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近日釋出了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側面影片,這也是官方首次公開它的側面細節。結合此前官方釋出的福建艦“正面照”,外界發現它領先於美軍“福特”號航母的顯著優勢——一體化桅杆。
對比福建艦的側面和正面照,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一體化桅杆
別小看了這個特點,一體化桅杆技術帶來的優勢異常顯著,但要解決它的技術難度也是相當的高。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就提到,不同角度的福建艦照片,顯示它的一體化桅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所謂一體化桅杆,就是指將雷達、電子監視和電磁壓制等不同功能的天線,整合到一體。常規作戰艦艇,尤其是俄式軍艦,往往配備了不同用途的天線,由此造成軍艦上層建築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雷達天線,不但嚴重影響隱形效果,而且還容易相互影響。此前有報道稱,深受俄羅斯影響的印度海軍“德里”級驅逐艦,其雷達天線就會相互影響,以至於艦炮的火控雷達和防空導彈的探測雷達不能同時啟用。
俄式軍艦繁雜的雷達天線是其標誌性特徵之一
為解決這個問題,以“福特”號航母為代表西方海軍開始發展一體化桅杆。目前“福特”號航母仍採用高大的傳統桅杆,但將其中的雷達天線和感測器等電子裝置進行整合,收集到的電磁訊號統一由綜合計算機系統進行處理。它屬於第一代電磁整合技術,雖然相比傳統天線有很大進步,但讓是將天線暴露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而導致效能下降。而且高大的桅杆也不利於雷達隱身。
相比之下,福建艦的艦島乾淨利落得多,幾乎所有雷達天線都被包裹在灰色複合材料的艦島結構內。報道稱,中國科學家在最近的論文中揭示了這種“多功能整合電子桅杆”的優勢,它將對未來戰爭產生重大影響。
據稱,福建艦的一體化桅杆使用的是第二代電磁整合技術,實現了天線的高度整合化。桅杆本身由特殊的複合材料製成,可以有效遮蔽外界的電磁干擾,同時保持天線的靈敏度和精度。同時它還可以實現動態調整,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自動選擇最佳的工作模式和引數。天線收集到的資訊透過高速光纖與計算機相連,操作員能夠透過觸控式螢幕幕來執行任務,便利性大大提高。
此外,一體化桅杆外形整潔,更有助於減少雷達反射面積,並減少航母上層建築對氣流的影響。總之,它帶來的一系列效能提升將在很大程度上縮小福建艦與“福特”號的戰鬥力差距。
為了設計出這種桅杆,中國科學家們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難題,比如,如何接收來自多個方向上的巨大資料量,接收後如何妥善的處理。為此,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可以專門處理電子和光學訊號的專用晶片,加快資料處理,同時調整天線,使其能夠更精準的攔截訊號。
福特級航母仍採用傳統桅杆
美國也不是沒有看到這種先進桅杆的優勢。美國海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最初曾計劃應用該技術,但由於各種原因,實際效果並不好,為此“朱姆沃爾特”號不得不在整潔的艦體上增設各種附加天線。如今無論是最新一代“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建造中的“星座”級護衛艦,還是“福特”級航母,都仍採用複雜的天線佈局,顯示美軍至今未能突破相關技術難關。
就連一向吹捧美軍的臺灣媒體也開始承認福建艦一體化桅杆帶來的優勢。臺灣軍事專家呂禮詩4日表示,福建艦的一體化桅杆“實力沒得講”,這是美國“福特”號航母所不具備的能力。“這中間最重要的是電磁相容,解放軍在電磁相容的水平,已經到達和美國並駕齊驅的地步”。他還表示,同時解放軍航母配備的4部相控陣雷達天線分佈很有講究,從探測區域看,前後重迭比較少,左右重迭的比較多,這是因為反艦導彈都從左右來,從前面來比較少。作為比較,美國“福特”號航母的相控陣雷達天線佈置在前後左右四個方位,由於每部雷達天線只能看到120度,也就是它的重迭區域非常小,因此在探測危險來襲方面明顯落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