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在法國比利牛斯山區上演。
一名52歲的中國女遊客鄭某與友人前往當地旅遊,期間從305米的懸崖墜落,不幸遇難。
然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救援人員趕到之前,這名倒黴遊客僅剩的遺骸就已被禿鷲所吞食乾淨,只餘零散白骨,以及殘破的衣物鞋子。
整個慘劇僅用了45分鐘便完成了吞噬過程。
事發當時,兩名朋友眼睜睜目睹鄭某失足墜崖,落入山谷峽澗,卻無計可施。
他們驚恐交加地報警求援,同時絕望地看著空中的禿鷲迅速聚集,蜂擁向墜崖者遺體的方向。
當救援直升機趕到事發地時,一切都太遲了。
現場所見景象令所有見證者悚然顫慄——白花花的骨頭散亂山嶺,殘破衣物上還有禿鷲的血跡和羽毛。
周遭到處都是這群禿鷲撕咬遺體時迸濺的血漬。
整個畫面無比駭人,讓救援人員無不膽寒。
針對這起令人不安的事件,法國警方展開了調查。
儘管最終結論是鄭某為意外墜崖事故身亡,且禿鷲的食腐行為純屬本能。
但這起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是讓眾人震驚和困惑。畢竟禿鷲作為食腐動物,主要進食腐敗動物屍體和糞便,很少主動捕食健康活體。
這次它們對還存一息的人類發動攻擊,似乎顛覆了人們的認知,也揭示出這些高空掠食者的另一面。
對於禿鷲的這一行為,大眾不解。
作為高空中的清道夫,它們素有食腐動物之稱,為何也會吞食活物?
難道禿鷲的食性和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某些變化?
這起恐怖事件似乎向我們揭露了一個不為人知的謎題,也為人類與自然界微妙的平衡關係敲響了警鐘。
禿鷲的生存現狀
事後,生物學家試圖探究這起事件背後的原因。
目前看來,促使禿鷲發生這一行為改變的原因有這幾種可能
禿鷲原本在自然界中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它們以腐肉為食,可以有效地處理死亡動物的屍體。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禿鷲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鉅變。
工業GM後,由於人類活動頻繁,大量使用殺蟲劑等化學制品,這嚴重影響了禿鷲的食物鏈。
作為食腐動物,它們主要依靠腐肉為生。
但農藥殺蟲劑的殘留會降低腐肉的食用安全性,也減少了禿鷲的食物來源。
為控制疫情,也越來越傾向於焚燒病死動物屍體,而不放任其自然腐化。
這些都導致禿鷲的食物來源減少。
面對食物短缺的困境,部分禿鷲開始改變策略,把目光轉向某些易捕獵的活體動物。
食物匱乏時,同類間競爭會更加激烈,禿鷲為獲得足夠食物,必須更具侵略性地捕獵。
這可能導致個別禿鷲不再侷限於腐肉,而對活動物發動進攻。
繁殖期間的保護欲也可能起到作用。
在築巢育雛期間,禿鷲極度保護自己的領地和後代,會攻擊任何接近巢穴的生物。
為免受驚擾,它們會用威嚇或打擊來驅趕靠近的活物。
最後個體差異也不能忽視。
性格兇悍、習慣攻擊性極強的禿鷲更有可能對活物發動攻擊。一旦這類個體出現,就可能打破某群體的行為習慣,帶來連鎖反應。
禿鷲面臨的生存壓力正在逐步打破它們以往的食性界限。
雖然大多數禿鷲仍保持食腐特性,但也出現了個別攻擊人類的極端案例。
這是否預示著禿鷲群體的行為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禿鷲攻擊活物的案例
除了法國遊客遭遇襲擊外,全球範圍內也出現過類似事件。
這表明禿鷲攻擊活物可能不是個案,雖然頻率不高,但確實存在這類風險。
2016年,美國俄亥俄州一名男子在戶外跑步時,被群聚的禿鷲抓傷頭部,造成流血傷勢。
2019年,印度一名熟睡的老年婦女被禿鷲叼走眼球。老人甦醒後疼痛難忍,不治身亡。
2021年,西班牙一隻禿鷲當街攻擊一名女童,用利喙撕咬她的頭皮。
這些事例說明,當條件成熟時,禿鷲也會對活人或牲畜發動進攻。
雖然頻率不高,但這類風險確實存在。
禿鷲為何會攻擊活物
觀察近年來的種種跡象,專家指出人類活動可能對禿鷲生存造成了多重負面影響:
第一,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殘留在環境中的農藥殺蟲劑,會危害禿鷲等食腐動物的健康。這也降低了禿鷲食用腐肉的安全性。
第二,處理方式改變。人類為控制疫情擴散,現在更傾向於燒燬動物屍體,而不是讓其自然腐爛。這直接減少了禿鷲的食物來源。
第三,環境汙染。工業排放的廢氣、垃圾汙染了禿鷲的生存環境,也威脅著它們的健康。
第四,亂獵禿鷲。為獲取禿鷲羽毛等物品,不法分子獵殺禿鷲,破壞了它們的種群平衡。
第五,藥用獵捕。一些傳統醫藥用禿鷲製成藥物,也對某些物種造成了生存壓力。
種種跡象表明,禿鷲因為種種原因,開始不再侷限於食腐,而會對活物發動攻擊。這對人畜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
可見人類活動直接促成了禿鷲食物短缺等問題產生,這才驅使它們改變獵食策略,出現攻擊事件。
結語
這起法國遊客遭禿鷲吃掉的駭人事件,令人震驚和不安。它似乎揭示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微妙平衡的改變。
作為食腐動物,禿鷲原本發揮著自然界清道夫的作用。
但種種原因導致它們的生存環境惡化,飢餓驅使下,極少數禿鷲會攻擊活物。
這已經發生的極端案例,值得警醒。
人類應重視自己活動對禿鷲的影響,儘可能維持它們原有的生態位置。
與這些高空掠食者保持和諧共存,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