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出任美國總統後,開始大力實施所謂“印太戰略”,在多個領域對中國進行“圍堵”。
政治上,針對南海問題、臺灣問題,美國牽頭組建了多個盟友“群”,有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有美英澳AUKUS軍事同盟;軍事上,美國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演習和部署,基本上就沒停止過;經濟上,拜登宣佈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科技上,半導體領域被美國選為“發力點”,希望拉攏盟友,切斷對華晶片供應鏈,從而阻止中國半導體行業升級,進一步達到阻撓中國發展的目的。
按照拜登政府的設想,一方面,美國將與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組成“晶片四方聯盟”,在高階晶片方面,大幅減少對華供應;另一方面,美國將與日本、荷蘭組成“三角聯盟”,在材料、裝置和技術上封鎖中國。
目前的現狀是,美國雖然沒有正式宣佈這兩個“群”已經組建,但功能實際上已開始顯現,韓國和臺灣地區,都大幅減少了對中國大陸的晶片供應,荷蘭和日本也出臺了相關禁令,在尖端材料和光刻機出口上,卡中國的脖子。
只是,中國市場對日本、韓國、荷蘭的相關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幾乎是其主要利潤來源地,切斷與中國市場的聯絡,等於是在“要自己的命”,韓國最近就非常不高興。
據觀察者網報道,韓國國際貿易協會最近釋出最新統計資料,中國自韓國進口半導體的金額,從2018年的824億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662億美元,跌幅達19.63%。與此同時,中國從韓國的進口總額,也從2018年的2044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625億美元,跌幅為20.46%。
相比之下,中國同期自日本進口的半導體金額,則從158億美元增至208億美元,增幅為31%。
韓聯社還指出,韓國對華貿易收支31年來首次變為逆差,這是自1992年與中國建交,第一年出現10億美元貿易逆差之後的第二次。看到這樣的資料後,韓國媒體認為,在美國對華“圍堵”時,韓國成為了“最大受害者”。
而且,這樣的局面,恐怕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更為要命的是,隨著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不斷提高,韓國有可能徹底失去中國市場,因為你到時候想供應,中國也不要了。客觀講,出現這樣的結果,韓國實際上也怨不上誰。
首先,中美之間是“大國競爭”,以韓國的體量,就好比兩個大象博弈,一個老鼠在旁邊站邊一樣,豈不是自不量力?文在寅執政時,選擇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實施溫和的半島政策,如此,安全上有美國保障,經濟上拿中國紅利,韓國賺得盆滿缽滿,還沒有安全顧慮。
但尹錫悅上臺後,非要追隨美國“圍堵”中國,比如在半導體領域,對華髮力的結果,最後卻成了韓國“自殘”。
其次,韓國也沒有日本聰明。日本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必須跟進美國對華政策後,馬上開始尋找政策“漏洞”,並找出“灰色地帶”,將半導體產業銷售渠道拓展到法規盲區。比如,汽車半導體不受美國出口限制,日本在此方面加大了對華出口,以彌補其他方面的損失。
但是,韓國一下轉不過這個彎來,只能被動應對,在中國市場出現虧空,當然就難免了。
最後,韓國明知經濟上根本離不中國,追隨美國時,卻不知道把握好“度”,令自己想回頭都不容易。比如,在涉臺問題上,尹錫悅就曾多次發表不當言論;再比如,韓國明知在中韓之間,“薩德問題”是非常敏感的,當年兩國關係曾因此出現低潮,但尹錫悅政府為迎合美國,還強行啟動部署。
這樣一來,雙方不僅“經冷”,而且“政冷”,到頭來,吃虧的只有韓國自己。韓媒抱怨完後,或許該從韓國自身找找原因了,因為中國什麼都沒做,只是韓國自己在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