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臺伊始,拜登便一改特朗普時期單打獨鬥的戰略,極力修補美國與盟國的關係,其落腳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組成一張反華的包圍網。韓國這個有美國駐軍的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白宮首要的目標。現如今到了收網的時候,韓媒卻集體“破防”,高呼韓國才是受傷最深的那一方。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讓韓媒如喪考妣?
1月30日,韓國《經濟日報》總結了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最新資料,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從韓國的進口總額從2018年的2044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625億美元,跌幅為20.46%,而這麼龐大的跌幅離不開韓國半導體領域的失利:419億美元的跌幅裡,半導體就佔了162億。
剖析韓國的經濟結構便可以發現,半導體是韓國的國家支柱級產業,歷來都是出口的龍頭環節,對華出口半導體下降這麼多自然拉低了總出口金額。但問題是,為什麼韓國對華的半導體貿易會下降這麼多?答案並不複雜,問題就出在尹錫悅政府上。
自上臺以來,尹錫悅和美國越走越近,軍事上敞開大門歡迎美國戰略核潛艇進入港口,加大美韓軍演的力度;政治上則摒棄和日本的舊仇,以在歷史問題上讓步為代價換來美日韓三國“小團體”的組建;而在經濟上,半導體領域作為美國竭力封堵中國的環節,韓國政府竟也不甘落後,力促三星、海力士等韓國本土半導體公司加入美國製裁中國的行列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韓貿易自然而然遇冷。這種“冷”對中國來說尚可以接受,畢竟市場潛力和研發能力擺在這裡,但這股寒流對韓國來說就相當刺骨了。更讓積極響應美國號召的韓國人傷心的是,美國反倒躲在韓國後面坐享其成:美國半導體公司總銷售額的36%都來自中國,並且包括英偉達、英特爾在內的企業一直在花大價錢展開遊說行動,要求美國國會減弱對華制裁的強度。
美國政客們犧牲韓國的經濟利益來換取自己的政治前途,可謂敲得一手好算盤。而這種對“盟友”背地裡捅刀子的行為,已經令韓國國內相當不滿,上文所提到的韓國《經濟日報》在表達中還是比較剋制的,韓國《東亞日報》說的更加直白,稱“美國打壓中國,韓國搖搖欲墜”;韓國《中央日報》更是列舉資料,暗示美國借韓國之手製裁中國,本國的半導體產業卻趁此得到了長足發展。
韓國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態:隨著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不斷提高,韓國半導體產業很可能成為中美競爭的“最大受害者”。而破防了的韓國媒體的報道,深刻體現出韓國各階層對於尹錫悅政府此番抉擇的不滿,畢竟損韓國之利去肥美國之私的舉動,怎麼可能在韓國受到歡迎?而這還僅僅是對2023年情況的總結,若繼續隨美遏華,韓國的境遇只會越來越糟糕。
一來,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本土化的半導體產業,屆時即便韓國轉變了政策方向兩國修好,中國的半導體市場恐怕也不會給韓國產品留下多少份額。二來,韓國的另一大出口專案汽車,如今也正遭遇中國新能源勢力的競爭,且表現得較為被動。一來一去,韓國的對華出口很難見到什麼起色。
這個道理韓國政府未必不明白,前不久韓國央行公佈了2023年的資料,稱其經濟增速降至三年來最低水平,25年來首次低於日本,並且順帶把衰退的原因也指了出來,那就是出口額的大幅下降。若韓國想要扭轉這一趨勢,繼續和有著龐大市場的中國交惡,屬實不夠理智。想讓中方用美酒還是獵槍招待?輪到韓國政府自己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