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份開始,日本排放核汙水已經排了將近半年,因此包括中美等國,紛紛禁止了對日本海產品的進口。
然而,此時此刻,歐洲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又重新開啟了進口日本海產品的步伐。這是為何?難道歐洲人如今對核輻射免疫了?
歐洲進口日本海鮮?“受害者”另有其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本沒早有排放核汙水之前,歐洲可謂是“反日第一先鋒”。許多歐盟大佬紛紛表示,歐洲將成為第一個對日本海產品實施禁令的地區。
然而,如今日本排放核汙水之後,歐洲卻接納了日本海產品。尤其是福島等10多個縣的海產品,紛紛被歐美開了綠燈。這也讓人不禁懷疑,那些歐盟大佬們怎麼突然紛紛轉變了態度?
其實關於這種特殊情況,就得從特殊角度來進行分析。歐洲之所以進口日本海產品,可能並不是給歐洲人自己吃的,而是給其他人吃的。用現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來講,那就是“洗產地”。
怎麼來理解這個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日本將海產品先賣往一箇中轉站地區,比如東南亞和歐洲等。隨後這些海產品從東南亞和歐洲售出,就能規避日本的原產地了。不得不說,這小算盤打得還挺響。
比如前段時間的臺灣鰤魚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有關報道稱,日本的一家水產公司,本來是要向大陸出售2萬條鰤魚的。結果因為日方排放核汙水,導致中國大陸全面禁止了日本海產品的流入。在這種情況下,這家水產公司只能將鰤魚出口至臺灣。
一些知情人士就曾表示,這些鰤魚,最終可能會經過臺灣來到大陸。由此可見,日本的那些海產品可謂是防不勝。一旦找到可趁之機,它們就會見縫插針的湧入。
除了臺灣和歐洲地區以外,像新馬泰、北美、非洲等地,都有可能成為日本海產品的中轉站。當日本海產品透過這些中轉站“洗產地”以後,接下來就能大搖大擺的進入各大市場了。這對於各國消費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威脅。
日本核汙水效果已經凸顯?變異生物很是駭人
也正因如此,所以許多網友在意識到這個情況後,紛紛對各種海產品展開了篩選機制。比如我國的一部分網友就曾表示:“今後只吃中國的四大家魚,再也不吃其它海產品了”。可以說,如今的魚類生鮮市場,已經進入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當然了,網友們之所以如此擔心,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日本排放核汙水的行為,確實給一部分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比如在2023年11月1日的時候,紐西蘭食品安全域性,就對國內民眾釋出了警告。紐西蘭食品安全域性表示,不要在霍克灣海岸線沿岸收集或食用貝類生物。
因為這些貝類生物,被檢測出了大量的神經毒素,其含量是安全值的11倍。一旦食用的話,很可能會導致身體麻木、頭暈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更有甚者,還可能會危及生命。
其實早在2017年的時候,日本千葉縣就發生了一起海洋生物異化的事件。當時一位名叫加藤賀的漁民,曾捕獲過一條章魚。他發現這隻章魚居然長了81只觸角,容貌醜陋不堪。
丟掉章魚以後,加藤賀又在附近海域捕獲了多隻生物,。他發現這些生物的容貌,基本上都和變異章魚差不多。可以說,日本排放的核汙水,如今已經對各類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海產品的恐懼也就在所難免了。
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到最後這些放射性元素,都會慢慢聚集在各種海洋生物的體內。當人類將其捕獲上來以後,又被送到了各個餐桌。長此以往,人類不就成了毒素富集體了?
別的不說,在今年9月初的時候,就曾出現過一起大閘蟹被汙染的事件。當時上海一名女子在生鮮市場買了一堆大閘蟹,她將這些大閘蟹煮好以後,發現裡面的蟹肉居然呈現出綠色。驚恐不已的女士,趕緊將蒸好的蟹肉,全部送到有關機構進行檢測。
根據最後的檢測結果來看,這批大閘蟹體內的核輻射值,遠超正常範圍。由此可見,海產品被核汙水汙染的情況,確實不是聳人聽聞。一旦這些海產品被人們食用,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應該如何甄別?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問了,既然被輻射的海產品這麼恐怖,今後我們在挑選海產品的時候,該如何對其進行甄別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也沒啥特別的好辦法。目前咱們只能透過檢視產品原產地的方式,來判斷是不是可以購買。
那怎樣才能準確識別出產品原產地呢?這裡可以教大家三個方法:
首先就是檢視產品的中文標籤。像許多進口產品,一般都會再中文標籤上,標註產品的原產國和生產地址,這樣就能方便消費者對其追根溯源。
如果大家發現產品的中文標籤上,標有“日本”或者“福島”的字樣,那就最好別買了。畢竟這代表產品來自核汙水重災區,萬一運氣不好,吃到了一隻81爪章魚,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就是可以向經銷商或店主索要海產品的檢疫證明覆印件。這種東西,就相當於是海產品產地安全的證明。如果海產品來自那些高風險地區,有關機構是不會向商家開具檢疫合格證明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批臺灣鰤魚,就不可能獲得有關部門的檢疫合格證明。到時候商家拿不出這些證明,咱們也就沒必要買他的產品了。
第三就是檢視進口產品的《衛生證》、《原產地證明》以及《未輻射證明》等。像這些證件,跟前面的方法也是同一個道理。那就是透過甄別海產品的產地和被輻射程度,來判斷是否可以購買該產品。
只不過,相比於前兩個方法而言,第三個方法更加複雜和繁瑣。這需要商家及上游廠家一起配合,來提供更多的證明材料。至於消費者有沒有這個意願去驗證,就得看各自的選擇了。
反正無論怎麼講,食品安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畢竟日本排放核汙水已成事實,如果不在餐桌上多把把關,一旦中毒可就難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