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定居的人
重新回到國內生活,
這一動作被稱之為“迴流”。
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
“#迴流”標籤下的帖子,
有著超過1800萬的瀏覽量。
“出國十年該不該回流”的提問,
收到了231個回答,被瀏覽86萬次。
一條找到了幾位
在海外定居後回到國內的朋友,
他們在國外留學工作數十年,
甚至組建家庭,或是已經拿到永居身份。
決定回國,
有人想要離開的是1200加幣的房租、
高昂的生活成本,
有人無法習慣“太安逸”的生活,
也有人在家人去世後,
想抓住時間陪伴親人。
中外之間,總被冠上許多二元的差異,
大家在卷或不卷、親密或疏離中選擇。
但他們的故事講述著“迴流”決定下
每一環複雜細微的考慮。
對錯與否可能難下定論,
但“再來一次,還是會這麼做”。
編輯:金 璐
責編:倪楚嬌
在加拿大8年 回國2年
我18歲的時候去加拿大溫哥華上大學,在那邊一共學習、工作了8年時間。兩年多前,我回到國內工作。
在那之前,我在加拿大讀的是商科,畢業後在海外四大做會計工作,這看起來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但精緻白領的生活其實成本很高,我很難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
當時應屆生的年薪是4萬加幣(約人民幣20萬),稅後每個月到手大約2400加幣,當時我們租房要花費1200,所有的衣食住行就只能靠剩下的1200。
你可能會覺得人民幣20萬一年已經挺多了,但是在加拿大這個收入基本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我聽說現在應屆生薪資已經提高到近6萬加幣,但是與此同時房租也在上漲。
在溫哥華,買咖啡5加幣,坐地鐵月卡120加幣,電話費也要80-100加幣,甚至都沒把買衣服計算在內,吃吃喝喝就已經花了很多錢,真是得數著卡里有多少錢過日子。
還有一點是加拿大的醫療太慢了。國內醫院是一個24小時都會在的東西,但是國外小病只能去社群或者家庭醫生,而且如果家庭醫生接滿了病人,他就不會再接新的病員了。如果今天不舒服,我要等到下個禮拜才能看,做檢查要去專門的實驗室,又要約到下個禮拜,然後再等一個禮拜才能拿到檢驗報告,聽起來還挺不可思議的。
如果是大學剛畢業,我可能也不會很在意生活質量,覺得月光也沒什麼關係,但是現在年紀又上去一點了,肯定會想改善自己的居住空間,也想有一輛自己的車,這都需要有一定的積蓄。
所以我沒法再接受一半的工資都要拿來付房租的生活。我當時覺得一定要回家鄉蘇州生活,不考慮去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
2021年大概五六月份的時候,我開始找國內的工作,整個週期大概花了兩三個月。
海外背景其實對找國內工作幫助不是很大,因為大家還是偏向於找國內有經驗的人。我聯絡hr一個月左右才有第一個人理我,但開始面試之後進行得還蠻快的。拿到offer以後差不多兩週的時間我就回國了。
頭幾個月算是“蜜月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國內消費比較便宜,生活也很便利,隨時可以點外賣。
但我也很快有了一些不適應,主要是在工作上,雖然同樣是在四大,但是在國內外工作的感受差別還挺大的。
首先工作強度比之前大了很多。從早上10點一直坐到半夜,回家洗澡睡覺,然後第二天又重複這樣的生活,大家好像都沒有怨言,覺得就是要吃苦、要奮鬥。
在國外的話假如你今天多工作了4個小時,那你就可以用這4個小時來兌換之後的假期,一定是這樣的。到了6點之後,辦公室裡是真的一個人都沒有了,人家還會問你,馬上要下班了,你怎麼還在這裡?
但在國內大家好像都不太敢走,下班時間是一種不明說的規則。小夥伴經常會跟我說,誰誰還沒走呢,還不敢走。就好像上晚自習一樣。
國外同事之間的邊界感也比較強,所以不太會在下班時間佔用你的私人時間,但是國內可能在辦公軟體上找不到,就會直接微信,或者打電話。如果表達個人想法和訴求的話,也可能會被反向教育要接受現實。
我有思考過這個差異,可能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理念,比如說小的時候,大家都想考100分,沒有人會想考90分。但是在國外的話,你考90分也是A,100分也是A,所以只要考90就可以了。國內還甚至會有一些附加題,所有人都會去想爭取考到120分,要做得比普通人還要好。
但是另一方面,我在國外的時候也會覺得西方人的生活有點太隨意,我也不是那麼認可。在國內的話我又覺得有一點太過,所以想要追求一種比較平衡的讓人滿意的狀態還是挺難的。
我發了帖子以後,也有很多考慮回國的人過來抱團,我發現很多上了年紀、有家庭的人,他們要考慮的就比我多得多,我只待了8年,有的人待了幾十年了,就會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困擾。
當時做這個決定我還是蠻衝動的,沒有考慮那麼多,但再來一遍的話,我還是會這麼做。也許我會再在加拿大試個一兩年,但我主要還是想離家人近一點,所以最終也還是會選擇回來。
Yano 41歲 深圳
在法國10年 回國1年半
我是80年代生人,今年剛41歲。我們這一代人成長於祖國最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對全球化感受最深的時候。我有很多同學,都早早去了全球各地。
我大學畢業後在國內一家五百強公司工作了六七年,做公司的全面預算管理和經營分析,我很喜歡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在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我就有了一種“一眼看到頭”的感覺,也很羨慕那些出國的同學,所以就選擇了出國。
那一年我29歲,想要出國的話,讀書是最方便的方式。我很喜歡法語,在成本和費用上,法國的商科都比較符合我當時的需求。於是我申請了法國的學校,先讀了半年語言預科,再上碩士二年級。
後來的路徑跟每一個留學生都非常相似,上課、做實習、兼職……但是到哪兒開始有分叉點的呢?就是我畢業準備工作的時候。
我諮詢過很多前輩和律師,如果真的想拿到歐盟身份,相比成為公司員工,更穩妥的是自己創業。所以去法國三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我開始創業,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2019年下半年,我的公司進入一個穩定的時期,當時我的收入已經能夠穩定在社會平均工資的兩到三倍,我的渠道、合作關係也基本都穩定下來了,很多事郵件、資訊就能解決。
平時也有很多假期可以出去曬太陽、和朋友去喝酒,冬天去滑雪。所以說我的收入、生活、工作環境都很穩定。但就是因為它太穩定了,在歐洲大家都很安逸,一切都四平八穩,讓我感覺自己的腦子好像都轉得更慢了。
那時候我30多歲,當我感覺到自己進步非常緩慢,甚至一直在退步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回來了。
因為我一直是單身,所以決定了之後,我要考慮的只有我的兩隻貓,於是就開始搬貓、搬人、搬家,郵寄了100多公斤的東西回來。
2022年8月,我正式回國,休息了半年的時間,當時覺得哪裡都新鮮。我記得我剛離開家鄉的時候,建築好像基本都是十層以內,我回來的時候發現現在滿眼都是二十層以上的建築,還挺震撼的。
一開始我還是習慣用歐元去換算一下物價,我記得便利店一個飯糰只要大概7毛歐元,就很便宜。而且用上外賣平臺之後,什麼東西都不用出門就可以馬上配齊。
我在廣東和全國都玩了一圈,然後才開始找工作。我明顯感覺到國內的人更勤勞,也有人會說是“卷”。
一開始我面試了一兩家,有的進到公司裡就會明顯感受到嚴肅沉悶的氛圍,就是那種在寫字樓,裡面都是格子間,大家都在埋頭工作,只能聽見電腦的嗡嗡聲,沒人開玩笑,工位都體現不出主人的興趣性格,當時我腦子裡直接浮現了“996”之類的詞彙。
我出國以後性格比較自由、活潑嘛,喜歡在豐富的場景裡工作,就會發現這種不太適合我。
我現在這家公司是做環球的資產配置,同事的背景都跟我差不多,70%以上是海歸,大家都很有活力。
開始工作以後,因為常常會去咖啡廳,我發現一個還挺有意思的差別。在法國的時候大家在咖啡廳都是在快樂八卦,但是深圳咖啡館大多是早C晚A(早Coffee晚Alcohol),擠滿了談事情、談業務的人。
在法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中國年輕人是“我要變富、變富、變富”。法國年輕人即使賬戶只剩二十歐,也會正常喝杯酒,曬曬太陽,約著小夥伴們傻樂~
之前自己創業,最多團隊裡平級就三個人,上下游也不超過六個人,我們相互提供的思路也是比較有限的,這也是我想要回來闖一闖的初衷。
相比之下在中國很容易找到這種大平臺,我一個業務就有一整個團隊來支撐,下一個業務又有一個團隊,更多人一起頭腦風暴,我自己成長也比較快。所以不管是團隊氛圍還是工作內容我都挺喜歡的。
當然我也是用了整整半年的時間,來適應切換到新工作的生活,建立工作上的自信。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出去吃飯,法國人吃飯主要是講究餐桌禮儀,尊卑的概念是很少的,但在國內吃飯,就是會有主位次序之分,有時候去點茶,別人問我想喝什麼茶,我可能就會直接脫口而出了,但是正確的操作方式可能是問問大家都想喝什麼,包括在廣東,吃什麼菜配什麼茶也是有講究的。
這對我一個剛回來的人來說,是完全不懂的,這種文化的差異我也花了很長時間去跨越。
現在我入職9個月了,從今年開始,我明顯感覺到以前在歐洲沒有辦法填補的那種“停止成長”的失落感,完全填補上了。
過去在國外的時候,基本上每個季度甚至每雙月都會有假期,我就經常去出海、徒步、滑雪什麼的,這些我也很希望可以保留下來,雖然國內假沒有那麼多,因為現在的工作也是專案制的,我就想可以平時工作抓緊一點,可以留一些時間去城市以外的地方放空一下。
我的作息更規律,人更飽滿了,每一天要完成的事情也更加具象化了,我變得更加積極、更有核心了。如果讓我現在評價當時回國的決定,我覺得還有點早,可能在等三五年我可以給出一個更真實的評價,但目前我看還不錯。
遊瑟瑟 34歲 武漢
在澳大利亞13年 回國6個月
從2010年去澳洲留學,我在國外已經13年了,去年8月份,我拖家帶口,帶著老公和女兒回到國內生活。
我在澳洲當過咖啡廳的店長,薪資大概是5萬5澳幣一年。後來因為學的是商科嘛,做過財務、銀行櫃員,然後做到大堂經理、分行經理,最後一份工是貸款經理,年薪12萬澳幣。當時我就一直想要往前衝,找更好的工作。
我也觀察過一些在國內工作的表妹表姐,她們在北京、上海上班,我記得有一年回家過年,年三十晚上,她們倆還在瘋狂發郵件,其中還有個人因為工作沒有交接好,在那邊急哭了。
因為在澳洲,如果我在度假,是不看郵件、不看資訊的,每年固定至少是4周的年假,所以當時我感覺在國內工作會比較不安逸,就一直待在澳洲上了八九年的班。
回國這個念頭我一直有,我真正下定決心要回國是2022年的時候。
2019年,我已經三年沒有回過國了,當時我外公突然去世了,因為我小時候每週都會去外公外婆家,本身因為疫情很久沒有見到他們,結果突然外公進了重症監護室,本以為會好轉,結果到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我還沒生孩子的時候,就和老公提過想回國的事,很意外的是他立刻就答應了。因為他有八分之一的中國血統,他的太爺爺曾經是從中國去薩摩亞修路的勞工。所以在他看來,來中國也是瞭解他其中一支血緣的機會。
離開中國已經13年了,帶著老公和6個月的女兒回來,重新建立生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首先就是工作問題。
我老公原來在澳大利亞做礦業公司的人力資源開發經理,但是想要在國內拿到工作籤,因為語言的原因,比較難找到和原來對口的工作。他之前有過學英式橄欖球的經歷,當時找到了在武漢一個國際學校當英式橄欖球教練的工作。
他最開始興致勃勃、摩拳擦掌地以為自己是來教一些比較中高階的運動員的,但後來發現在國內的大環境下,學校好像不重視這事兒,所以他的個人意義感比較喪失。
生活上,一開始就連非常基本的“掃碼”這件事,我都不習慣,更別說我老公了。吃飯要掃碼、付錢要掃碼,掃碼的話,微信支付寶都要去銀行實名認證之後才能用,辦銀行卡還有一級、二級之分。
在澳洲,我每天都離不開車,在國內因為交通狀況比較複雜,我也不太敢開車,就會感覺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些自由。
還有一點是,我不僅要顧自己,顧小孩,還要顧另外一個成年人。我老公作為一個外國人,很多時候路上的招牌、路標、電視電影的字幕都是中文,所以幫助他適應也是一個讓我很痛苦的過程。我還不能不顧他的感受,要付出好幾倍的精力。
現在我們家的收入和在國外相比肯定是有差距。
我老公的收入大概是在澳洲時的三分之二。我回來之後還沒有開始找工作,因為又要照顧家裡,又要去上班,國內節奏快,假期也不多,我覺得價效比不是很高。
另一方面,我從小到大都沒有想過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所以我想慢慢地找到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業,現在我也有在學太極、學易經、學義大利語,趁有家人和老公的支援,各方面都想去嘗試一下。
我很開心我在國內,這件事是肯定的。
偶爾對自己的個人成長不滿意,感到有些迷茫的時候,我就會想想自己回來的初心,我是為了多陪陪家人回來的。現在我父母也經常會來武漢陪我,每隔幾個星期我也會去我外婆家看她。
特別是我女兒的存在,真的給我們全家人都帶來了很多快樂,我外婆的思維已經不是特別利索,但是可以四世同堂,看到外孫女叫她“老太”,對著她笑,她總是很開心。這種時候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做錯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