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1900年12月8日,在安徽廬江的一座古樸宅邸中,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孫立人降生在了這個世界。他的父親孫熙澤,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幼時的孫立人。而他的母親,出身於名門望族,更是將貴族的教養與氣度融入了孫立人的血脈之中。
孫熙澤,這位學識淵博的教育家,不僅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造詣,更在政界和教育界擔任要職。他曾任青島警察學堂總監,為中國的警察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石。他的威望和影響力,使得孫立人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無數的教誨與啟示。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孫立人,自小便展現出了超凡的智慧與才華。他聰明過人,學富五車,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詩詞歌賦,都信手拈來。他的才情橫溢,讓周圍的人都為之驚歎。
孫立人9歲那年,跟隨父親踏上了青島的土地。那時的青島,在德國人的管制下,空氣中似乎瀰漫著一股異國的氣息。然而,孫立人的父親,一個談笑風生的人,卻與那些德國人交往甚密。他不僅與他們談笑風生,更是推薦自己的兒子與德國人一同進入學堂,學習那陌生的德語。
對於孫父而言,與上流社會的交際是維繫家族榮辱的關鍵。每一個細微的交際,每一次深入的交談,都關乎著家族的命運與未來。因此,他將家族未來的興衰,寄託在了年幼的孫立人身上。在他的眼中,這個年幼的兒子,不僅繼承了他的血脈,更繼承了他的期望與責任。
在青島的日子裡,孫立人與德國同學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他的德語日漸嫻熟,他的人際關係也逐漸建立起來。那些年,他的身影時常穿梭在青島的大街小巷,從學堂到家,從家到海灘,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1912年的辛亥革命前夕,孫立人的父親孫澤熙被任命為中華大學的副校長。於是,孫家決定繼續北上,在北京安家落戶。那時的北京,正處於歷史的大變革之中,各種思潮激盪,而新的中華民國政府正在嶄露頭角。
而在1911年,清朝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辦了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這所學校,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當時的清華大學,旨在培養一批能夠赴美留學的青年才俊,為國家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所留美預備學校,對於學生各方面的條件要求極高。它招收的是十四五歲的高等小學畢業生,不僅要求他們在學業上出類拔萃,更要求他們具備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
由於庚子賠款的錢,是從全國各個省份中徵集而來的。這筆款項的分配,自然也就決定了每個省份能夠獲得的名額數量。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則明確規定,學生的入學依據的是他們的籍貫,而非其他的標準。因此,孫立人不得不返回他的故鄉安徽,去面對激烈的競爭。
安徽,在當時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省份,資源和機會都無法與富裕的省份相比。然而,這並沒有削弱孫立人的決心。他深知,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為家鄉帶來更多的機會。
在安慶,他開始了緊張的備考。每天,他都在書海中度過,筆耕不輟,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那個寶貴的機會。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地在千餘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贏得了進入清華的資格。
清華大學畢業後,孫立人隨後前往美國普渡大學學習,獲得了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學成歸來,他被委以稅警總團的重任。在軍隊中,他的才華如璀璨的星辰,愈發閃耀。他後來擔任新一軍的軍長,更是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一戰成名,威震天下。
然而,這位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卻遭到了老蔣的軟禁,度過了整整三十三年的幽禁歲月。他的命運如波折的江水,歷經起伏。
縱觀孫立人的一生,傳奇色彩濃厚,令人感慨萬分。他的仕途如此,婚姻生活亦是如此。
孫立人,歷經三次婚姻,育有四位子女。1920年,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年代,年僅18歲的龔夕濤,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嫁給了當時20歲的孫立人。
當時的孫立人,正沉浸在清華大學的濃厚學術氛圍中,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知識。他的眉宇間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期待和鬥志。他們的結合,彷彿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追求理想與愛情的完美詮釋。
龔夕濤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她的先輩們都是學問淵博、品行端正計程車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她,自然而然地沾染了一身的文人氣質。
她在天津和濟南的女校接受過教育,那段時光,她如飢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努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在那個年代,像她這樣的女性算是知識分子,是時代的先鋒。
結婚後的龔夕濤隨著丈夫和夫家在北京生活,儘管日子平淡如水,但是她依舊滿足。她和孫立人的婚姻生活已經走過了三個年頭,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膝下並未有一子半女。然而,這一切在1923年發生了改變。
那一年,孫立人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踏上了去美國留學的旅程。他希望透過留學,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學識。然而,隨著他在國外的日子漸漸過去,他與龔夕濤的婚姻生活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1928年的夏天,孫立人結束了在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學習,帶著豐富的知識和全新的視角回到了中國。他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並帶著全家人一起遷往了上海。
此時的孫立人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少年,他在美國的留學經歷讓他有了新的認知和視野。他在上海的舞廳裡,遇見了那個改變他一生的女人——張晶英。
張晶英是南京匯文女子中學的校花,她的美麗和聰慧吸引了無數的目光。而她與孫立人的相遇,彷彿是命運的安排。他們的目光在舞池中相遇,那一刻,彷彿時間停止了流動。
孫立人看著張晶英的笑容,心中泛起了一絲漣漪。他感覺到,這個女人將會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張晶英也被孫立人的英俊和自信所吸引,她知道,這個男人與眾不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立人和張晶英的感情越發深厚。他們一起漫步在黃浦江邊,一起欣賞著上海的繁華夜景。他們的心越靠越近,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悄然無聲地影響著孫立人和龔夕濤的婚姻。
不久後,孫立人展開猛烈的愛情攻勢,他的熱情和執著感染了張晶英,兩人迅速陷入了愛河。不久之後,他們確定了戀愛關係。為了能娶得美人歸,孫立人決定向龔夕濤提出離婚。然然後再把張晶英娶進門。
然而,這段感情若想修成正果,卻並非易事。孫立人與張晶英的愛情,面臨著來自各方的阻力。孫家與張家皆對這段感情持反對態度,這無疑給他們的愛情之路設定了重重障礙。
原來,張晶英的母親對一位名叫熊式輝的青年才俊、國軍軍官情有獨鍾。這位熊式輝對張晶英展開了熱烈的追求,張晶英的母親看中了他,二人早已訂下了婚約。而張晶英,這位潑辣的湘妹子,為了自己的愛情,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抗。她與母親大吵了一架,堅決地退掉了婚約。
只是孫立人那邊並不是順利,甚至他都沒有敢對父親說出事情。因為他知道,父親是絕對反對他這樣做的。當得知孫立人在感情上如此軟弱時,張晶英生氣地質問他:“我都能反抗家長,為什麼你不能?”
看著為愛付出一切的張晶英,孫立人這才鼓起了勇氣,打算先生米煮成熟飯了再說。1930年,張晶英高中畢業後,兩人的婚禮在上海的一座教堂內隆重舉行。那時的上海,繁華而熱鬧,教堂的鐘聲響起,見證了他們堅定的愛情。孫立人的父親得知這個訊息後,憤怒不已,他親自趕到上海,試圖阻止這場婚禮。但他的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孫立人和張晶英堅定地站在了一起。
婚禮結束後,孫立人帶著張晶英回到老家海州。孫立人的父親派人將龔夕濤送到海州,讓她和孫立人團聚。當轎子抵達孫立人的新居時,家人們按照父親的吩咐,大聲宣告:“太太到了,快出門迎接!”這聲音響徹整個街區,讓所有人都明白龔夕濤是孫立人的原配妻子。
即使面對父親的多次堅決反對,兩人依舊執著地選擇了彼此,堅定地走在了一起。然而,他們的婚後生活並非如童話般美好,反而充滿了曲折與挑戰。
由於戰局的動盪不安,他們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頻繁地搬家,聚少離多。多年的婚後生活,張晶英始終未能生育子嗣,這對於傳統的中國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1935年,孫立人的父母相繼離世,他帶著張晶英回到故鄉參加葬禮。然而,回到鄉下的張晶英卻遭到了鄰里的冷眼與非議。在那個重視傳宗接代的年代,她因未能生育而被鄉里人譏諷為“不會生孩子的瓷娃娃”,這種無情的嘲笑讓她倍感尷尬與心痛。
那一天,龔夕濤與孫立人相對而坐。周圍的一切都沉浸在這寧靜的夜晚中,只有他們的對話像波瀾壯闊的江水,不斷在寂靜中激起漣漪。
孫立人的移情別戀,對龔夕濤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然而,她並未像一般女子那樣淚眼婆娑,而是選擇了堅強。她緊握著雙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話:“我生是孫家人,死是孫家鬼。”
龔夕濤是一個堅強、果敢的女性。面對孫立人的離去,她並未消沉,而是挑起了孫家產業的重擔。她的雙手不再撫摸琴絃,而是接過了賬本,打理著繁瑣的生意。她的智慧與毅力,使得孫家產業在她的手中蒸蒸日上。
歲月如歌,光陰似箭。多年的時光流轉,龔夕濤對孫立人的愛情早已沉澱在心底。那份熾熱的情感,在歲月的沖刷下,已經不自覺地轉化為對整個孫家血濃於水的親情。她視每一個孫家的人如同自己的親人,甘願為他們付出一切。
在1947年的一個秋日,龔夕濤與孫立人的最後一次見面在南京的一座古老庭院裡。庭院裡的梧桐葉輕輕飄落,彷彿在訴說著離別的哀愁。
孫立人,那位身披戎裝的將軍,此刻正靜靜坐在庭院的一角,等待龔夕濤的到來。他心中感慨萬千,多年來的戰火紛飛,如今終得以暫時平息,但與龔夕濤之間的情感糾葛卻難以言明。
龔夕濤緩緩走進庭院,她的眼眸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哀傷。她知道,這次相見或許是最後一次。她默默地坐在孫立人身旁,兩人相對無言,只有庭院裡的風聲和落葉聲交織在一起,訴說著離別的無奈。
孫立人打破了沉默,他遞給龔夕濤一件精心挑選的狐皮大衣和一塊精緻的金殼坤錶。他希望這些禮物能表達對龔夕濤多年付出的感激之情。
龔夕濤輕輕接過禮物,心中卻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苦澀。她明白,這些物質上的補償無法彌補她內心的創傷。多年的陪伴與付出,早已超越了物質的界限,成為了她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她默默地注視著孫立人,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她知道,這份情感已深入骨髓,難以割捨。但現實的殘酷卻讓他們不得不面對離別的現實。
庭院裡的風漸漸停歇,龔夕濤起身告別,她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逐漸消失。孫立人佇立在庭院中,目送著龔夕濤離去,他們的故事也隨著這場離別,永遠定格在了那個秋日的黃昏。
看著孫立人匆匆離去的背影,龔夕濤未曾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往後餘生,只能透過這兩件物品來寄託思念和牽掛。
1947年,孫立人遠赴臺灣,把原配妻子龔夕濤和其他親人都留在了大陸,與兄嫂生活在一起。他也沒想到,局勢瞬息萬變,海峽兩岸自此對立分隔,自己與家人竟是永別一永無相見之日。
來到臺灣的第二年,張晶英看著身邊的孫立人,這位歷經沙場、年過半百的英雄,心中泛起淡淡的憂慮。他戎馬一生,為國效力,但膝下猶空,沒有子嗣承歡。於是,她決定為孫立人納妾,為他生下子嗣。
然而,當時的臺灣已禁止納妾。張晶英並未因此放棄,她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皈依佛門。她成為清揚居士,以此身份掩護,同時暗中為孫立人尋找合適的第三任妻子。
孫立人最初對此提議表示反對,他不想讓張晶英為他承受如此重負。但張晶英的決心堅定,她再三請求,不斷勸說,最終孫立人無奈地點頭同意。
張晶英一開始看上了女大學生黃正,這位大家閨秀,心中早已對黃正情有獨鍾。她深知,黃正是一位新派的大學生,思想開放,對於納妾這種傳統觀念可能會心生反感。於是,她小心翼翼地安排了二人的邂逅,希望他們能在不經意間滋生情愫,自由發展。
可惜,天不遂人願。二人的感情剛剛萌芽,卻因黃正因意識問題落入獄中而被迫中斷。張晶英心有不甘,她那顆渴望為孫家延續香火的心,並未因此而熄滅。於是,她的目光又轉向了孫立人家中的護士——張梅英。
張梅英的細心與端正的人品,讓張晶英對她頗為欣賞。兩人原本就頗為熟稔,所以張晶英開門見山,直接表達了希望她能為孫家開枝散葉的願望。
1955年,孫立人被軟禁,而這一軟禁就是三十三年。就在他被軟禁期間,孫立人娶了張梅英。婚後兩人的生活很幸福,還生下了兩兒兩女。
值得欣慰的是,孫立人的四個孩子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他們從小就展現出了聰穎好學的特質,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
隨著歲月的流逝,孩子們也逐漸長大成人。他們都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孫立人的長女孫中平,畢業於臺灣清華核子工程系,後又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她的學識淵博,技藝精湛,在核子工程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她的才華和學識,使她在臺灣和國際上都享有盛譽。
長子孫安平,則是在臺灣中原理工大學物理系和臺灣清華物理研究所物理學碩士畢業的高材生。他的學術研究深入,思維敏捷,在物理學領域也有著不俗的表現。他的才華和努力,使他在學術界和業界都備受讚譽。
次子孫天平,輔仁大學數學系、美國維拉諾瓦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碩士、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畢業,他的學歷和成就令人矚目。他不僅在學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而且還在商業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他的才華和努力,使他在多個領域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2015年,孫天平以臺灣代表人士、著名抗戰將領後人的身份,在北京參加了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及相關紀念活動。他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回顧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也表達了對先烈的敬意和對和平的珍視。他的發言和行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讚譽。
次女孫太平,新竹清華大學化學系、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畢業的高材生。她的學識淵博,技藝精湛,在生物化學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她的才華和努力,使她在學術界和業界都備受讚譽。
孫立人的子女,無疑是學識與才華兼備的人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大放異彩,不僅為自己贏得了無盡的榮譽,更為家族增添了無盡的光彩。孫立人,無疑是這些子女的驕傲,而他們,更是孫立人的驕傲。
儘管孫立人在晚年遭受了長達三十三年的軟禁,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他卻在此期間培養出了四位傑出的科學家。這是他身處逆境中的堅韌與智慧的體現,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