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一些政要年復一年地前往靖國神社參拜,這一儀式背後蘊含著複雜的歷史因素和政治含義。靖國神社供奉的物件中,有部分曾與日本在二戰時期所犯下的戰爭罪行脫不開干係,這給兩國關係增添許多爭議。
與此同時,我國雖在全國各地興建了眾多抗戰紀念館,但少有公開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立場,被批評沒有意識到歷史責任的重要性。
這一分歧的根源,離不開我們對過去那段巨大集體記憶的不同看法。日本政府始終缺乏對侵略歷史的真誠反思,反而把自己定位為戰爭的受害一方。相反,作為真正受難方的我們,難以釋懷施暴者至今仍無悔意的態度,也難以接受他們企圖以參拜祭奠之名掩蓋歷史真相。
我們希望日方能與受害者一同審視當年的暴行,共同銘記教訓。但日方遲遲不肯正視這一點,雙方立場僵持至今。
除了政治層面的問題外,這場爭論更深層次地展現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分歧。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決定了我們對自己和別國的認知。我們作為吸取過教訓的一方,選擇銘記而不遺忘,這是維護理性和正義的唯一選擇。
但同時,繼續以爭端與互不信任為主調,也不是長遠之計。我們需要在保持立場的同時,也留有跨越分歧的廊橋。
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例。館內詳實生動的展品還原了那段銘心刻骨的歷史,這對我們後人傳承真相意義重大。但我們更應利用這個平臺,弘揚人道與和平的精神與價值。
兩國可以組織更多的青年交流訪問,邀請日方年輕一代瞭解真相的同時,也讓他們體會人與人之間不該阻隔於仇怨。我們也應寬闊胸襟,傾聽不同聲音,尋求兩方立場上的公共區域。
這不僅是一個雙方政府博弈的問題,它將決定我們這一代人和子孫後代如何評判歷史,也將影響現今世界的走向。作為當代見證人,我們有責任引導公眾以開明寬容的態度面對過去。
面對那段長期以來籠罩在陰影中的歷史,我們需要以更加全面和寬廣的視角來審視。歷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其中往往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作為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日方當年確實需要為暴行負起責任。
但時過境遷,用今日的眼光來裁決過去也許未必恰當。重要的是,我們都應引導大眾認識到,戰爭的慘痛教訓在於不斷呼籲和平。
兩國需要透過各類網際網路平臺和線下交流活動,推進兩國青年一代之間的直接交流。讓他們以親身體驗和開放對話來了解彼此,弭平成見識差異。
同時也倡導以充滿同情心的眼光體察不同觀點,寬恕別人可能的無知或誤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找到共識區域,化解仇恨。
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中日友好已成為兩國共同利益的要求。我們不應為過去的陰影困擾自己,也不能讓別人用它來慣我們發展。我們應意識到,轉變需要由每個個體肩負,而非指望對方主動求變。
只有以和平合作的態度面對歷史,我們才可能開啟未來的大門,為子子孫孫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當代見證人的責任,也將決定我們能為這片土地埋下怎樣的種子。#天南地北大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