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瑞典,為何會如此反華呢?
2018年,一則關於“中國遊客被瑞典警方粗暴對待”的新聞衝上熱搜,與此同時也讓瑞典這樣一個十分“低調”的國家,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當中。
但,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這個看似平常跟中國並沒有什麼交集的國家,卻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展現出了十分強烈的“敵意”。
甚至這種“敵意”都不是極個別人的偏見,而是幾乎整個瑞典社會的集體態度。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一切的源頭,都還要從三個世紀之前的陳年舊事開始說起.......
橫跨三個世紀的歧視
2018年9月21日,瑞典電視臺欄目《瑞典新聞》悍然在直播當中,公開播放辱華影片,一時間引得全網譁然。
在這個影片當中,《瑞典新聞》打著“給中國遊客提示”的旗號,大肆利用低趣味的噱頭、粗鄙的語言,赤裸裸的宣揚種族主義,並且還刻意使用“殘缺”的中國地圖,挑釁意味完全不進行任何掩蓋。
對於《瑞典新聞》的這種無理行徑,中國網友自然是憤怒不已,就連《人民日報》官方也罕見的用上了“重話”,表示:“辱華者必須付出代價!”
其實,《瑞典新聞》之所以敢公然將辱華影片搬上銀幕,歸根結底在於許多瑞典民眾普遍對中國的那種“歧視”心態。
這種“歧視”心態使得瑞典民眾即使看到了“辱華”影片,也會感到這是理所當然的樣子,符合他們對中國人的那種“傳統印象”。
時間倒回到三個世紀之前。
其實,在那個時候,瑞典民眾不僅沒有對中國人有任何的“歧視”心理,反而還十分崇敬。
例如在1753年,瑞典國王阿道夫·弗裡德里克送給自己王后露維莎·歐瑞卡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座“中國宮”。
然而,這一切都在18世紀末期開始逐漸發生了變化。
甘當“反華馬前卒”的瑞典
從18世紀開始,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整個歐洲大陸都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上,各種琳琅滿目的工業製品,使得僅僅依靠歐洲自身,完全無法進行消耗。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便開始有歐洲商人想要將商品販賣到中國,但好巧不巧,當時的清政府正處在最嚴厲的海禁時期,西方貨物想要進入中國極度困難。
為了克服這些阻礙,歐洲商人往往需要花費巨資進行上下“打點”,一來二去,最終賺取的利潤又會所剩無幾。
對於資本家們來說,“金錢”那可是比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明明可以賺到口袋裡的錢,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拿不到手,說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
因此,就這樣,一些西方商人便開始“恨”上了中國,隨著他們回到歐洲,各種流言蜚語也迅速遍佈歐洲大陸,最終便形成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偏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個時候歐洲人已經對中國存在了偏見,但這種偏見還遠遠達不到“歧視”的程度。
至於為什麼會變成後來這個模樣,與一個瑞典人的關係密不可分,而他就是瑞典著名科學家林奈。
1735年,林奈著作《自然系統》問世。不可否認,這本書對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但其在關於“人種分類”的相關內容上,卻夾帶上了一些“私貨”。
原來,在這之前,歐洲人對亞洲人的膚色認定尚還沒有形成統一,有些人認為亞洲人與歐洲人一樣,同屬“白種人”,有的則把亞洲人定義為“棕色人種”。
但無論如何,都沒有“黃種人”這個說法。
為什麼呢?
因為在歐洲的文化語境當中,“黃色”並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色彩,用基督教的解釋來說,黃色處在白與黑之間,既不絕對純潔,也不完全汙濁,是一種“可恥”的顏色。
所以,在對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還非常尊崇的時候,歐洲人自然不會用“黃色”這個不好的顏色來進行定義。
直到第10版的《自然系統》中,林奈細微的將亞洲人調整為“黃色”,這才有了現在“黃種人”的說法。
但很顯然,這個改動並不是那麼善意的。如果按照歐洲文化中“黃色”的含義,“黃種人”這個詞幾乎可以被比作“可恥的人”,歧視的意味不言而喻。
可是,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林奈要這麼做呢?
答案很簡單,說難聽點,就是為了趨炎附勢。
由於地處偏僻的北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瑞典一直都屬於歐洲的“邊緣國家”。
而這種“邊緣”的身份,便會使得瑞典特別希望得到歐洲主流社會的認同。
因此,當整個歐洲開始流行對亞洲人,特別是中國的負面訊息後,瑞典自然會甘願當歐洲“反華”勢力的“馬前卒”。
林奈是這個時代之下的一道縮影,代表的恰恰是很多瑞典人希望透過“侮辱中國人”,來贏取西方主流社會“掌聲”的扭曲心態。
終究難消“仇”
幾年之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曾透過資料研究分析,弄清楚了現在哪個西方國家民眾最討厭中國人。
最終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沒錯,就是瑞典。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現如今,有超過85%的瑞典民眾對中國感到十分厭惡,這一資料遠超所有的西方國家。
如果說,過去“反華”是受到整個西方的影響,如今絕大多數的歐洲人都能做到與中國友好相處,為什麼瑞典還會成為那個獨樹一幟的例外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的瑞典政府絕對難辭其咎。
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瑞兩國的關係遠沒有現在這麼惡劣,瑞典甚至是整個西方國家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合法地位的國家。
但很可惜,這種友好的狀態,伴隨著一件“大事”的發生逐漸消失了。
而這件大事,便是冷戰的結束。
冷戰中,瑞典一直都是旗幟鮮明的“中立國”,對美蘇任何一方都不過分親近,也不過分疏遠。
但很顯然,伴隨著蘇聯的倒塌,“中立”也就逐漸失去了意義,畢竟“天平”已經傾覆,誰還能夠穩站中央呢?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越來越多原本的“中立國”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投入到了美國的陣營當中。
而作為一個向來都習慣“見風使舵”的國家,瑞典自然不甘落後。
但美國的陣營可不是那麼好進的,如果說蘇聯尚在,那麼美國肯定希望朋友越來越多,但蘇聯已經消亡了,此時想要加入“霸主”一方,必然需要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而瑞典,選擇的就是甘當美國的“馬前卒”。
2024年1月2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正式透過決議,批准了關於瑞典加入北約議定書的相關內容。
對此,瑞典首相剋里斯特松興奮的表示:“土耳其的決定令瑞典向北約成員國又邁進了一步。”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瑞典距離加盟北約,僅僅只差最後一個匈牙利點頭同意,而後者早在去年就向瑞典開出了三個條件,作為“最後的考驗”。
因此,對於瑞典來說,加盟北約,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那麼,為什麼瑞典能夠實現這個十分“艱難”的目標呢?
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答案,沒錯,就是瑞典足夠“反華”。
就拿《瑞典新聞》的辱華事件舉例,在事情發生之後,中國外交部門當即便向瑞典政府展開了交涉。
然而,瑞典政府卻用一句“這是瑞典的言論自由”搪塞中國,絲毫沒有半點道歉的意思。
與之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例如2020年瑞典就關閉了國內的“孔子學院”,像“宜家、H&M”這樣瑞典知名的國際品牌,也先後曝出辱華、歧視中國人的負面新聞。
種種行徑的背後,如果沒有瑞典政府的默許,肯定是沒有那麼容易實現的。
實際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近些年來,西方國家除了視俄羅斯為最嚴重安全威脅之外,中國也被其列為了安全防範的物件。
除了在瑞典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似乎很多國家現在都在有意識的“去中國化”,例如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曆新年,就有不少在海外的朋友發現,一些國家的英文標識從前些年的“Chinese New Year”變成了“Lunar New Year”。
雖然只有一詞之差,但意義卻相隔甚遠,對中國來說,更是一個赤裸裸的陽謀。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就束手無策了嗎?其實,也不盡然。
就拿瑞典民眾現在的“反華”心態來說,其實說白了就是在西方媒體的刻意引導下,對中國積累的錯誤印象,產生的結果罷了。
例如曾經就有一位網友分享到,他在國外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禮貌的外國人,義正言辭的對他發出質疑,詢問“中國為什麼不讓韓國獨立”。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段子或許會感覺很搞笑,但實際上,這何嘗不是外國民眾被長期矇昧的體現呢?
所以,我們才需要用“真誠”去消除這種誤解。
幸運的是,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如今的世界已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曾經寫道:“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見過光明”。
如果沒有看到過真實的世界,西方民眾自然容易被矇蔽,但現在看到了,原本那牢不可破的印象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鬆動。
所以,我們只需要堅持自己正確的道路,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西方媒體框架桎梏下中國媒體...以“瑞典中國遊客事件”為例_王建華
從斯德哥爾摩的“中國宮”看18世紀瑞典的中國熱_高建平
歐洲曾極度推崇中國_貴族用中國奢侈品炫富_王盛
新聞自由還是反華偏見——瑞...中國遊客輿情事件的演變分析_張壘
土耳其“放行”瑞典__北約北擴再進“半步”_記者__熊思浩__王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