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的同時,歐洲發起新的對華調查,中國外貿行業可謂風雨欲來,歐美似乎都有可能掀起新的貿易戰。
4月4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訪華之行,但她人還沒有到,各種聲音就已經傳播開來。在耶倫啟程之前,她專門對中方的“產能過剩”問題表達了深深地憂慮,尤其是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她宣稱中方對外輸出產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最後,耶倫承諾會在此次訪華行程中,重點討論遏制廉價商品氾濫的問題。所謂的遏制廉價商品氾濫的說法,其實就是希望減少中方對外出口那些物美價廉的商品,說白了,就是想要打壓中國的對外出口。而拜登政府之所以現在如此關注這個問題,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打壓中國的出口,實際上就是打壓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拜登政府這些年來不斷推行遏制中國的政策,雖然他嘴上不承認,但他實際上已經把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作為了首要目標。而中國經濟體具有明顯的投資推動和出口導向型的特徵,透過對外貿易,中方每年都可以賺取數以千億計美元的貿易順差,拜登現在顯然是想打壓中國的出口,削減中方透過外貿獲取的利潤。事實上,美國早就對自己和中國之間存在的巨大貿易逆差看不順眼了,如今華盛頓打著遏制廉價商品氾濫的旗號,就是想給中國外貿施壓,讓中國少賺點錢,順便縮減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對拜登政府而言,這不僅有助於他實現遏華的目標,也有助於他今年的大選選情,畢竟若能縮減中美貿易逆差,拜登將贏得不少美國內部反華民意的支援。
不過,除去遏制中國和縮減中美逆差之外,美國確實還有另一個關鍵目標,那就是在強勢的中國製造業面前保護自己的產業。中方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強調發展高階製造業,而其中最為典型的,可能當屬新能源領域的各種產品。比如新能源車,由於中方投資較多,工業基礎完善,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企業已經異軍突起,甚至已不再是簡單的彎道超車,而是另闢蹊徑,把一眾西方老牌車企徹底壓制。
一個能直觀展示中國新能源車在成本和質量優勢的例子是,有外媒形容,一輛中國車企製造的廉價新能源車,在效能和舒適度等方面,超過了德國原裝出口的賓士E級車。顯然,按照西方以往推崇的自由貿易原則,讓中國車企和西方車企正面較量,在新能源車領域,中企不說沒有對手,至少也是遙遙領先。此時,著急的美國政府選擇直接插手干預,以行政手段打壓中國出口,這就不足為奇了。令人擔憂的是,不僅美國政府試圖直接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出手,歐洲的態度也在日益惡化。
4月3號,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太陽能涉嫌獲取不正當補貼破壞市場競爭展開調查,這是歐盟最新的對華反補貼調查。顯然,歐盟在加速打壓勢頭強勁的中國新能源車,其意圖和之前提到的美國類似,都是想借助行政限制手段縮減貿易逆差,並且給本國企業拉偏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10月,歐盟就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當時此訊息一出,便令中歐經貿關係迅速緊張。而在今年1月份,中國商務部就宣佈對歐盟輸入中國的白蘭地酒展開反傾銷調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說,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不公平”,並提醒歐盟未來更多的歐洲產品可能面臨貿易調查。看上去,一場中國和歐洲,甚至是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戰已經出現的訊號。
對此,我們只能說中方並不希望和任何國家打貿易戰,但面對外部的不公平對待,中方也絕不會讓步。無論是中方在製造和出口端的強勢,還是中國部分工業產品在全球的熱賣,都是中方紮紮實實靠著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一步步的發展,用硬實力拼出來的結果,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自然選擇。歐洲和美國多年來把持高階製造業,壟斷了諸多市場,中方也沒有因此就用行政手段來打壓西方企業,如今西方一看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就炒作所謂的“中國工業海嘯鋪天蓋地”,那完全是極度自私作祟徹頭徹尾的雙標。我們希望西方國家的政治精英和商界精英慎重決策,不要飢不擇食,投機取巧,最好拋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思想,迴歸到自由貿易的正道上,若他們想用不正當手段打壓中方,中方必定會奮起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