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受教育問題,一直都是被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關於學校教育,單單是教材問題就已經掀起了幾波大風浪。
毒教材插畫的問題剛剛平息,中小學生的教材內容也在討論中進行了修改,這讓90後、00後和10後之間有了代溝,曾經熟悉的內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經過深思熟慮、多放討論”的篩選。
其中,《兩小兒辯日》就是其中廣受爭議的一篇課文,有專家建議刪除,理由是現在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
一、《兩小兒辯日》
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很簡單的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大致意思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什麼時候最遠什麼時候最近。
其中一個孩子認為清晨太陽看起來很大所以更近,而中午太陽比較小,所以中午太陽距離我們更遠。另一個孩子則認為,早上太陽很冷所以推測太陽距離我們比較遠,中午很熱,所以中午太陽距離較近。
兩人爭執不休間,孔子走過來了,兩個小孩就請教孔子,然而孔子也不能評判誰的說法是正確的誰是錯誤的。
這在教學中,常被用來解讀為,辯證的論證方法、看待事物的方面、如何正確看待一個問題,以及尊重科學尊重真實不能妄下定義等等。
這些粗淺的解讀對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似乎已經足夠了,他們能從這篇小故事中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問題,以及推測科學問題的方法和下結論的方法。
同時,一篇小小的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是具有策略意義的。
語文教材的結構往往不只是閱讀理解那麼簡單,還有古詩文、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現代詩歌等的劃分,不同的內容佔據不同的比重,在不同的時期有對應的解讀深度和難度。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從簡單的句子到複雜的長句,從簡單的詞彙到生僻的詞彙,積累一步步加深,才能一點點吸收進步。
《兩小兒辯日》只有短短兩行,句讀也比較簡單,很適合入門級的孩子學習,瞭解簡單的文言詞彙的用法,瞭解古人的語言習慣,為以後學習更難更長的文言文打下基礎。
可見,哪怕拋卻最簡單的故事內容,這樣一篇文言文落在小學教材裡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列子》
這一篇文言文翻譯過來很長一段話,但原文只有短短几句,全文選自《列子•湯問》。
且不說內容簡單與否,很多人對《兩小兒辯日》的解讀都會從原文字身,從《列子》的記錄著眼看,似乎是對孔子的嘲笑:你看你這個大聖人,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
亦或是對真理無界、科學高深的讚歎:稚子無心提問的這個問題太高深了,連孔子都不能回答,可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不見得多麼容易回答。
列子的名氣其實不如孔子、老子、莊子這些人,他比較低調,早些年不動聲色,學識上不顯山不露水,直到某次要遠遊跟弟子交待事情,才表露出他的思考和見識。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餘音繞樑、高山流水、歧路亡羊等等,都是出自《列子》,他總是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故事講述道理,道理未必見得人人都贊同,但一定都會引起讀者的思考。
也許,寓言故事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列子的意圖,也正在於此。透過一些有爭議的故事和人物,讓人們不拘泥於一種標準答案,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問題,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
這些寓言故事,成年人雖然都知道,但一個小學生未必瞭解,尤其是教育資源較差的農村地區,他們在校外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城市孩子手邊的故事書、童話等,在學校學習最原始的寓言,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必要的。
僅僅以一個成人的觀點,誤判“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必要存在,似乎不太嚴謹。
《兩小兒辯日》的辯證同樣如此,沒有標準答案的辯論過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卻各有各的辯證,雖然辯證過程並不嚴謹但也有大體的框架,對小學生來說足夠了。
三、科學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不僅是古文言文中的對辯,哪怕如今的科學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兩小兒辯日》的問題,放在今天,也要從地球和太陽的運轉規律、地球自轉規律,以及地表大氣層厚度的變化,才能解釋。
其實從地球和太陽系的距離來看,一年四季中每個季節太陽對地球某個位置的直射距離也許有變化。
但對同一天而言,早晚太陽地球距離變化並不大,因為大小或者冷熱所感受到的遠近,更多的是穿過大氣層到達人體所經歷的這段路程的能量損耗。
當大氣層厚度變化,人眼所觀測到的太陽大小和感受到的冷熱自然不一樣,但都不能準確的作為評判遠近的標準。
這個問題放在今天,可能還需要幾個研究人員坐在一塊討論一下,可放在古代,很明顯已經超出了當時科技水平的認知。
從“兩小兒”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們的觀念裡遠了就小就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描述,可是還要考慮到我們所感受的事物變化的成因。
往太深瞭解讀,對小學生來說可能太過深奧,也太過枯燥,就把它當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寓言故事,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小文言文來學習,其實剛剛好。
當今教材編寫其實是很艱鉅的工作,因為要考量到更多因素,考慮與時俱進,考慮孩子們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考慮一篇課文的難度和深度,不能只安居一隅指點世界,那樣就太狹隘了。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教的過程是這樣,對編寫教材的研究人員和相關專家來說,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