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支援烏克蘭繼續堅持俄烏戰爭,歐美和北約多國不僅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除了直接送去武器裝備之外,歐美國家還有大量的人員直接加入了烏軍對俄作戰,這些人也就是所謂的“僱傭兵”,除了波蘭、喬治亞等傳統上比較反俄的國家之外,美國、英國、法國等也紛紛出動了不少人前往烏克蘭。
而按照國際法,僱傭兵並不屬於交戰人員,因此即便是被俘也不享受戰俘待遇。再加上俄軍對這些西方僱傭兵深惡痛絕,因此在進行打擊的時候往往會毫不留情。此前就有訊息稱,俄軍對位於烏克蘭哈爾科夫的一棟大樓進行了遠端精確打擊,有大量烏軍人員損失,其中包括了60多名法國僱傭兵。俄羅斯此舉無疑沉重打擊了歐美各國的在烏的僱傭兵勢力,對戰爭的結束起到了推動作用。畢竟要知道,如今烏克蘭最缺乏的就是人力資源,如果歐美各國僱傭兵紛紛跑路或者被消滅,對於基輔當局而言肯定不是一個好訊息。
而且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這回算是小勝了一把,但是“戰鬥民族”還要“得了便宜還賣乖”,在消滅了法國僱傭兵之後,俄羅斯外交部還召見了法國駐俄羅斯大使,對其進行了“抗議和批評”,理由是對法國派遣僱傭兵前往烏克蘭表示不滿。
而俄羅斯的舉動,當然引起了法國的不滿,於是法國對俄羅斯的“報復”也展開了。就在1月17日,也就是俄軍消滅法國僱傭兵之後的第二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要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的裝備,包括“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凱撒自行火炮等。不僅如此,馬克龍還宣佈要在下個月訪問烏克蘭。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還公開表示:不能讓俄羅斯贏得勝利,歐洲國家必須儘快做出選擇。
不僅如此,法國國防部長也宣佈了法國新一輪的對烏軍事援助,包括將在明年一年之內向烏克蘭提供多達600枚“鐵錘”炸彈,每月向烏克蘭提供3000枚炮彈等。
但是正如筆者上文提到的那樣,如今制約烏克蘭軍事實力的,並不是武器裝備,而是人。經過兩年的戰爭,烏克蘭國內的年輕人要麼跑去了歐洲,要麼早已經淪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在人不夠,尤其是富有經驗的老兵不夠的情況下,西方再怎麼援助再多的武器裝備也會面臨無人操作的窘境。因此,法國的“復仇”行為,除了進一步加劇俄羅斯和法國,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之外,不會對戰爭的最終結局,有任何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