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期間,要說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和戰功最顯赫的部隊,大多數人都會在殲敵最多的3野和裝備最強的4野之間進行選擇。兩大野戰軍同樣都有一個戰神級別的指揮員,3野是粟裕,4野則是林總,而且在戰爭中同樣表現出彩。不過雖然有關兩個野戰軍誰更強一直充斥在民間軍史愛好者,但從客觀的硬實力上看,四野的兵力或者裝備無疑是最強的。
而四野的強主要還在於組成它的12個步兵軍,以及其組成的四大兵團。那麼問題就來了,組成四野的四大兵團裡面,又以那個最強呢?
四野基本盤,四大兵團
平津戰役結束後,我軍對野戰部隊進行全面和系統的改編,東野改編成為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主力12個縱隊編組成的12個軍,根據均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的規定下:
當時東野12個步兵縱隊全部改成軍番號一次是第38到49軍,同時將這12個步兵軍編成4個作戰兵團——分別是第12-15兵團,每個兵團3個軍。
當時四野一個軍下轄4個師,每個師1萬多人,而且作為主力的每一個軍基本上都有一個炮兵團、下轄的師只轄一個炮兵營。在人數上四野一個軍就有6-7萬人,相當於當時國軍的一個野戰兵團的人數。而四野一個兵團,人數將近15-20萬人。一個兵團甚至可以和彭總的一野實力相當。
那4大兵團各下轄哪些部隊呢?
12兵團,也叫蕭勁光兵團,是原先東野第1兵團改編過來,部隊下轄40軍(三縱)、45軍(8縱)和46軍(9縱),其中王牌部隊為韓先楚任軍長的40軍。45和46軍都是遼西部隊,和第二批次成立的縱隊,戰鬥力不容小視。
13兵團,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是原先的東野第2兵團改編過來的,下轄38(1縱)、47(10縱)和49軍(12縱)。部隊的主力王牌是萬歲軍——38軍,是我軍中資歷和實力雙優的部隊,一直以來都是的扮演4野中流砥柱作用,其他兩個軍則為新成立的部隊,但在遼瀋戰役中表現出色。
第14兵團和第15兵團是新增成立的。其中14兵團下轄39(2縱)、41(4縱)和42軍(5縱),這個兵團有東野頭號王牌39軍和41軍,皆是能攻善守的王牌部隊,劉亞樓更是林總的心腹愛將,打仗和參謀都在一線水準之上。15兵團下轄43軍(6)縱、44軍(7縱)和48軍(11軍),司令員是軍政雙優的鄧華上將,該兵團的王牌為攻堅猛虎43軍,特別是是126師(6縱17師),是東野最強的攻堅老虎部隊。
毫不客氣的說,當時四野隨便一個兵團在實力上都要強過三大戰役時期,國軍三大精銳美械兵團——廖耀湘9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和黃維12兵團。
4野哪個兵團最強
和華野(三野)主力和非主力軍之間實力差距明顯不同,四野的12個野戰軍中,其實差距並不明顯。除了最強的東野五虎——38、39、40、41和43軍,這五大首批成立的部隊之外,其他軍之間差距並不大。而在對四大兵團進行劃分的時候,林總也考慮到後期各兵團單獨作戰的能力,同時考慮到部隊的平衡屬性問題。所以都採取老帶新,傳幫帶的模式。即一個主力王牌軍代其他兩個後面成立的軍。比如:
12兵團老大哥是40軍、13兵團是38軍、14兵團是39軍,15兵團則是43軍。
在這4個軍中,雙方實力皆是在伯仲之間。
故而,想要評比出最強兵團,實際上就變成了雙方第二梯隊的兩個軍之間評比。
在頭等主力軍差距不大的情況下,4大兵團要拼的是其他兩個軍。
而在這兩個非絕對王牌部隊的評比上,毫無疑問14兵團會更強。
第一點,14兵團有東野五大主力之一的41軍。
41軍的實力其實可以比肩前面四大王牌軍,而且能攻善守,這也是為何林總在遼瀋戰役時期將塔山這麼艱鉅的任務交給其的原因。到平津戰役前,又作為先遣兵團主力率先入關,帶領華北野戰軍圍攻傅作義所部。同時從41軍番號一直延續到現在來看,其戰功也可謂了得。而其他兵團的第二梯隊軍,則是和41軍還是有點差距,比如13兵團的47和48軍雖然也打了大虎山戰役,但戰功和裝備仍不如41軍,12兵團的45軍和15兵團的44軍,倒是後期之秀,在錦州和追殲廖耀湘的戰役中都發揮出色。可依然難以撼動41軍東野五虎的名號,自然要稍遜一籌。
第二點,在最弱的部隊的評比上,42軍並非最弱。
42軍別看不顯山漏水,甚至還揹負的“5縱”的名聲,但在實際作戰中表現的很勇猛,在平津戰役中表現出色。,首先攻克昌平、沙河,直接切斷了傅作義老巢和綏遠等地的聯絡。
而且戰績也不不弱於其他非主力軍。在對比12兵團46軍、13兵團49軍(青樹坪)等部隊時並沒有明顯的戰績差距。
因此綜合考慮4大兵團中的其他兩個軍的實際戰力的話,毫無疑問,最強的兵團非14兵團莫屬,但和其他兵團也僅僅是稍強一頭,差距名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