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對解放戰爭的程序是這麼描述的: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反攻的序幕。到1948年9月,見時機成熟,解放軍連續進行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解放戰爭,真的這麼順利嗎?
如果真的這麼順利,那以下幾個現象怎麼解釋?
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軍隊從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教科書上的解釋是國民黨佔據了太多城市,需要分兵把守。可是,這些城市是哪來的?不正是解放軍放棄的麼?
教科書上說,為了靈活禦敵,解放軍主動放棄了很多城市。可是,城市意味著人口、物資的集中,可以持久的保障軍隊作戰。如果不是守不住,誰會願意放棄城市?
教科書上說,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反攻的序幕。可是,中原野戰軍12萬人在進入大別山之後的1年多的時間,壓根沒有看到像樣的戰役,甚至連預先設想的大別山根據地都沒能建立起來。以至於,官方給這一地帶定性為:戰略游擊區。
實際上,如果仔細研究那3年兩軍的攻防,就可以發現解放戰爭的順利只是在後面1年半的時間。在剛開始的1年多的時間裡,尤其是國民黨軍全面進攻的那半年多時間,整個戰局對解放軍是相當不利的。
1946年6月至1947年1月,可謂是最黑暗的半年。
我們先看一幅圖。
上圖是1946年6月1日,解放區、國統區的分佈圖。可以看到,東北的大部分,蘇中、蘇北、魯中魯南等地區,都是解放區的範圍。在河南、湖北交界處的那一小塊的紅色區域,則是中原解放區。
此時的解放區雖說沒有國統區大,但是都是連成片的。且富庶的蘇中、東北等地,都在解放軍手裡。
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軍開始全面進攻解放區。
首當其衝的就是孤懸在外的中原解放區。次位此地處於中原腹地,距離武漢又只有幾百裡,臥榻之處豈容他人安睡。國民黨先後調集了11個整編師、26個整編旅,共30萬的兵力,圍剿中原解放區。
而此時的中原解放區只有6.2萬人,且有部分還是地方部隊,不全是野戰軍。敵眾我寡,不得不選擇突圍。
1946年7月,中原軍區的5萬多人分多個方向突圍,中原解放區淪陷。而這5萬人,到年底的時候,只剩下了2萬人左右。
在華東戰場,蘇中解放區連連失利。1946年9月19日,國民黨軍佔領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22日又佔領淮安。蘇中,豫皖蘇解放區丟失。
1946年9月,晉察冀、晉綏兩大解放區在集寧、大同戰役中,又被傅作義擊敗,集寧、承德丟失,整個熱河地區失守。
1946年10月11日,張家口丟失。同月,魯南重鎮棗莊失守。
而另外一個爭奪焦點——東北戰場,解放軍也是連連敗退,先後丟失安東、通化等17座縣城。
至1946年底,雖然解放軍在半年內也殺傷了大量的敵人,也打贏了多場戰役,但是面臨的局面卻是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到,相比於半年前,解放區的形勢是相當不妙。
在東北,解放區被分割成南滿、北滿兩個互不相連的根據地。北滿還好一點,還稍微一些戰略縱深;南滿則只有幾個縣的大小,完全沒有縱深可言。此地的解放軍,已經做好了退往朝鮮的準備。
更嚴重的是,剩下的解放區都被分割開來,不再是以前一樣連在一起。這意味著每個解放區很難互相支援,被迫各自為戰。
在華北,因為張家口失守,解放軍關內和關外的交通被徹底切斷。
在華東和華中,蘇中、豫皖蘇等地全部失守,中野和華野全部擠在 山東狹小的地界。
更別說陝北那邊,延安都丟了。
而且,解放軍丟失的都是城市和富庶地區(比如蘇中,東北),這也讓解放區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接近到崩潰的程度。
比如當時山東地區,集結的中野+華野部隊多達五六十萬(還不算地方部隊)。狹小的山東要養活這麼多部隊,當時劉伯承說:山東的水都要喝光了。
這就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1946年6月至1947年1月這半年的真實境況,遠不是教科書上講的那樣輕鬆。
所以,國民黨軍在1947年轉入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兩個方向),並不是因為打不動了,而是關內的解放軍主力都已經縮到這兩個地區。不進攻這裡,還能往哪裡進攻?
在國民黨重點進攻開始後,壓力越來越大的解放軍決定打出去。否則戰爭一直在解放區進行,不光是沒有戰略縱深,解放區的經濟都要被壓垮了。
這才有了1947年8月份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目的就是把戰火燒到國統區,緩解解放區的軍事和經濟壓力。
不過,千里躍進大別山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12萬的部隊銳減7萬,丟失全部重武器不說,大別山根據地也沒能建立起來。
待到1948年3月,高層決定再派3個縱隊近10萬人,渡過長江,由粟裕率領,深入國統區作戰。此舉在於進一步破壞國統區的戰爭潛力,分擔其他戰場的壓力。
不過天才將領粟裕說服了高層收回這個想法,不過長江,爭取在中原地區打一個打勝仗,殲滅國民黨具6-12個整編旅,並立下軍令狀。
於是便有了1948年5月的豫東戰役。粟裕指揮華野、中野6個縱隊,歷時兩個月,殲敵9萬人,重創了國民黨軍的區壽年兵團和黃維兵團,並佔領河南省會開封。這是解放戰爭爆發以來,解放軍第一次攻克省會城市。
隨後,許世友率領山東兵團奪取兗州,徹底切斷津浦鐵路。華野攻克濟南,國民黨軍10萬守軍灰飛煙滅。
到了這時,解放戰場上的形勢才算逆轉了過來。然後才有了後來的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直至全國解放。
從雙方攻防態勢的視角,整個解放戰爭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1階段,從1946年6月至1947年1月,此時是解放軍連續退守的階段。大片的城池丟失,城市失守。
第2階段,從1947月1月至1947年7月,退無可退的解放軍在解放區內線作戰,疲於招架。
第3階段,從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解放軍開始嘗試把戰線擴大到解放區之外,先後組織了多次反擊(比如千里躍進大別山),但是效果不明顯,以至於還提出粟裕過長江的計劃。
第4階段,從1948年5月之後,解放據在豫東戰役後,開始獲得戰場的主動權,一直到戰爭結束。
而第1階段和第2階段,是3年解放戰爭最黑暗的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