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近心裡很著急,因為國內的經濟情況著實不樂觀。韓聯社28日報道稱,在國際IT市場行情低迷等短期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去年中國整體進口市場中,自韓國進口所佔比重降至7%以下。
此外,韓聯社在報道中還提到,自中韓建交以來,韓國商品在中國進口商品中所佔比例長期維持在10%左右,且有著連續7年成為中國最大商品進口國的記錄。可現在情況發生了明顯改變。韓媒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本土產品競爭力不斷上升所導致的結果。除了半導體和部分尖端顯示器等產品外,在智慧手機、顯示器、汽車、石油化工等多個領域,韓國往日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5%左右的大背景下,每年都會形成新的市場,佔韓國經濟規模的一半左右。而現在韓國在短時間內卻難以尋找代替中國的市場。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的經濟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於是,韓國政界也開始發力,希望同中國透過溝通對話,來緩解雙方關係,尋求解題之道。不過韓媒卻發現中方對韓國發來的請求,表現得似乎較為“冷淡”。一方面,在韓國新任外長趙兌烈履職後,相繼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話,此後陸續與日本外相、澳大利亞外長、越南外長等通話,但到了中方這一邊,我們雖然致以賀電,可雙方外長至今並未正式進行通話。韓媒表示,中韓就此事仍舊處於協調之中。
另一方面,韓媒還發現。中國近期外訪活動頻繁且密集,可韓國卻未受到過多關注。一是中朝今年建交75週年,中方派出副外長孫衛東在平壤同朝鮮外務省副相樸明浩舉行磋商,釋放出了中朝友好的明確訊號。二是,中國近期派出了外聯部部長前往美國,與美方高層進行會談,韓媒認為這體現了中國有意“管控風險”的姿態。而到了韓國這裡,除了去年11月藉助在釜山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談之機,中韓高層舉行雙邊會談後,兩邊互動幾近於無。由此,韓媒發出了中國“似有冷落韓國之勢”的哀嘆。
事實上,這背後到底出於何種原因,想必韓國自己心中也有數。自去年開始,中韓之間的摩擦不斷,在尹錫悅以美日韓三線同盟為基礎的外交路線下,尹錫悅在涉及臺灣問題上的言論屢屢越界,不僅對臺使用錯誤稱呼,還將其稱為全球問題。此外,在南海問題上,韓國還呼籲應依循基於規則的秩序,暗諷中國。而在對華調查上,韓國產業通商部日前又宣佈決定調查中國電池,研究“智慧手機二次電池”的專利侵權調查申請,質疑中國電池侵權。同時韓國LG化學也提出調查申請,針對三家中國製造商的“NCM811正極材料”。
由此可見,韓國對中國抱有著一種怎樣的心態,可以說是很明顯了。韓國一再無視中方感受,挑起事端,可一旦自身經濟出現困境,就立馬想起中國的好,這樣的心態要不得,中國也不喜歡和這樣的國家打交道。如果韓國真有誠意,就應該反躬自省,深刻思考對華路線為何出現了偏差?尹錫悅上任之前,中韓關係是否像今天一樣糟糕?要知道,中韓作為近鄰,對華關係是韓國始終面對的地緣現實。若一味抱著賭美國贏、中國輸的心態來處理對華關係,中韓關係將會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