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醫生的大規模罷工已持續了一週,但事態仍在加劇。
罷工後的第一個週末,當地時間2月25日下午兩點,韓國最大的醫生行業組織大韓醫師協會(KMA)緊急對策委員會在首爾召開了擴大代表會議,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區的醫學會負責人來到現場,手舉抗議標語,神情嚴肅,委員會的一名成員大聲地說:“情況緊急,我們要為下週可能發生的任何事做好準備。”
會議結束後,下午五點起,全國的醫生代表們排著長長的隊開始遊行,緊急對策委員會稱,與近幾年舉行的歷次集會相比,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次。
醫生們的憤怒,指向的是政府2月6日提出的醫學院擴招計劃:從2025年起,全國範圍內的醫學院每年將擴招2000人,從現行3058人增至5058名學生,增幅達65%,持續五年,也就是說,韓國醫院裡將共計多出1萬名醫生。政府給出的理由是,隨著韓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醫生缺口也會變大,必須未雨綢繆。多數醫生不認同這一邏輯,他們認為,韓國醫療系統的根本頑疾是資源分佈極度不均帶來的結構性短缺。
為了逼政府撤回計劃,韓國第一批住院醫師2月19日遞交了辭職信,現在,大範圍的“辭職潮”已蔓延到專科醫生。韓國中央災害安全對策本部統計了韓國100家主要醫院後發現,截至2月23日晚,已有超八成的住院醫師辭職,超過萬人。
2月23日,韓國政府將醫療危機警報級別從“警戒”上調至最高階“嚴重”,這在韓國曆史上尚屬首次。當地時間2月2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就近期韓國愈演愈烈的醫生辭職事件進行表態,他表示,絕不就醫療改革問題進行談判,相關改革不容妥協。韓國保健福祉部27日稱,即日起調整護士業務範圍,承擔部分醫生業務。有專家認為,進入三月,韓國可能陷入真正的醫療危機。
2月15日,韓國大邱,一些醫生在譴責大會上脫掉白大褂,抗議政府推行醫學院擴招政策。圖/視覺中國
韓國到底缺不缺醫生?
凌晨兩點,遭遇嚴重車禍的前《守望先鋒》職業遊戲選手、韓國網路主播Jehong被送進一家醫院的急診室,但他絕望地發現,現場沒有值班醫生。隨後,Jehong緊急呼叫了約二三十家醫院,得到的都是同一個回覆“沒有醫生”,直到八小時後,他才最終進入手術室,此時已經是21日上午10點,如果再晚點,很可能就危及性命。這是韓國醫生罷工的第二天。
就在Jehong進入手術室12個小時後,韓國保健福祉部的資料顯示,在100家醫院中,共有9275名住院醫師辭職,佔該群體的74.4%,其中8024人已經離崗。首批罷工者主要來自首爾“五大”綜合醫院,包括首爾大學醫院、Severance醫院、三星首爾醫院、首爾峨山醫院和首爾聖母醫院,此後一些地方大型醫院如釜山大學醫院、全南大學醫院等也陸續加入,“辭職潮”輻射範圍逐漸擴大。
韓國醫院的人員構成比較畸形,過分依賴住院醫師是常年被詬病的一點。一名韓國醫學生的漫長求學生涯共有六年,前兩年為預科,後四年為本科,到大三時,就要開始在醫院實習並準備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後即可進入醫院,先做1年的實習醫生,再當3~4年的住院醫師,這是每個醫學生成為專科醫生前的必經之路。
根據韓國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統計,“五大”醫院的住院醫師在醫生總數中的佔比均為40%上下。大韓醫師協會作過一個調查,發現住院醫師每週工作時間高達80小時,比多數醫生多近30小時,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月平均工資又遠遠低於普通專科醫生。因此,這也是為何每次韓國醫生罷工,都從住院醫師開始,關鍵一線醫療人員的率先離場,給政府施加很大壓力,但也同時帶來一個惡果:醫療秩序的快速崩塌。
Jehong還算幸運。2月23日,一名80多歲婦女在心臟驟停後先後輾轉至七家醫院都不被接收,最終死亡,這不是本次罷工過程中第一例因延誤救治而死亡的案例。在大田市,救護車轉運時間已被拉長至2小時,大田市消防本部稱,20日至25日,共發生了23起救護車轉運延誤事件,在釜山,同期也發生了42起延誤事件。
醫學界和政府關於擴招背後的矛盾焦點是:韓國到底缺不缺醫生?尹錫悅政府認為,人口老齡化會帶來醫療需求大幅上升。韓國保健福祉部第二副部長樸敏洙22日表示,根據預測,到2035年,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比現在增加70%,相應地,住院天數、門診天數將分別增加45%、13%。根據韓國健康與社會事務研究所的估算,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預計到2035年,韓國將面臨 1.5萬名醫生缺口。
另一項常被政府引用的資料是:經合組織(OECD)2023年11月釋出的報告稱,一方面,韓國每千人僅擁有2.6名醫生,低於成員國3.7名的平均水平,在發達國家中墊底;但另一方面,韓國年度人均門診就診次數為15.7次,卻能在成員國中排到第一,二者間形成很大反差,凸顯醫療供需間的矛盾。因此,每年擴招2000人是“根據醫療供需預測確定的最低數量,不是政府談判的數字”,韓國保健福祉部長官曹圭弘23日在一檔新聞節目中這樣強調。
大韓醫師協會緊急對策委員會媒體公關委員會委員長、醫協前會長朱秀虎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政府引用了OECD資料,稱韓國每千人擁有的醫生少,但韓國和其他OECD國家的醫療制度本就不同,很多OECD成員國的醫生相當於“公務員”,領取國家給予的薪水,工作強度也較低,而韓國以私立醫院為主,醫生是多勞多得,為了賺錢需要工作很長時間。“因此,我們認為單純這樣比較是無意義的。”
他還指出,雖然韓國相比於其他OECD國家的醫生數量少,但許多依據證明韓國是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方便就醫的地方”。第一,韓國人均每年去醫院就診次數是OECD國家平均值的2.6倍,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之一。第二,韓國每名患者每年平均住院時長僅次於日本。
除了能充分就醫,韓國的三個測量國民健康水平的指標,即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可避免死亡率,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高於OECD平均水平,尤其是最後一項,韓國的可避免死亡率是每10萬人中142名,OECD公佈的平均值是239名。“如果醫生數量真的短缺,會這樣嗎?因此我們認為政府主張的這一點是不對的。”朱秀虎說。
大韓醫師協會醫療政策研究所2020年1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低,預計從2027年起,韓國將出現醫生供過於求的情況,2035年過剩人數可能達到7043人。“政府一開始就錯誤判斷了原因,從而提出了錯誤的解決方案,所以大韓醫師協會希望能從源頭開始重新商討這個問題。”朱秀虎進一步強調。醫生缺口的問題彷彿成了“薛定諤的貓”,同樣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政府和醫學界得出相反結論。但另一些聲音也指出,醫生之所以如此憤怒,可能是因為擴招會影響他們切身的利益。
首爾大學公共衛生教授權順萬坦率地說:“更多醫生意味著更多競爭,以及未來醫生的收入可能減少。”在韓國,醫生群體屬於社會精英階層中的上部,2022年的OECD資料顯示,韓國醫生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醫生群體之一,韓國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生的年收入約為20萬美元,約合143.84萬人民幣,比韓國人均收入的6倍還多,在OECD成員國中排第一。
因此,受績優主義影響,醫生高居韓國青少年最想從事的職業榜首多年,在醫學院面前,韓國“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首字母縮寫)的名校招牌也不再閃亮。但同時,韓國人要想當上醫生也確實艱難。事實上,2月初政府宣佈擴招後,有很多大型補習班立刻給打工人增設了夜間班,專攻醫學院。首爾最知名的大型教培機構鍾路學院舉辦了一場醫學院入學宣講會,約有4000人參加。鍾路學院估計,2024年約有9500名學員想要考取醫學院,2025年將增加至15800人,為此,學院決定開設一個新的“醫學院特殊班”。
正如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每年擴招這麼多醫學生,會讓本已嚴重的“醫學院黑洞”現象更甚,有專家擔心這會造成醫學教育質量的下降。對此,朱秀虎悲觀地說:“現在韓國的醫療界就在崩潰,如果醫生數量再增加,會加劇醫療崩潰和醫療支出費用增長,醫生們會認為在這種醫療環境下工作太困難,會有很多醫生放棄從事這一行業……會發生無法想象的事情。”
他堅稱,反對擴招不是“為了要保住自己的飯碗”,而是認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韓國的國民健康會受到損害。“我們只是在對抗政府的錯誤政策。”
醫療體系的結構性“缺口”
拋開醫生絕對數量是否短缺的問題不談,至少政府和醫學界對一點都有共識:韓國醫療體系存在很大問題,有明顯結構性短缺。
2月20日晚間,在韓國MBC電視臺“100分鐘辯論”節目中,政府和醫學界圍繞各自立場,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韓國中央災害安全對策本部戰略組組長柳政民提到,有些地區的醫生存在很大缺口。嘉泉大學預防醫學教授鄭在勳則認為,所謂“缺口”,更多源自分配不均,而不是整體醫生供應短缺所致。也就是說,這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醫學院擴招治標不治本。
柳政民也承認,確實存在兩種明顯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情形:一是醫生主要集中在首都圈內(首爾、京畿道、仁川);二是不同科室間的巨大差距。地區分佈方面,韓國國家醫療中心2022年釋出的報告顯示,首爾89.9%的居民能在30分鐘內獲得緊急醫療服務,緊隨其後的是西側鄰居仁川,為80.9%。但在江原道、慶尚北道和全羅南道地區,這一比例不足45%。
韓國醫療體系面臨的另一個更大危機,是基本醫療領域醫生短缺問題,這是最關鍵,也最難解決的“缺口”。
韓國醫療90%以上為私立醫院,但同時,韓國的國民健康保險覆蓋率極高,幾乎是全民醫保。這就導致醫保報銷率高的基本醫療專科如小兒青少年科、婦產科、急診、外科等部門的收入相對有限,自費專案多的“皮眼整(皮膚科、眼科和整形科)”收入高,成了年輕醫生趨之若鶩的科室,也是醫院的盈利主體。韓國保健福祉部的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韓國眼科醫生的平均年薪約為4.58億韓元,約300萬人民幣,皮膚科醫生的平均年薪為3.03億韓元,約200萬人民幣,高於醫生整體的平均年薪。小兒青少年科的年薪只有約1億韓元,是唯一一個年薪較10年前有所下降的科室。
不對等的經濟激勵下,據韓國保健福祉部和國民健康保險公團統計發現,截至2022年,韓國整形醫生數量在過去十年裡幾乎翻了一番,皮膚科醫生數量也增加了約40%。但與國民基本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兒科、婦產科、外科等卻面臨“用工荒”。從保健福祉部對2022年住院醫師招募情況的調研來看,整形外科申請率為180.6%,皮膚科為184.1%,但小兒青少年科只有約25%,遠未招滿。
此外,基本醫療領域的治療都存在較高風險,這也增加了年輕醫生的逃避心理。朱秀虎介紹,按照國際標準,只有醫生犯故意或重大過失才會被判刑,但在韓國,即使是“輕過失”,也會引發刑事訴訟,也有在一審法庭拘留(判實刑)的案例。大韓醫師協會法務部長全成勳表示,醫生不願從事基本醫療的最大原因是醫療訴訟的負擔。“現在願意看診生命垂危的危險病人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在朱秀虎看來,這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前醫生也不愛在這些科室工作,因為很辛苦,但至少沒有像現在一樣招不滿。現在這些基本醫療科室的人手勉強夠用,但隨時可能會崩潰”。他認為,如果醫療制度不改變,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更關鍵的是,要為醫生們創造出“從事基本醫療服務的理由、信心和制度環境”,不然招再多的人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韓國醫改背後的政治博弈
如果擴招計劃最終成功實施,將成為韓國醫學院1998年以來的首次擴招。實際上,韓國醫學院每年招生人數不僅27年來沒有增加過,2000年~2006年期間,還由3273人縮減至3058人,此後一直保持不變。
多年來,韓國政府一直在尋求醫學院擴招,並將其作為醫改的關鍵抓手,但卻屢戰屢敗。2000年,韓國政府同意減招醫學生,就源自政府提出醫藥分離改革後,引發了持續五個月的醫生大規模罷工,政府為安撫醫學界,最終同意將醫學生招生縮減10%。韓國上一次醫生大罷工發生在2020年,文在寅政府也提出擴招,計劃每年增加醫學生400人,同樣遭到了醫學界激烈的反對,後來迫於新冠抗疫壓力未能繼續推動。
站在大韓醫師協會的角度,朱秀虎分析稱,2000年以來,韓國曆次醫改都是政府一意孤行,不聽醫生聲音,這次制定擴招政策的學者還是之前制定失敗政策的那一批人。他還指出,醫生是支援尹錫悅當選總統比率最高的群體。但尹錫悅當選後,本以為他會尊重醫生的自由和自主權,沒想到這次在擴招問題上卻變本加厲,因此,醫生們感到“背叛”,非常憤怒。
有批評指出,韓國曆屆政府都在進行醫改,但都缺乏足夠有魄力的行動。也有評論認為,歷屆韓國政府缺乏的不是魄力,而是誠意。在韓國,醫改每次都會引發醫生罷工、激起醫患矛盾,站在“患方”的政府因此得以提振支援率,這讓改革成為“選票行動”,政府也會選在選舉季挑起話題。
今年4月,韓國將進行國會選舉,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被各大民調視為“必然敗選”。在此背景下,尹錫悅政府此次態度格外強硬。民調機構韓國蓋洛普2月23日公佈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總統尹錫悅的施政好評率為34%,較上一次調查提升了1個百分點,差評率為58%,與上一次調查持平。比例最高的幾個好評理由中,醫學生擴招政策排名第二。
2月26日,韓國中央災害安全對策本部發布了 “最後的馬奇諾防線”:醫生們必須在29日前回到崗位,3月仍未返崗的人將面臨調查、起訴等司法程式,或可能被吊銷至少3個月執照。同一天,大韓醫師協會緊急對策委員會宣佈,下月3日將進行為期三天的全國醫生集會,“這不會是結束,而是抗議政府漫長旅程的起點”。
記者:霍思伊 劉旭 實習生:金琳
編輯: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