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的時候,中俄就簽署了一份關於購買24架蘇35戰機的協議,成就了21世紀以來中國採購俄裝備的最大訂單。
但關於蘇35的出口,可謂是兩邊都不“討好”,一方面,中國殲20在2011年就實現了首飛,進口蘇35的實際意義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有了中國仿製蘇27的前車之鑑,俄對於中國購入蘇35戰機也有了“防備之心”,後來經過長時間的商議,又同意出口,中間究竟經歷了什麼?
俄羅斯的顧慮
當初的俄羅斯可謂是“顧慮重重”。
首先,蘇35戰機作為俄羅斯最得意的代表作,也是俄當時最先進的一款戰機,在很多技術領域都屬於頂尖水平。
例如,蘇35的氣動設計包含了大面積的靜不穩定設計,配備有先進的飛控系統,可以執行高機動性的空戰動作。
從基礎的翻滾、俯衝到複雜的超機動技術,如眼鏡蛇機動和倒飛等,這些技術使得蘇-35在空戰中擁有同代戰機無比擬者的機動性(直追五代戰機)。
核心的推進系統由兩臺具有推力向量控制的AL-41F1S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這種發動機配置不僅增強了飛機的速度、升力和載荷能力,還提供了更大的機動性和飛行範圍,使得蘇-35可以在戰場上能夠快速部署並進行打擊。
其最高速度可達2.25馬赫,戰鬥半徑超過1600公里,加上空中加油能力,保持了高度的持續作戰能力。
從戰術技術層面來講,蘇-35配備了眾多尖端電子戰系統,其雷達系統使用的是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的探測範圍非常廣泛,可在一定距離內探測出並跟蹤多個空中或地面目標,大大增強了情報獲取、監控和打擊能力。
此外,蘇-35上的光電對抗系統和雷達警告接收器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威脅,並透過干擾或規避來增加生能力
蘇-35的火控系統和綜合航電系統都是基於最新一代的數字化技術,能夠提供給飛行員高解析度的情報影象,輔助完成精確的導航與打擊任務。
飛機上的電子裝置都經過網路化整合,能夠快速地與其他飛機或指揮中心共享戰場資訊,實現敏捷的指揮控制和打擊效能。
武器系統也是蘇-35的一大亮點,其機翼下和機體上共有12個外掛點,可以攜帶包括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反艦導彈在內的多種高精度武器。
因此蘇35能夠有效執行對空、對地等多種打擊任務,這些武器結合蘇-35先進的火控系統,確保了其在現代戰場上的高效打擊和適應多樣化威脅的能力。
中國仿製技術太強
從時間上來看,在2013年的時候,蘇35也才服役幾年的時間,此時的蘇57雖然完成了首飛,但一直等到2021年才服役。
這麼說吧,當時俄羅斯手中的蘇35,地位就和咱們現在的殲16差不多,如果說巴基斯坦想要進口殲16,我們也得深思熟慮之後再做打算。
蘇35太先進是一方面,中國的仿製技術太強又是另一方面。
當初中國引進蘇27戰機生產線和技術之後,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將氣動佈局在內的核心技術給吃透,並且著手改進殲11戰機,這讓俄羅斯始料未及。
但中國學習蘇27的技術並不個例,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空軍的各類裝備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仿製蘇聯的款型,還有一部分仿製西方國家。
甚至有軍迷開玩笑說,中國的仿製技術堪稱“看一眼就會懷孕”的水平,當然倒不是說仿製是啥丟臉的事情,仿製也是一門學問,很多國家想仿還仿不出來呢。
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算是被咱們薅羊毛薅怕了。
如果說蘇35進口到中國之後,很難保證我們不會再撬點什麼技術出來,要是啥都讓咱們學會了,俄羅斯還不得“餓死”?
為什麼同意出口
儘管俄羅斯有著如此多的顧慮,但考慮到現實情況,只有向中國出口蘇35戰機,才符合俄羅斯的最大利益,背後的原因很複雜。
其一,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在一段時間內決定擁抱西方,當時的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天真的認為,只要國家意識形態改變,就沒有衝突的可能性。
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巴掌,西方國家已經習慣了長期和蘇聯的對抗,如今自然不太可能對俄羅斯真誠相待。
俄羅斯在碰壁之後,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日趨緊張,轉而發展中俄關係。
考慮到未來的長遠利益,俄羅斯將蘇35出口到中國,有利於幫助中國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以牽制美國部署在亞洲地區的勢力,以此減少俄羅斯的壓力。
其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本就不景氣,再加上葉利欽執政時期的一通“騷操作”,差點將俄經濟拉入深淵。
在普京上臺之後,俄羅斯整體經濟在慢慢復甦,但仍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
而中國向俄羅斯丟擲的24架蘇35戰機訂單很有誘惑力,據悉當時的中國一共花費了20億美元,這對於俄羅斯緩解當時的經濟壓力很重要。
其三,長期和西方國家的交往也讓俄羅斯意識到,只有中國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對於這個國家,俄羅斯需要、也有想法深入交往下去,賣給中國蘇35也算是賣了個“人情”,有利於加深兩國的合作交往。
綜合種種因素考慮,最終促成了這筆訂單的交易。
參考資料:
【1】環球軍事:《軍情望遠鏡-中俄軍購迷霧重重 蘇35為中國軍隊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