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四時,隨著美軍軍官的一聲令下,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以及50餘架飛機,齊齊向我軍陣地開火。我軍陣地霎時間被敵軍的炮彈所籠罩,頓時成為一片火海,爆炸的轟鳴聲不絕於耳,戰士們只覺得地動山搖,甚至有一位年僅17歲的戰士被活活震死,壯烈犧牲。
太想贏了
每秒落彈六發的高頻率火力輸出,即便是美國這種的經濟基礎雄厚的國家,大多數指揮官們也會覺得肉疼。但這種戰法是範佛里特的得意戰法,作為美軍中“大炮兵主義”的代表人物,範佛里特想要的只有那該死的勝利,他才不會顧忌什麼戰爭消耗。
甚至在此戰打響之前,範佛里特就已經打算好要以密集的炮火開路,連美軍在此戰中需要付出多少傷亡的代價都有所預估。在範佛里特看來,戰爭就是打消耗, 傷亡自然也在所難免,他並不避諱這樣的問題。
確實,範佛里特太想贏了,彼時的範佛里特也確實急需一場大勝來證明自己。範佛里特當時已經59歲,距離退休的年齡不遠了,這次憑藉克拉克對他的信任,得以肩負起突破朝鮮僵局的重任,或許是他軍旅生涯中最後的機會。
身為西點軍校明星班畢業的高材生,範佛里特在軍隊的發展始終不盡人意,不僅沒能達到同學艾森豪威爾的高度,甚至還被小學弟李奇微壓一頭。若是能夠抓住這最後的機會,搭上退休之前的末班車,給自己的軍旅生涯再添輝煌的一筆,也不枉從軍半生。
但老天似乎並不眷顧範佛里特,他準備實施的“攤牌計劃”還沒等發起,就有一位韓二師的作戰參謀帶著作戰計劃投降了,志願軍因此提前知曉了“攤牌計劃”。而最讓範佛里特生氣的是,志願軍得知該計劃以後,竟然沒有退走,反而積極修建起防禦工事了,顯然沒將他放在眼裡,打算堅守陣地,與他當面鑼對面鼓的較量一場。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範佛里特對此戰抱有很高的期望,心裡也憋著很大的火氣。善於使用炮轟的範佛里特,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擔憂此戰的損耗,他只在乎勝負,而且是勢在必得的那種。
美軍的火力覆蓋實在太強了,我軍陣地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成了焦土,所有的防禦工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美軍對志願軍的殺傷卻十分有限,這是因為志願軍當時採取了正確的應對策略,利用坑道躲避敵軍炮火的殺傷。
不驚反喜
由於戰場地形狹窄,最多隻能展開兩個營的兵力,雙方接連激戰數日,陣地反覆易主,雙方攻守兵力始終控制在營以下。這樣小規模的作戰,反而更加慘烈,美韓軍怎麼也想不明白,火炮已經將志願軍陣地犁平了,為什麼志願軍還是源源不斷?
直到韓軍派出精幹的中校情報參謀,親自帶人到前線去偵察,這才發現了志願軍能夠在猛烈炮火下極大降低傷亡的秘密,原來是修建了大量的坑道,每次只要美軍炮火覆蓋,志願軍就會躲入坑道,等美韓軍步兵衝擊陣地時,再走出坑道反擊。
韓軍的中校情報參謀偵察到該訊息以後,顯得十分沮喪,但也不得不將如此重要的訊息上報美軍。訊息輾轉傳到範佛里特耳中時,大家都以為範佛里特聽了會十分氣惱,卻沒想到範佛里特不怒反喜,激動的對大家說:“這樣一來,只要將硫磺島之戰的經驗搬過來用,我們就贏定了!”
範佛里特口中提到的硫磺島之戰,是二戰中美日之間展開的一場激戰。這場激戰發生在硫磺島,而硫磺島則是日本整個防禦圈的外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防止美軍航母和軍艦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關鍵所在。
日軍當時指揮這場硫磺島之戰的指揮官叫慄林忠道,這是一位軍事理論非常紮實的指揮官,先後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軍校深造過,對美軍炮火的威力有很深的理解。慄林忠道率部在硫磺島構建防禦工事時,就已經考慮到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輸出,遂採取了坑道戰法。
慄林忠道深知,普通坑道只能防敵軍步兵衝鋒,也能防一些少量的炮擊,但根本無法抵擋美軍這種級別的轟炸。如果坑道挖的不夠深,不夠堅硬,甚至會被美軍的炮火炸平。在這種情況下,慄林忠道直接派兵挖山,幾乎將半個山體都掏空了,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防炸坑道網。
美軍起初對此並不知情,對硫磺島的日軍進行了整整三天的狂轟亂炸,本以為可以輕易攻下硫磺島時,登陸時卻遭到了日軍猛烈的反擊。由於日軍的坑道建造在山體之中,又相互之間連通,導致美軍作戰時頻繁失利,傷亡慘重。
美軍吃了大虧以後,立刻改變了作戰策略,不再使用炮轟後步兵強攻的傳統戰法,開始針對日軍的坑道戰術進行針對性打擊。美軍先派兵向坑道內放火,大量消耗坑道內的氧氣,同時派工兵對山體外部所有疑似坑道出口的地方進行填堵,企圖一舉憋死坑道內的日軍。
日軍的坑道雖然堅固,但整個坑道都在山體之內,被美軍圍困之後暴露出戰法弊端,大量日軍因為缺氧而斃命。如果日軍強行從坑道衝出,就會遭到美軍打擊,仍然逃不脫被殲滅的下場。
日軍此戰共投入了2萬多兵力,因為缺糧斷水,又氧氣匱乏,日軍陷入絕境之後傷亡十分嚴重。等到此戰結束之時,兩萬多人就剩下一千多人投降,剩餘全部陣亡,堪稱慘烈。美軍雖然也傷亡很大,但確實取得了該戰的勝利,這便是範佛里特底氣的來源。
吞下敗果
範佛里特打算故技重施,將美軍在硫磺島的戰法搬到朝鮮戰場來對付志願軍。由於美軍有戰勝坑道戰的經驗,所以範佛里特才會盲目自信地認為美軍此戰贏定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志願軍不是日軍,上甘嶺陣地也不是硫磺島,將硫磺島戰法直接搬過來用,實在是荒唐之舉。
第一,志願軍在上甘嶺使用的坑道戰術並非是臨時起意之舉,早在陳賡第三次入朝時,就已經發現了敵軍炮火的弱點,坑道可以有效規避敵軍的殺傷力。只不過最早的時候戰士們都是自發的挖一些“貓耳洞”,躲避炮火的功能很有限,後來被去前線的陳賡看到,提出坑道戰術;
第二,志願軍的坑道戰術十分成熟,遠非日軍在硫磺島時採用的坑道戰術可比。志願軍的坑道同樣是四處連通,而且坑道上方都有掩護,藉此迷惑地方的空軍。而且這種坑道並非是陣地才有,從後方到陣地前沿,坑道有許多條線路,這就保障了志願軍的補給,不會像硫磺島的日軍那樣出現斷水斷糧的情況。
為了降低美軍炮火的傷害,志願軍在陣地前沿修建了大量的“反斜面坑道”,可以極大的降低敵軍的炮火威力。值得一提的是,志願軍當時的工具十分匱乏,想要挖一些深的坑道或者山體內的坑道進展緩慢。
但志願軍確實厲害,將“就地取材”發揮的淋漓盡致,竟然蒐集美軍炮彈殼,熔鍊後做成工具。遇到那些沒有爆炸的炮彈,還會將裡面的炸藥拆出來,留著開山炸洞使用。範佛里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志願軍能夠挖出來大量坑道,美軍的狂轟濫炸“功不可沒”。
因此,範佛里特的迷之自信很快就被現實打了臉,無論範佛里特使出什麼樣的招數,始終無法逼退志願軍半步,最終只能飲恨吞下敗果,沒能實現退休前最後打一場勝仗的願望。反而因為在朝鮮戰場不計成本的高密度轟炸,出現了一個“範佛里特彈藥量”,讓範佛里特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