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西太平洋舉行大規模聯演之際,一艘中國海軍的電子偵察船突破第一島鏈,對美日艦隊的戰位展開突入式抵近偵察,以便蒐集日後作戰所需的各類情報資訊。
根據美國海軍給出的公開資訊,日前,美國海軍航母“卡爾·文森”號、“羅斯福”號、日本海自直升機母艦“伊勢”號等12艘美日軍艦齊聚菲律賓海,舉行了一次以艦載機起降為核心的多-大型甲板演練,一面提升兩個航母戰鬥群與日本海自艦船間的配合能力,一面針對亞太周邊國家釋放威懾強硬訊號。
但在演習開始後,美軍發現有1艘中國海軍的電子偵察船已經抵達附近海域,並一度接近到了距離“卡爾·文森”號只有5到10海里的位置上,對於一個龐大的航母戰鬥群而言,這已經是一個足以讓他們感到緊迫感十足的距離了。
美軍沒有明確說明這艘電子偵察船的具體舷號,但結合日本防衛省近期的公告來看,這艘偵察船可能是1月底穿越宮古海峽的815型電子偵察船“北極星”號(舷號791),或者更早進入西太平洋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權星”號(舷號795)。
而這艘偵察船的主要任務,自然是收集美日艦隊的無線電訊號等關鍵電磁資訊,瞭解美日的海上聯合作戰體系並跟蹤監控艦隊動向。
在“北極星”號進入西太平洋後,中國海軍的1艘052C型驅逐艦和1艘054A型護衛艦也進入了西太海域,不排除是與電子偵察船配合行動,應對美日可能的後續動作。
中國海軍對於美日此次聯合行動如此重視,有著多個原因。
首先,雖然中美海軍艦隊與對方各類情報偵察船在海上“相遇”已經不是稀奇事了,但在對方艦隊處於日常巡航階段時,情報船能夠收集到的有用資訊較為有限,反而是在對方進行各類演習,甚至作戰任務期間能夠收集到的有用資訊更多。
而類似此次的多-大型甲板演練,美軍每年也只會在西太平洋海域舉行幾次。因此,中國海軍需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及時派出艦船收集相關資訊,進一步加深自身對於美軍航母戰鬥群作戰體系與美日海上力量聯合行動模式的瞭解。
其次,從2015年起便駐紮在日本的美軍“里根”號航母戰鬥群,將在年內結束海外部署返回本土進行船隻維護升級。替代“里根”號常駐日本的,便是剛剛抵達西太平洋的“羅斯福”號。
如果不出現特殊情況,“羅斯福”號戰鬥群將是未來數年之中,在西太平洋海域與中國海軍交鋒的絕對主力。而就在此次離開本土之前,“羅斯福”號剛剛進行了一次總時長約2年的維護升級。
在常規的翻新維護之外,這艘還進行了一些系統改造以滿足搭載F-35C戰鬥機的需求,並升級了艦船自衛系統、艦上網路系統和武器系統。
也就是說,雖然都是“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但“羅斯福”號的裝置配置與“里根”號存在諸多不同之處的。在此情況下,中國海軍必須及時收集“羅斯福”號的相關資訊,為日後長期的海上博弈打下基礎,而這次大型演練就是最佳的機會。
最後,此次美日海上聯演的舉辦地是在菲律賓海。
從這裡出發,美日艦隊北上可進入東海或日本海海域,插手朝鮮半島事務;向西則可以抵達臺灣島東部海域的作戰陣位,攪動臺海局勢;向南則可以穿越巴士海峽或者繞行蘇祿海,最終進入南海海域活動,推動南海局勢變化。
這也就決定了,中國海軍需要讓船隻及時跟進,監控美日艦隊的動向,以防其突然轉向在某個方向上重新挑起事端。
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一般來說,電子偵察船不需要抵近到距離對方非常近的位置上,就能夠利用艦上的大量先進裝置收集相關資訊。但中國海軍的偵察船此次直接抵近到了距離美航母不到10海里的位置上,深入了美軍艦隊的防禦圈之中。
這恐怕也是在明確告訴美軍方面,他們在西太平洋上的一舉一動,中國海軍都看得一清二楚。
對於中國海軍偵察船的出現,美國海軍方面表現得較為淡定,“羅斯福”號戰鬥群指揮官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將軍便表示,西太平洋水道非常擁堵,我們並不擔心有中國海軍艦艇與我們一起出海。
但在事實上,美軍現在這麼說,主要是因為雙方艦船都是在公海上活動,中國海軍的行動沒有違反任何國際公約,美方就是想要有所反應,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可以預見到的是,此次演習不會是中國海軍偵察船最後一次現身美軍航母附近,在西太平洋整體局勢持續緊張,美軍不斷加強部署的情況下,解放軍的情報收集船隻與飛機仍會持續前出收集相關資訊。在太空之中,恐怕也會有更多衛星將鏡頭對準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