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我國購買越南大米,越南卻坐地起價,送來的大米還全都是發黴變質的。
不過中國可不會把越南給慣著,900萬噸大訂單直接叫停,這次進口的大米我們一粒也不要!
這下越南直接慌了,畢竟到嘴邊的2900億說沒就沒,實在得不償失。
想來也離譜,小小一個越南,究竟是怎麼敢這麼不把咱們中國放在眼裡的?
900萬噸大米訂單
或許會有人好奇,中國不是全球最大產糧嗎?難道還缺米?為啥還非要從越南進口這麼多大米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提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了。
或許是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沒有人餓肚子了,所以很少有人意識到,其實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
從新冠疫情開始,到俄烏戰爭爆發,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的動盪,使得原本作為重要糧食出口國的烏克蘭,以及重要化肥出口國的俄羅斯,都因為忙著打仗耽誤生產,出現了明顯的供應鏈瓶頸,導致糧食產量不如以往,國際糧價也隨之飆升。
有研究資料顯示,一些國家的大米價格,已經上漲到了十五年來的最高點,有的甚至僅僅一年就漲了50%。
糧價飆升,對於中美這樣有雄厚財力的大國來說,影響看似不大,但是對於那些貧窮弱小的國家,就是致命的打擊,買不起糧食,就得餓肚子了。
印尼首都雅加達,就已經開始發出求救聲,聲稱自己的大米庫存只能維持十天。
就連作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的印度,為了給自己多留點米以備不時之需,都開始禁止出口大米,有米也不賣了。
這也就導致更多依賴印度大米的國家,面臨著沒米吃的危機。
而且除了人禍,全球氣候條件不斷惡化的天災,也是導致糧食減產的一大重要因素。
相信經歷過這幾年的都有明顯感受,那就是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
在中國、中歐乃至印度東南亞這些天然適合種植糧食的地區,都因受到長期極端降雨和高溫乾旱影響,面臨著土地退化板結、作物歉收。
比如原本有著“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今年糧食產量就比去年減少了10%到15%。就連印度也因自己的小麥產量低、庫存少,計劃從俄羅斯那裡進口900萬噸的小麥。
至於咱們中國,自然也不能倖免天災,前兩年幾場暴雨加乾旱下來,像是受災情況最嚴重的河南某些地區,莊稼甚至直接顆粒無收,就連存糧也全都被泡,質量堪憂。
所以這幾年來,中國也越來越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正所謂兜裡有糧、心中不慌,為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緊握在自己的手中,確保十四億人不會餓著肚子,儘管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產糧國,每年中國還是會從國外想方設法地進口大量的糧食。
以2022年為例,2022年全球大米產量約為5.07億噸,其中將近三成都是被我國給買掉的。也難怪我國即便糧食減產,也還是能夠實現100%以上的糧食自給率,牢牢守住口糧紅線。
當然,我國之所以瘋狂買米,有的時候也不完全是為了應對糧食危機,某些時候也是為了維持跟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
比如越南,因為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中國自然再怎麼說,也得發揮一下同志精神,照顧照顧越南的生意。
越南的一大重要經濟支柱,就是大米出口,越南18%的人口,基本上都還靠著種植水稻維生,如果越南的大米賣不出去,那麼這18%越南人民的生計,都會受到影響。
當然,越南大米本身的價效比也還是不錯的,質量還可以,價格又比同為東南亞國家的印度泰國便宜許多,再加上越南跟中國接壤,捱得更近,運費也能節省不少。
正因如此,我國就越來越愛從越南進口大米,2010年乾脆就跟越南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到了2012年,越南就直接成為了我國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基本上我國每年都至少要從越南進口個300萬噸大米才夠。
而這至少三百萬噸的大米,每年能給越南帶來多少的收益,也可想而知。
可惜這越南一直都是出了名的白眼狼,最終才搞出個就地起價這種奸商戲碼。
越南坐地起價
其實從2018年開始,從越南進口的大米質量就不如以往,一開始只是因為運輸不當受潮,造成小範圍發黴,還在我們的接受範圍以內,所以也能夠對此表示理解。
可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的時候,越南進口的大米,就出現了大範圍嚴重發黴的現象,而且除了大米,從越南進口的一批火龍果,品質也很拉垮,壓根無法食用。
中國花了這麼多錢,卻買來一堆偽劣過期變質產品,這怎麼能行?
中國當即第一時間聯絡越南,討要一個說法。然而越南的售後服務態度卻非常差,一口咬定火龍果變質是因為生鮮運輸時間過長,發黴是很正常的,中方自己得做好心理準備。
至於糧食發黴,越南表示他們正在對自家水稻種植結構進行最佳化,減少了價效比高的低端大米的種植,加大高階大米的種植,中國要還想買不發黴的大米,得加錢。
說白了,就是越南眼見自己周邊那幾個東南亞國家,比如泰國和印度,都在做高階市場賣高價大米,心理自然不平衡了,心想著都是差不多的地形和氣候,憑啥你們種出來的水稻,就整這麼高階賺這麼高的利潤,就我還賣普通大米走薄利多銷的親民路線?
於是越南一聲令下,便讓更多農民放棄低端水稻,種植優質水稻,鐵了心也要將自家大米給擠進高階市場。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越南想要摘掉自己低端大米的標籤,可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們削尖了腦袋擠進高階市場,也競爭不過早在高階大米市場聲名遠播的印度和泰國。
就比如中國要是想進口高階大米,第一時間想到的還得是印度和泰國,而並非越南。
所以,越南放棄好好的低端市場不做,非要進軍高階市場,等於是撿了芝麻丟西瓜,無疑會面臨失敗。
甚至就連越南都發現自家大米賣不出去了,它也並不願意降低價格吸引其他國家來進口,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瞄準全球糧食危機供應緊張的口子,把低端大米的價格也往高裡漲,試圖以此狂撈一筆,彌補自己的虧空。
一直老老實實從越南進口大米的中國,自然就成了越南待宰的第一個肥羊。
越南這種坐地起價的行為自然是有些不地道,不過,我們中國也不願意當什麼冤大頭。
你說這越南大米要是質量合格,賣這麼貴也就算了,可是這麼多發黴的大米,沒讓你打折都算好的了,竟然還妄想漲價,實在是說不過去。
而越南之所以敢這麼肆無忌憚宰中國,都是因為中國當時在國際上的形象太過溫和、比較好說話,柿子總挑軟的捏,越南便想透過提高大米價格、以次充好來淺淺試探一下中國的態度,看看能不能夠矇混過關。
只不過這次,越南料錯了。對於越南單方面違約的惡劣行為,我國也不會慣著。
於是中國直接嚴詞拒絕接受越南這批嚴重發黴的大米,並直接取消了這筆價值2900億的900萬噸大訂單,中止跟越南的大米進出口貿易合作,直接讓越南大米徹底退出我國市場。
而這,也就意味著越南又一次失去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大米出口市場,進一步削弱了自身在全球糧食市場的競爭力。
等到了2020年上半年,越南竟然還遭遇了十年難得一遇的旱災,大片稻田紛紛面臨鹽鹼化、最終顆粒無收。
這樣一來,就讓原本失去了中國市場的越南大米,行情更加地雪上加霜。
試想,如果越南沒有對中國幹出弄虛作假、坐地起價這種掉價的事情,或許還能依靠中國市場續續命,損失還不至於那麼慘重。
越南的遭遇,無異於讓人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自掘墳墓。
如今的中越關係
當然,取消900萬萬噸越南大米訂單,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從此之後就不會採購越南大米了,畢竟我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主要還是為了給越南一個教訓,讓越南意識到跟中國做生意,就必須要守誠信。
而且,儘管越南自打蘇聯解體之後,就倒向了美國,沒少跟著美國在我國南海地區挑事,跟我國起邊界衝突,但其實恐怕越南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對於中國的依賴有多深。
這種依賴尤其體現在經濟層面,越南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學著中國進行改革開放。
等到中國產業開始向高階領域轉型升級的時候,越南又開始承接中國轉移出來的製造業,才正式邁上工業化的高速路。
據統計,截止2022年,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總額已經達到了250億美元,涉及專案共有三千五百多個,當然大部分都是電子製造業。
也正是中國投資的這些製造業,極大促進了越南經濟的發展,讓越南近五年的GDP增速,都維持在6%以上的水準,由此可見中國給越南經濟貢獻了多少的GDP。
哪怕是在能源方面,越南也同樣依賴中國。
由於越南基礎設施薄弱,所以在承接了大量製造業之後才發現,自身的電力輸送能力,壓根帶不動這麼多製造業的龐大電力需求,就在去年夏天,越南一度陷入用電荒,許多工廠企業紛紛面臨停電停產,導致出口訂單延誤,不得不面臨巨大的損失。
原本還在揚言要用“越南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的越南,也頓時受到國際世界的質疑,懷疑起越南究竟有沒有那個實力。
情急之下,越南不得不求助強大的中國鄰居,為他們輸送電力,以緩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對於中國來說,送上門的電力單子,哪裡有不接的道理?於是中國當即跟越南簽訂了電力合作協議,這才讓越南製造業得以繼續維持正常運轉。
試想,當時中國但凡拒絕向越南輸送電力,這對於越南的製造業來說,無異於是毀滅性的巨大打擊。
所以說,以後越南但凡想要跟中國對著幹,也不得不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要是離開中國,會面臨著怎樣的損失。
與此同時,儘管越南一直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是許多國外媒體,在對比中越兩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之後,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製造,才是真正笑到最後的那一個。
無論是兩國國立差距的對比,還是具體到製造業來看,越南經濟都還在過度依賴於加工出口和外資投資,經濟結構依舊過於單一和脆弱,自主創新能力較為缺乏。
反觀中國,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製造早就擺脫了最初“廉價低質”的標籤,不但質量賊好,價格還依舊實惠,價效比極高,甚至還深受老外們的歡迎。
就比如俄羅斯,在美西方國家的制裁下,許多洋貨都不賣給俄羅斯了,導致俄羅斯一度出現日用品緊缺的窘境。
而中國製造就趁虛而入,打入俄羅斯市場,俄羅斯人一用,才發現中國產的可樂電動車零食薯片,不但品質不輸洋貨,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最重要的是,它的價格還比洋貨便宜很多。
這樣的情況下,“越南製造”拿什麼跟“中國製造”比?
由此可見,在中國逐漸崛起的時代,越南還是儘快認清形勢,不要與中國作對,跟著美國混沒有好下場,而選擇跟中國混的,都已經走上了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