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觀鳥者隊伍究竟有多龐大?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數字。
但,有一個也許可以側面佐證這隊伍人員眾多的例子。北師大教授、鳥類學專家鄧文洪說,他們每年都有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活動,非常明顯的是,2015年之後,學生們想要有“新的發現”確實越來越難——總有愛好者搶先發現了。
鳥類增多更需文明觀鳥
京城觀鳥人大增,當然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鳥類可以觀看到:迷路的、途經的、留駐的;而鳥類的增多,離不開生態環境的顯著向好:兩個百萬畝大造林的完成,47塊重要溼地,以及上千處小微溼地的建成,都為鳥類的到來和生存提供了條件;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南候鳥逐漸北擴……
官方公佈的資料是截至2020年底的統計——北京“登記在冊”的鳥類有503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達126種。
鳥的種類還在增加。
去年 釋出 的《2021-2022北京鳥類分佈新紀錄》中,有灰冠鵜鶯、紫背椋鳥、黑胸鶇、堪察加柳鶯、短尾鸌、黑臉噪鶥、藍額紅尾鴝、彩䴉、短嘴金絲燕、慄背短腳鵯、灰樹鵲、慄鳶共12種入了冊。這其中,對於短尾鸌,北師大教授、鳥類學專家鄧文洪尤其有些不一樣的感覺,因為數年前南極科考時在赤道附近見過,完全沒料到第二次會面居然在北京。
為什麼北京鳥類多樣性特別高?鄧教授說,一是北京處在候鳥遷飛的通道上,二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三是研究和觀測的人越來越多。
觀鳥人多了,不文明觀鳥的問題也就不得不反覆提醒——長耳鴞白天睡覺晚上活動,有人不停踹樹,讓它睜眼;花田雞,被人群追著拍照,慌亂和疲累中不幸死掉;正在孵蛋的鳥,因為人類過度攪擾,棄巢了……
如何文明觀鳥?鄧教授說,至少要做到:保持距離,不用閃光燈,保持安靜,嚴禁擺拍;不干擾鳥類正常生活棲息。
聽音辨識“南方鳥”
《2021-2022北京鳥類分佈新紀錄》中新增的黑臉噪鶥,與彭濤的名字聯絡在一起。2021年8月30日,在北京海淀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正常巡園的彭濤,突然被幾聲特別的鳥鳴吸引——在四川和湖北聽過這種鳴叫,它是黑臉噪鶥的叫聲。“南方鳥”怎麼會出現在北京?立刻循聲尋找,果然,一隻黑臉噪鶥站立在不遠處的灌木叢中……
前往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採訪,離目的地還有一段距離,天空中就陸陸續續看到或單獨或三五成群的大鳥飛來飛去。進入園區,飛來飛去的大鳥小鳥絡繹不絕。
問及彭濤發現北京出現的新鳥種是不是非常幸運?他說,其實,只要觀測的次數夠多,相關的知識夠厚,有不一樣的發現,任誰都是遲早的事情。
這句話,用在彭濤及他的北京市海淀區溼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的同事們,甚至所有園林工作者的身上,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建園20餘年,在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適宜生存環境方面做出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園區觀測,鳥類總紀錄有20目,64科,29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4種,北京市重點保護鳥類80種。這些,無疑都是“觀測次數夠多、相關知識夠厚”的收穫。而去年12月16日新觀測到了紅頭長尾山雀(來自南方),與此前不久出現的北長尾山雀(來自東北),以及北京原本分佈的銀喉長尾山雀,南北中三種長尾山雀在翠湖溼地“會師”;12月28日,原本生活於英倫的歐亞鴝在翠湖溼地突然閃現並連續數日被觀測到……無不是給堅持觀測、不斷求知的彭濤及其同事的巨大驚喜。
在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每年都有觀鳥、識鳥、愛鳥等主題內容的活動,參加者無論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聽到許多既專業又有趣的講解:
大麻鳽——冬季,水邊一叢特別的“蘆葦”,頭、頸、喙伸直,紋絲不動,與乾枯的蘆葦“渾然一體”,那是大麻鳽在模仿蘆葦、偽裝自己。
普通鸕鷀——只在繁殖期間,頭和頸會有白色絲狀羽,臉部有紅色斑,兩脅有白色斑塊,是愛情來臨的特別徵兆。
蒼鷺——春天,繁殖前期,枕部生出兩對辮子似的長長的繁殖羽,風一吹就飄起來;盛夏,進入繁殖後期,“辮子”逐漸脫落。
漫長的繁殖季結束後,翠湖溼地的蒼鷺南遷去哪裡過冬?透過為一隻蒼鷺環志並安裝定位器,利用新技術持續觀測,答案終於揭曉:8月底,飛到天津北大港,停留三個月;進一步向南飛到山東漳河新河附近……次年2月再北遷回返到翠湖溼地。這裡已是北京市最大的蒼鷺與普通鸕鷀的自然繁育場所。
瞭解鳥類遷徙規律和鳥類環志工作方法,提升鳥類保護意識,全都糅在了故事裡。也許,一次有趣又專業的解說,就是一個聽講者邁進觀鳥大門,進而成為真正觀鳥人的直接引領。
彭濤說,觀鳥是特別適合小朋友參與的活動——放下手機和遊戲,到野外去,專注觀鳥,既鍛鍊意志力,也培養吃苦精神,還考驗對挫折的耐受。畢竟,觀鳥,經常要面對失望甚至失敗……
立足小區記錄二百餘種鳥
十年前,為自己的“後職業生涯”做規劃時,王曉波選擇了觀鳥。他生活居住的小區位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回(回龍觀)天(天通苑)綠色廊道的中部,也是鳥類遷徙的通道上。
小區內綠化率很高,有小面積溼地生態,有人工小喬木、灌木,還有部分人工與野生草本結合的綠地,頗有“原生態”的感覺。
走在小區裡,王曉波時不時輕聲通報鳥情,而我,反應遲鈍,一個也沒拍攝到,只能從王曉波的相機裡看“回放”。不過,小區觀鳥最淡季,短時間還能看到這些於我而言的“稀罕鳥”,夠開心的了。
更開心的是,在王曉波家的書房,當他向我講解他十年觀鳥所做的記錄時,窗外,院子裡、樹枝上,灰喜鵲、八哥、烏鶇、灰椋鳥、大斑啄木鳥……一個個又反覆出現、停留,讓我隔窗拍了個夠。
十年來,對所觀測到的每一種鳥類,王曉波都用表格做了詳細記錄,包括觀測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所觀測到的頻次……他見識過小小鳥,也見識過大猛禽;看到過將近400只燕雀從頭頂飛過的壯觀,以及35只花臉鴨從上空掠過的妙景。
他還把小區觀測到的鳥類與北京各大公園、學校的鳥類記錄用表格做了細緻比對,同時總結小區生態環境的長處和短處。比如,他分析,小區裡燕雀科鳥類停留不多,主要是小區缺乏冬季食用樹種的集中分佈。又比如,從去年11月26日首次記錄,到12月下旬斷續都有記錄,長尾雀就生活在小區西南湖和北湖周邊的灌木、草地區域內,主要取食蒿子草籽,這說明在城市裡適當保留一些原生草本植被,而不是“一刀切”改種人工草坪,對野生鳥類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初,王曉波剛剛更新了他的“小區鳥類名錄”,這份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觀鳥專業委員會(簡稱中國觀鳥會)稽核認證的名錄裡,已經有多達213種的鳥類紀錄。對一個居民小區來說,真的很令人“刮目”!
“瞭解小區出現過哪些鳥,看護好這些鳥,是我未來觀鳥事業的目標。”王曉波說。他認為,有鳥語有花香,是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意義所在。
【鳥類小檔案】
●黑臉噪鶥
為雀形目噪鶥科鳥類,又稱土畫眉。體長26至32釐米,大型鳴禽。頭頂至後頸、頦、喉灰褐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顯著,喙黑褐色。常棲息於低海拔的濃密灌木叢、竹叢、蘆葦叢、農田和城鎮公園中。多在地面覓食,雜食性,以昆蟲為主,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種子和部分農作物。
●銀喉長尾山雀
為雀形目長尾山雀科鳥類。雌雄相似,體長13至16釐米。成鳥頭頂及枕部黑色,具白色頂冠紋。頸側、頰、眼先,額基和頦汙白,喉具黑斑。喙細小而黑。活動於闊葉林林緣和灌叢,也出現於城市園林中。它在北京為常見留鳥,多見於樹林、灌叢及公園等環境。常叢集出現,有時甚喧鬧。鳴聲簡單,通常為平調的尖銳金屬音“吇……吇……”
●北長尾山雀
體長13至16釐米,有細小的黑色喙和極長的褐色尾部,尾部邊緣白色。頭部白色,是一種美麗而體羽蓬鬆的小型山雀。它分佈於東北和新疆北部,為當地常見留鳥,部分個體在河北北部和北京越冬,較為罕見。活動於灌叢豐富的闊葉林、混交林,也會出現於城市園林中。夜棲時擠成一排。
●紅頭長尾山雀
體長9至12釐米,冠頂和枕部棕色,有寬闊的黑色貫眼紋,頦、喉部白色並有黑色圓形圍兜。下體白色並有不同程度的栗色。分佈於除海南、西南地區外的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甘肅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也有穩定分佈,北京、山東有迷鳥記錄。棲息於落葉林林緣,也出現於城市綠地、小區中。在分佈區內,非常常見。生性活潑,在樹枝間不停穿梭,很少在一棵樹長時間停留。
北京市海淀區溼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