起,它們攝食大量磷蝦而不是像它們有牙齒的對手那樣捕食單獨的魚或哺乳動物,可以追溯到大約1,900萬年前。
蒙納士大學的詹姆斯·盧博士告訴IFLScience說,先前人們對鬚鯨體型的快速變大有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
第一批真正大型的北半球鯨魚的發現時間與冰河時代的開始相吻合。這也大約是巨齒鯊滅絕的時候,這可能使海洋對於更大的生物來說更安全一些。它也與一些其他鯨魚家族的滅絕相吻合。
所有這一切構建了一個令北半球古生物學家們喜愛的完美圖景,在這個圖景中,鬚鯨侵佔了新的生態位,並不斷地變得更大,迅速演化成現在體型巨大的樣子。
創造這個故事的人遺漏了一件事——全球大部分海洋都在南半球,包括南極周圍環流的特別富饒的水域。
1921年,墨累河岸發現了一塊下顎前段的化石,被帶到維多利亞博物館。在那裡,它幾乎被忽略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鯨類專家埃裡希·菲茨傑拉德博士的任命,他開始調查博物館檔案中任何與鯨魚有關的事物。菲茨傑拉德懷疑這個化石可能是重要的,並在尋找學生專案時向盧提出了這個建議。
盧和菲茨傑拉德發現,鬚鯨下顎的尖端與它們的體長成比例。基於此,他們計算出這個標本來自一條9米(30英尺)長的鯨魚。
按照現代標準來看,這有些保守,但它打破了人們過去在19百萬年前鯨魚化石沉積岩層中發現的有關5米高度的設想。
“這是南大洋剛開始形成和現代化的時候”,盧告訴IFLScience。 “[更大的]鯨魚可能發現那裡有更多的食物,不需要去別的地方。”
儘管大型鯨魚可能沒有越過赤道,但這個化石化石是離南極那些富饒沉積物水域相當遠的地方——當時的澳大利亞距南極更近,但也不算遠。
在那個時代的更高海洋水位已經淹沒了現今南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當鯨魚死亡時,它將在一個淺海沿岸游泳。“對於這個尺寸的鯨魚來說,那裡的水通常是異常淺的,”盧說,但僅有一件標本,團隊無法判斷這隻鯨是迷失了,還是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區,或者是像許多現代鯨魚一樣遷移到更溫暖的水域交配。
在南極以外尋找化石存在明顯的困難,因此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對這些早期巨鯨在它們可能是家園的地區瞭解太多。然而,盧告訴IFLScience,從南非、秘魯和紐西蘭的發現表明,與人們在整個南半球想象的相比,鬚鯨體型的擴張要慢得多,直到在北半球也有了適合它們的棲息地後,一些鯨魚才遷徙到那裡,從而產生了體型突然增大的印象。
這一點被忽視了,因為報道的鯨魚化石中只有19%來自赤道以北。
“南半球,特別是澳大利亞,一直是古鯨化石發現的被忽視的疆域”,菲茨傑拉德在一份宣告中說。
在沒有菲茨傑拉德的任命,這個重要的下顎部分仍然會被忽視。盧告訴IFLScience,“擁有更多的科學家總是件好事。如果有更多的科學家,就能做更多的科學研究。”
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學會B會議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