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一個月還沒過去,日本就已經發生了2起大型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居民傷亡和國家經濟損失。
日本一直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日本人也曾做出過無數關於災難和末日的“預測”。在他們的設想中,如果日本真的在地震海嘯中沉沒,至少有4個國家會出手相助。
日本地震帶來的影響有多嚴重?這個島國真的會因此走向末日嗎?當無法阻止的自然災害到來時,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最高級別大地震,日本損失慘重
2024年元旦,本是辭舊迎新、令人歡慶的好日子,位於日本石川縣的能登半島,卻在這一天遭遇了新一年的沉重一擊——7.6級大地震。禍不單行,一個月的時間還未過去,日本北海道也在1月24日發生了5.2級地震。
日本一直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很多人從小就對大大小小的地震“習以為常”。但災難的傷害不會因為習慣而消失,這兩場大型地震一定會為日本帶來巨大損失。尤其是石川縣7.6級的地震,已經為日本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和上百人員傷亡。
石川縣地震發生5天之後,死亡人數已經過百。雖然日本大大小小的地震總是不斷髮生,但死亡過百的嚴重情況並不多見,上一次是2016年的熊本地震。此次石川縣地震發生之後,迅速引發了大量建築物倒塌損毀、公路開裂、暴雨餘震不斷等諸多慘狀。
根據日本相關部門統計,此次地震預計會造成超過8000億日元的損失,這樣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日本數十年的地震經歷中都是極為罕見的。而造成這樣後果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首先,地震造成的損失與地震本身的破壞力息息相關,而破壞力由地震規模決定。日本將地震震度劃分為0-7級,其中7級震度是最高級別。而根據相關部門觀測,石川縣1日地震期間,震度已經達到了最高級別。
除了震度高之外,此次地震範圍還特別大,覆蓋距離長達150公里。高震度和大範圍決定了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必然是巨大的,根據測算,可以達到1995年7.3級阪神大地震的2.8倍。
地震造成的損失,除了與地震本身的破壞力有關之外,還與震後救援工作的完成情況息息相關,而日本此次的救援工作十分遲滯。地震發生之後,重災區機場、高速公路、國道等交通通道都因遭受破壞而關閉,交通受阻的情況下,救援物資的運輸受到了極大影響。
在不斷髮生的餘震、暴雨之中,日本超過600個通訊基站無法使用,通訊不暢對災情資訊的傳遞和救援工作的安排都造成了重大影響,為救災工作增加了重重難度。
此次災難中,有數百棟房屋倒塌,數萬戶停電斷水,避難災民人數有3萬之多。而房屋倒塌損毀嚴重有一個重要原因——建築抗震達標率低。以重災區株洲市為例,當地有很多建築都是幾十年前的老舊木結構住宅,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築只有50%左右。
除了地震引發的一系列自然災害造成的傷亡和經濟損失之外,日本核電站在地震的影響可能產生更加嚴重的危害。
此次地震導致志賀核電站出現乏燃料池溢水、變壓器漏油、電力系統崩潰等多種情況。萬幸的是,由於事故發生在假期,當天並沒有工作人員接觸到輻射性的外溢池水。但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難保未來再次地震時,會不會引發放射性物質洩露等重大事故。
在這次事故的後續採訪中,日本很多市民對核電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產生了很大質疑,他們認為自己的生命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石川縣的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慘重損失,也讓無數日本居民陷入恐慌和焦慮之中。但其實,在過去的近百年間,很多日本人都已經建立起憂患意識,甚至對日本的未來做出過種種“預測”,包括“日本沉沒、走向末日”。
科幻中的預測,沉沒會否到來?
日本人為什麼會做出“國家末日”的設想?在他們的設想之中,一旦末日真的來臨,他們又將如何應對?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上,這樣的地理位置是不幸的,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難註定會頻頻爆發。大自然的力量無法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也無法阻止。對此,人類只能想方設法做好預防和應對工作,以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
在日本的地震史上,僅是超過7級的大地震就數不勝數。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人從小就對地震司空見慣。人類對災難的“習慣”甚至“麻木”絕對不是好事,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許許多多災難題材的文學作品誕生了。
一些日本人為了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讓人們敲響防範警鐘,以文字、影視等各種形式創作出了諸多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們對災難進行刻畫和反思。其中,1973年完成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最具影響力,在世界各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部小說的故事伴隨著小笠原群島北部一個小島的一夜沉沒而開拉開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日本列島頻發的各種事故災難——公路大橋垮塌、火山、地震等等。最後,伴隨著巨大的海嘯,整個日本沉沒了。
這部作品問世之後,引發了世界各國無數人對災難的分析和思考。2006年,根據小說改變的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電影中對災難畫面的具象化,再次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
雖然小說和電影的內容是作者的幻想,可在後來日本一場場地震發生之後,那些幻想更像一種“預言”。無論是阪神大地震、熊本大地震,還是今年的能登半島大地震,災難發生後的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彷彿都和電影中的畫面、小說中的文字一一重合。
在小說和電影的情節中,日本面對即將到來的末日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其中包括請求世界各國施以援手、收留難民。這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也很可能是日本面臨災難時真正會做的事情。
電影和小說引發了廣泛討論,日本人們對“末日”做出了種種預想。而在他們的設想之中,一旦國家“沉沒”,末日來臨,有4個國家一定會對他們伸出援手。這4個國家分別是多年倚靠的“大樹”美國、近鄰韓國、資源互補的澳大利亞和日本移民眾多的巴西。
如果日本真的迎來末日,這些國家真的能如日本設想的一樣伸出援手嗎?其實未必。這些國家和日本也許有過“友好”的關係,但都建立在“互惠互利”之上。一旦日本真的走到末日,這些國家很可能只會趁火打劫。
災難之中的國際互助是存在的,但一味將生的希望寄託於他國的援助是完全錯誤的。那麼,當無法阻止的自然災害到來時,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無法阻止的災害,應如何面對?
與大自然的力量相比,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面對無法阻止的自然災害時,人類也可以是偉大的。事實上,雖然自然災害無法阻止,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面對、在抗爭。而在世界各國中,我國的抗災救災工作一直非常出色。
2008年5月12日,是所有中國人銘記於心的日子。這一天,汶川大地震為我國帶來了一場慘烈的傷痛。這場災難過去之後,我國從中吸取經驗,進行反思和學習,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地震應急工作體系。
兩年之後,我國再次發生了7級以上的大地震——玉樹地震。當時,災難發生之後,我國地震局立刻啟動了應急響應,當天下午由百餘人組成的救援隊伍迅速動身出發,前往災區馳援。
晚8點,救援隊伍到達,落地後立刻分為應急搜救、醫療救護等5個小組,各司其職。分組之後立刻展開了勘查、搜救工作,截至17日,救援隊成功從廢墟中搶救出了7條生命。
這場救災行動中,我國的救援小組分工明確、行動高效。能做到這一點,除了高效的組織、安排工作和堅決的執行力之外,提前制定的科學應急響應預案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總工程師曲國勝曾經總結過:“先進的科學技術裝置和有效的科學規劃,是開展救援行動的前提條件。”我國不斷總結經驗,科學規劃的應急響應預案在一步步不斷完善。
在災害發生之前,我國就制定出了科學的應急響應預案;在災害發生時,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確定、採用了正確預案,這是科學救援成功的關鍵。
另外,裝備的科技含量對科學救援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更重要的還是整體救援方案的科學規劃。如果沒有好的應用體系和管理模式,再先進的裝置也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日本更側重於對科技的追求,《日本沉沒》的電影版改寫了小說的結局,讓日本在科技的力量下避免了沉沒的命運。而我國一直致力於以人為本、完善科學救援體系。
近年來除地震外,還有海嘯、流感等各種自然災害在世界各國頻發,甚至跨國發生。世界各國在應急管理領域建立起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而我國憑藉出色的災情應急實力,正在全球災害應對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日本一直是世界各國中的“地震高發區”,大多數日本人從小就對地震習以為常,也從小接受防震抗災教育。他們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甚至會做出“日本沉沒”的設想。
但在設想中,日本將擺脫末日的希望寄託於科技和其他國家,在現實中,日本忽略了完善救援體系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在2024年的地震中仍然因救援遲滯而損失慘重。
多年來,我國在科學的救援體系下,出色地完成了多項救援應急任務。當國際災難發生時,我國也不吝向其他國家施以援手。但無論對哪個國家來說,別人的援助都只能是一時的,自立自強才是自救的根本。
- 作者:滄粟
- 編輯:二爻
- 參考文獻:
- 嶽林煒,楊沐巖. 地震引發日本民眾對核電重啟擔憂[N]. 中國能源報,2024-01-08(005).DOI:10.28693/n.cnki.nshca.2024.000016.
- 錢錚,姜俏梅,郭丹. 日本能登半島地震為何損失慘重[N]. 新華每日電訊,2024-01-07(003).DOI:10.28870/n.cnki.nxhmr.2024.000099.
- 方彬楠,趙天舒. 日本地震擾亂供應鏈[N]. 北京商報,2024-01-04(008).DOI:10.28036/n.cnki.nbjxd.2024.000042.
- 王麗.島國焦慮:《日本沉沒》的意識形態解讀[J].電影文學,2014(13):124-125.
- 王佔一. 《日本沉沒》中的“災難文化”[D].東北師範大學,2014.
- 孫利林,林偉.中國在全球災害應對體系中的作用日漸突出——專訪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總工程師曲國勝[J].中國應急救援,2010(04):7-8.DOI:10.19384/j.cnki.cn11-5524/p.201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