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始作俑者是特朗普,拜登雖與特朗普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但仍然延續了該政策直至今日,四年有餘,到目前為止,反而激發了中國的鬥志,中國正在以美國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構建世界貿易。
而標榜對華脫鉤初見成效的拜登當局,居然是透過虛報數字的方式,欺騙全球和國內的民眾,以獲得站隊或選票。3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變相地承認了美國對華脫鉤的失敗。
中國重塑世界貿易
參考訊息3月1日,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中國致力於建立一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導、獨立於美國的貿易體系。
中國的核心策略在於藉助其“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南部地區建立緊密聯絡。
自2013年推廣以來,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此倡議,這其中包括了俄羅斯、匈牙利、義大利、盧森堡、希臘等歐洲16個國家。
東盟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國,西亞伊朗、沙特等18國,南亞印度、巴基斯坦等8國,還有中亞五國,拉丁美洲巴西等眾多的國家和地區。
中國的貿易政策和美國的貿易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國提倡自由貿易併發揮主導作用,而美國則越來越走向小院高牆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據相關資料統計,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中國在自己建立的貿易網路內,出口的商品已佔到全球出口的約4成。
中國在貿易方面最大的成功,就是促成了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該組織歷時8年,包括中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紐西蘭和東盟十國,這些國家的GDP佔據了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而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和,已經完全超過了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額總和。
中國正在打造以發展中國家為核心的貿易體系,而這些國家均願意與中國保持經貿關係。
比如最近,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被美國指責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密切後,反問“我們為什麼要和中國脫鉤,中國是馬來西亞的重要盟友,他還表示美國得了“恐華症”。
而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額度,更能說明這一問題。
我們看一組資料,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從2019年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630億元,增長到2022年1100多億。
另外,中國與中東、海合會、非盟等,都在進行類似的貿易協定。
雖然美方執意搞以美西方為核心的小圈子,但是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已經打破了美方的脫鉤,重塑了世界貿易關係。
美方也用資料證明,美方所推行的脫鉤,很多是美國把中國當作假想敵的虛幻。
拜登虛報中美貿易額
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雖然美方推行脫鉤,但實際上兩國的貿易額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有些領域的合作反而更緊密了。
就像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拉斯沃姆,他表示美國強行推行的脫鉤政策,給歐洲的商業活動造成了很多的困擾。
已經遠遠超過了歐洲企業的承受範圍,另外歐洲商界的一份統計資料也顯示,歐洲98%的商界人士認為歐洲不可能和中國脫鉤,更離不開中國。
他們也用實際行動反對了脫鉤法案的透過,給了美方一記耳光。
而且,與中國的脫鉤,也並非像美國宣揚的那樣。
美方的資料顯示,自2017年起,美國對華進口比例下降了13%,然而,相關資料未能全面反映情況。
但令人疑惑的是,早在2018年關稅制度實行前,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遠超過中方公佈的數字。
如今,正好相反。
中國公佈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至2023年間,對美出口額增加了300億美元,而美國卻聲稱同期對華進口額減少了1千億美元。
這中間有700億美元的差額,為什麼這個確定的數字反而有差距呢?
英國經濟學人對此給出了答案,他們認為,美國方面故意少報了最少20%從中國進口的產品。
這也是其他資料也存在脫節的原因,這一資料引起了全球質疑。
依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投入產出分析,觀察35個行業,發現在2017年,中國私營部門為美國企業的投入貢獻了約0.41%。
儘管看似不高,但卻超過了德國(0.38%)和日本(0.24%)。
在2022年,這一比例翻倍,達到了1.06%,其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國試圖藉助中國的技術發展自身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促使其進口更多中國零部件。
同時,美國服務業對中國智慧財產權的依賴程度可能逐漸升高,這些資料並不符合預期的“脫鉤”。
自2019年以來,中國全球中間產品出口額增長了32%,主要受益於對印度、越南、墨西哥這類受美國青睞的貿易伙伴的出口。
美國與這兩個國家的貿易量正在上升,從2017年佔貨物進口總額的4.1%增至今年的6.4%。
這顯示,印度、越南和墨西哥扮演的卻是“內部物流”中心的角色,將中國中間產品輸送到美國。
這種模式已在全球廣泛出現,例如越南與美國的貿易不斷增長,但是越南的生產仍依賴於中國的供應鏈,墨西哥也是一樣,印度有超過50%的手機組裝零件,都來自中國。
實際上,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包括一帶一路和各種貿易協定。
二是透過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國,間接出口美國的商品。
三就是美國企業或者拜登當局,少報的部分資料。
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那就是美國的圍堵實際上已經被化解了。
美國圍堵被突破
剛才我們從貿易和資料的方向做了分析,如果單從行業來看,可能會更明顯。
特朗普剛開始推行的是全面脫鉤,發現完全不可行,拜登上來就耍了些小聰明,不再全面脫鉤。
而是從高階產業鏈進行圍堵,先後順序基本上是這樣的:
半導體、生物醫藥、稀土和電動汽車產業鏈。
這四個方面,除了半導體是全面封鎖中國,其餘的都是脫鉤擺脫對我國的依賴。
那麼核心集中在了半導體上面,半導體方面的成績和突破,在這裡我就不細說了,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就美方的圍堵,撕開了一個口子。
其餘的都是在遏制和脫鉤,但是到目前為止,歐美還沒有辦法脫離中國,而且已經採取的部分措施,也已經在短暫的嘗試之後失敗。
正因為如此,最近歐洲方面反對脫鉤的聲音此起彼伏,臭名昭著的脫鉤法案,也在近期被瑞典一票否決,其中以德國為首的13國,也選擇了棄權,扼殺了該項法案的死灰復燃。
當美方制裁並封鎖中國技術時,中方若能發展同類技術,美方無疑將失去中國市場,晶片就是典型。
儘管中國此類產品無法在美國銷售,但是可以向歐洲、發展中國家及其他國家出售,反而是擴大了中國的貿易。
美方的封鎖,迫使中國發展自有技術並降低對美技術的依賴,促成技術進步,使中國企業全球競爭能力增強,收益增加。
自美封鎖大門,建立獨立供應鏈,並拉攏盟友,一旦中方實現同等發展,兩邊競爭力必成焦點。
美國陣營競爭力無法超越中國,這由人口、市場等決定,這是經濟定律,也是歷史車輪,美國再強大,終究無法抵擋經濟定律和歷史車輪的前進。
特朗普在2019年提出中美脫鉤時,部分反華的歐洲小國錯誤估計歐洲將加入美國陣營,與中國脫鉤,共同對抗中國。
但實際上,歐洲在2022和2023年間對脫鉤聲浪漸小,此前所述的“利益”問題在其中體現。
中歐雙方無解不開的矛盾,更遑論在經濟和貿易方面徹底決裂。
也就是說,即便美國對華關閉市場,中國產品仍能銷往美國盟友。
試問,中美哪方損失更大?
美國閉門搞供應鏈若產品或服務競爭力仍然遜色於中國,美國產品和服務將無法銷售至第三世界國家,甚至美盟國。
失去競爭力的美國商品和服務只能在本土銷售,且還需進口較為昂貴的產品,持續承受通貨膨脹壓力。
而中方對高科技產業每一次突破都會對美方產生重大沖擊,美方面臨的困境剛剛開始。
脫鉤最終的比拼,都會落在科技創新的領域,中國是一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還是比美國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