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船隻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必須繞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這相當於增加了1萬多公里的航程。
縮短的距離意味著時間、燃料和人力等各方面成本的大幅降低,甚至中國每年都需要支付巴拿馬數十億美元的費用來使用運河。
而巴拿馬,一個位於南北美洲的連線點的小國,國土面積僅有7.5萬平方公里,早在很多年前,這個國家就能引來了三個大國的覬覦。
然而,即使面對強大的美國,巴拿馬也選擇了勇敢地正面對抗,無論是前任總統被暗殺而逝,還是後任總統終身監禁,這個國家從未屈服。
為運河把巴拿馬分裂出來
歐洲人抵達美洲後不久,不禁大吃一驚:中美洲地峽的寬度非常有限,幾乎只需開鑿一條運河,就能大大縮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於是,在公元1534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下令勘察穿越美洲的通道,然而,由於擔心一旦運河開通,西班牙人的貿易壟斷地位將被打破,這個想法很快被擱置了。
但是,直到19世紀,情況才發生了變化,在公元1808年,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發生了大規模起義,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開始瓦解。
在這個大情況下,巴拿馬地區於1821年11月10日爆發起義,加入了美洲獨立戰爭後建立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在1831年,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體後,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開始分道揚鑣,巴拿馬成為新格瑞那達共和國的次級行政區。
然而,隨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瓦解,美國開始垂涎中美洲地峽的商業利益,巴拿馬分離運動也逐漸興起。
在公元1840年,巴拿馬地方政府宣佈脫離新格瑞那達,建立了一個名為“地峽國”的政權,並得到了美國的承認。
然而,這個政權的生存並不容易,僅僅1年零1個月後,巴拿馬在和平狀態下取消獨立,重新迴歸新格瑞那達共和國。
然而,隨後不久,美國開始強勢干預巴拿馬的內政。1846年,美國獲得了在巴拿馬地峽地區進行運輸的權利,並迫使新格瑞那達共和國同意,允許美國在必要時動用武力來鎮壓當地的分離主義行動。
被霸佔的巴拿馬運河
公元1881年,法國一家公司獲得了哥倫比亞政府的授權,開始建設巴拿馬運河,然而,1885年,哥倫比亞其他地區爆發叛亂,巴拿馬的部分駐軍也被調往平叛。
此時,巴拿馬境內的分裂勢力發動了叛亂,美國藉此機會聲稱要平息叛亂,派遣戰艦前往巴拿馬。
與此同時,智利也派遣軍艦前往巴拿馬,試圖阻止美國吞併該地區。然而,美國的陰謀被挫敗,他們未能奪取巴拿馬的控制權。
但是,在此期間,巴拿馬運河的修建因各種原因中斷,然後,在1899年,哥倫比亞陷入了長達1130天的內戰,國力受到了嚴重削弱。
美國隨後利用這一機會,與哥倫比亞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巴拿馬運河的建設權交給了美國,並租借了該地區100年,且有無限續約的權利。
根據協議,巴拿馬政府同意將運河地區的永久所有權轉交給美國,作為交易,美國支付了1億美元的購買費用,並每年支付25萬美元的租金。
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後,數不清的船隻從這裡穿越,每年為美國創造了數億美元的過路費,而美國卻只願意給巴拿馬政府25萬美元。
當時的巴拿馬政府雖然很“孝順”,但底下的老百姓開始不滿了,於是鬧了整整40年,直到經過長時間的抗爭,美國才勉強增加了不到200萬美元的費用。
然而,美國政府的行為也為以後埋下了伏筆,他們透過強迫巴拿馬政府簽署協議,將巴拿馬運河的永久租讓權搶奪過去。
這種做法嚴重侵犯了巴拿馬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激起了巴拿馬人民對美國的反感和反抗之情。
為了主權反抗美國
巴拿馬運河開通後,美國人佔據著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控制權,將運河區建設成了軍事基地,並一手壟斷了所有經濟利潤。
巴拿馬人民的工礦業和農業收入也被美國人所掠奪,這種不公平的局面引發了巴拿馬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開始抗議美國對巴拿馬領土的侵略。
然而,1964年,一位巴拿馬青年因憤怒而攜帶國旗進入運河區遭到美國駐軍的殘忍殺害,這次暴行徹底激起了巴拿馬人民的憤怒和對美國的仇視。
巴拿馬政府毅然宣佈廢除不平等的運河條約,與美國斷絕了一切來往,隨後,成千上萬的巴拿馬人民走上街頭,以罷工、遊行等方式投身反美鬥爭,誓言要奪回自己的運河,為國家的主權和尊嚴而奮鬥。
巴拿馬的反抗運動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響應,特別是那些曾受到美國欺凌的拉美國家,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迫使白宮不得不重新與巴拿馬簽署條約,同意先歸還運河70%的管理權,並撤出駐軍,剩下的30%將在1999年歸還。
據統計,自1920年開放以來的60年裡,美國透過運河收取的過路費高達45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修建運河的成本,然而,貪婪的美國人並不願意放棄這塊肥肉。
1989年12月,突然爆發了一場入侵巴拿馬的戰爭,一名美國軍官在與巴拿馬士兵的衝突中喪生,美國以此為藉口派出大軍入侵巴拿馬。
2.6萬名荷槍實彈的美軍士兵闖入巴拿馬境內,而巴拿馬所能動員的國民警衛隊、警察和民兵加起來不過8000人。
在美軍轟炸巴拿馬高炮陣地的凌晨,美國發動了對巴拿馬的入侵,巴拿馬軍民勇敢地抵抗,但在強大的美國攻勢下,他們只能頑強抵抗8個小時,最終被全線擊潰,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也被捕。
這次非法入侵彰顯出美國的真實目的,奪取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軍事幹涉發出了一致的譴責,除少數西方國家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對此表示關切和不滿。
拉美經濟體系秘書處、亞非拉人民團結組織以及聯合國都發表宣告,要求國際社會聲援巴拿馬,巴拿馬國內也陷入了巨大的憤怒和震動之中,民眾走上街頭,高舉標語抗議美國的侵略行為。
在巴拿馬人民的抗議和全球的支援下,美國最終不得不交出運河的控制權,1999年底,巴拿馬重新獲得運河的主權,但這起侵略行動成為巴拿馬人民永遠的恥辱和痛苦,也導致美巴關係的惡化。
對於巴拿馬人民來說,他們對美國的仇視和抵制從未曾停止,當美國要求巴拿馬禁止俄羅斯輪船透過運河時,巴拿馬政府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現在掌握了運河的主權,巴拿馬不再懼怕美國的威脅和壓迫,而這場勝利,離不開巴拿馬的兩任總統。
巴拿馬的兩任總統
托里霍斯
在巴拿馬的歷史上,托里霍斯無疑是一位獨特而有魅力的領導者,他的軍事背景曾讓人們認為他是親美的,但他卻在掌權後讓巴拿馬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讓巴拿馬人民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1968年10月11日,巴拿馬的歷史被一次政變徹底改寫,在阿努爾福·阿里亞斯·馬德里剛剛上任總統不久後,青年軍官托里霍斯帶領一眾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合法政府,建立了一個由軍人主導的政府。
幾個月後,他再次以政變的方式罷免了掌握最高權力的鮑里斯·馬丁內斯,這樣的動盪局勢讓小國巴拿馬在內外鬥爭中不堪重負。
然而,托里霍斯因為是美國軍校出身的,美國高層看清了這次政變的實質,給予了托里霍斯一些支援,他們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希望透過與托里霍斯合作,維護自己在巴拿馬的利益。
但是,他們的計算出乎意料地失敗了,托里霍斯因為是貧窮出身,一直想要發展國家,對美國的獨裁卻是恨到了極點,為了鞏固了自己的權勢,無比霸氣地挫敗了一樁政治陰謀。
托里霍斯上臺後,他不同於其他軍人獨裁者,他並不是一個操縱和欺壓人民的領導者,相反,他鼓勵平民人口參與政治,傾聽人民的聲音,並努力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
他經常深入民間,與普通人交流,贏得了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雖然他的這些作為可能不被美國高層所理解,但巴拿馬人民對他深感喜愛和信任。
美國本不想去管這些,可誰知道托里霍斯直接命中美國要害,這一點卻是美國忍不了的,前任總統只想在運河上面撈好處,可現任總統托里霍斯卻是想直接拿回巴拿馬運河,這就是美國不能接受的了。
1971年起,巴拿馬在托里霍斯的帶領下,改變了與美國交涉的方式,當時,美國正陷入越南戰爭泥潭,尼克松總統又因水門醜聞備受困擾。
托里霍斯抓住了這個機會,與美國展開談判,並得到了尼克松口頭的承諾,聲稱會承認巴拿馬對運河的主權,這個承諾只是美國的一時權宜之計,卻意外成為巴拿馬的一顆甘甜的糖果。
然而,繼任總統卡特並不打算讓這個承諾只停留在口頭上,他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兌現承諾的人。
1977年,巴拿馬和美國簽署了新版《巴拿馬運河條約》,雖然美國在條約中留下了許多陷阱,企圖繼續掌控運河,但至少巴拿馬從名義上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邁出了偉大的一步。
為了解決托里霍斯所帶來的問題,美國政府決定採取行動,除掉這位顛覆秩序的領導者,他們找到了一個“接班人”,這個人是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他是巴拿馬國民警衛隊的高階官員,同時也是托里霍斯最信任的助手之一。
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和托里霍斯有著類似的起點,都來自貧困家庭,靠著對改變國家的信念而勇往直前,然而,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品行,托里霍斯是一個廉潔正直的領導者,而諾列加則是五毒俱全的人。
諾列加
20歲時,曼努埃爾·安東尼奧·諾列加以出賣同學為代價,成功從CIA手中獲得了10美元,他加入巴拿馬國民警衛隊後不久,又接受了CIA的“工作”,成為他們的線人,每月領取100美元的薪水,順利盜取國家機密。
儘管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這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但諾列加卻並不滿足,他既挪用巴拿馬的公共財富,又侵吞CIA的資金,秘密從事販毒和武器買賣,變得只要有錢就辦事,完全無視道義的心態。
諾列加的貪婪和無恥讓連美國政治家都感到不解,但他也不可否認有著一定的才能,美國人並非想買通他,而是利用他,而托里霍斯也是以同樣的角度對待他,因此,雖然諾列加身上充滿了汙點,但他的仕途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一路攀升。
當CIA意識到局勢已經無法控制後,決定讓諾列加除掉托里霍斯,在一場空難之後,諾列加首先成為巴拿馬的實際掌權者,名義上的“二號人物”,隨後迫使軍事領導人德爾里奧退位,自己成為了國民警衛隊的司令。
此外,他還倒退程序,廢除了前任建立的文人政府,頒佈了軍事組織法,控制了議會,實行了軍事獨裁。
就在美國得意洋洋地以為他們取得了勝利、巴拿馬將成為他們霸權主義史冊上的又一次輝煌勝利之際,諾列加卻發起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叛變”。
剛剛坐穩權力的諾列加,毅然拿出了1977年簽署的《巴拿馬運河條約》,提醒美國應當按約定,在1999年撤軍,歸還運河和周邊土地。
而在1984年,他還親自主持修訂了巴拿馬憲法,明確規定“嚴禁向任何其他國家割讓、租借或轉讓國家領土”。
儘管諾列加的政治手段備受爭議,他的干預和干涉也導致巴拿馬局勢長期混亂,但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他的表現絲毫不遜色於前任。
無論何時,只要諾列加察覺到巴拿馬總統對美國妥協的跡象,他會立即介入干預,在不到7年的時間裡,他成功罷免了5位總統。
在他的統治下,巴拿馬沒有失去一寸土地,並且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然而,毫無意外的是,美國人很快對他懷有殺意。
美國政府透過制裁手段破壞了巴拿馬的經濟秩序,動搖了人民對諾列加的支援,隨後,CIA收買的官員紛紛發難,指責他涉嫌販毒、倒賣軍火、貪汙受賄和操縱選舉,以此製造政治危機。
更甚者,美國政府提出諾列加參與托里霍斯之死的指控,以此來攻擊他,最終,巴拿馬人民反擊,掀起了“倒諾運動”。
1989年9月1日,美國試圖操縱巴拿馬的選舉卻未能得逞,10月3日,巴拿馬發生政變,諾列加一度被監禁,幸好得到支持者的營救。
隨後,代表來自巴拿馬各地市縣的代表推舉諾列加為國家元首,局勢逐漸失控,於是美國政府決定派兵。
令人諷刺的是,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正義事業”,聲稱要消除諾列加的罪行,卻無視自己的罪惡行徑。
1989年12月20日,美軍入侵巴拿馬,投入了2.4萬名軍人和大量先進武器,在毀滅性的打擊下,巴拿馬軍隊徹底失去了戰鬥力,諾列加被迫躲藏起來,甚至一度逃到梵蒂岡教廷使團駐地,最終,他於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
結語
諾列加被推翻後,CIA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選擇支援恩達拉政府作為傀儡,並希望奪回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
然而,新政府出乎意料地表明他們仍堅持在1999年按照既定協議撤走美國軍隊,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錯過了扭轉局勢的最佳時機。
事態已經無法逆轉,美國只能無奈地接受局勢,最終,在1999年12月21日,美國不情願地將巴拿馬運河交還給了巴拿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