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先生
編輯 |笑史雲煙
前言
你知道我國第1個美籍女飛行員是誰嗎?
她為什麼在美國不好好當飛行員,會來到中國擔任非中國籍的飛行員呢?
如今怎樣了?
從小的夢想
金貝麗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個幸福富裕家庭中出生並長大,享受著舒適無憂的童年。
但是,她內心一直懷揣著飛翔的夢想,儘管家境優越,但金貝麗始終堅定地渴望著冒險、勇敢地翱翔於浩瀚無垠的蔚藍天空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金貝麗如願地進入了大學,在那裡,她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追尋著她的偉大夢想。
她遇到了霍華德,一位曾在二戰期間加入著名的飛虎隊的老師,霍華德的航空事業經歷深深地影響了金貝麗。
大學園區周圍的飛行基地為她提供了接觸飛機並學習航空知識的機會,使她的流浪天堂之夢更加具體地成型。
金貝麗畢業後追隨著她的夢想,勇闖美國空軍成為了一名飛行員。
她透過自己在航空系統工作的親友們的幫助,經歷了一系列嚴格的考核,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加入了美國空軍運輸機大隊,駕駛巨大的C130運輸機。
但是,金貝麗很快發現軍隊生活並非如她所想象的那般輕鬆自在。
就在一次任務中,金貝麗的飛機遇到了意外。
電閃雷鳴,導致一道閃電直接命中了她的飛機,損毀了一個引擎,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危機,金貝麗一度擔心和害怕。
但她迅速調整了情緒,並憑藉學到的應急技能降低了飛機的高度和調整了飛行角度,最終帶領飛機安全返回基地。
這次經歷使金貝麗變得更加堅韌和勇敢,她展示出了更大的自信和從容,在接下來的任務中得到了顯著提升。
她的飛行技巧更加嫻熟,終於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飛行員。
但金貝麗並未滿足於現狀,她不斷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標。
來中國求職養家
金貝麗在部隊表現出色,迅速嶄露頭角,並贏得了同事們的尊敬和認可。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金貝麗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她不再滿足於只是在戰場上翱翔,在戰鬥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她渴求穩定和平靜的生活,決定追求職業轉變,成為一名民航飛行員。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貝麗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她曾在美國的達美航空公司擔任機長,並享受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而金融危機的到來改變了一切,達美航空不得不與西北航空合併,導致金貝麗失去了工作。
在她迫不得已尋找新的機會時,金貝麗的轉機來了,她曾經透過華人社群認識了中國,並與中國朋友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同時,她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深入瞭解使她對中國工作的機會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金貝麗的一個同學告訴她中國雲南昆明的一家航空公司正在招聘飛行員,金貝麗毫不猶豫地決定前往中國,開始她在新的國家和文化中追求夢想的旅程。
儘管金貝麗的美國國籍讓那家航空公司對僱傭她存在疑慮,但她堅信自己的能力會得到認可。
她經受住了公司對她的考察,證明自己值得信任和尊重,並最終獲得了那家航空公司的錄用。
在中國工作期間,金貝麗面臨了許多挑戰,包括語言和文化差異。
但她憑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逐漸適應了新環境,贏得了同事們的認可和領導的讚賞。
她積極學習和融入新的環境,慢慢適應了中國的工作文化,她的努力和才幹也得到了公司的認可,贏得了多次晉升的機會。
如今現狀
從金貝麗初次踏上中國土地,她就為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國度所傾倒,一開始,她被各地美食所吸引,然後又被中國的文化和傳統所吸引。
值得一提的是,當金貝麗來到中國的時候,並非是一帆風順的。
隨著榮耀和成就的增加,金貝麗也面臨來自社會的質疑和懷疑,人們懷疑她之前可能是參與過海灣戰爭的美國士兵,現在以外籍身份來中國可能是為了收集機密情報。
面對這些指責和猜測,金貝麗沒有逐一回應,而是選擇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
在專注工作的同時,金貝麗積極地學習和體驗中國文化,盡力融入這個國家的生活方式。
她不僅準確完美地完成了飛行任務,還受到邀請,擔任飛行員培訓班的講師,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飛行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她是“臥底”的傳言逐漸消散,畢竟,真正的臥底不會選擇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異國的航空事業中。
但是,金貝麗心中依然有一點遺憾,由於之前的軍職經歷,她至今沒有能獲得中國國籍的資格。
儘管如此,她仍然表達了希望能夠繼續留在中國,為航空事業貢獻力量的意願。
即使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金貝麗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她堅信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和堅持,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美國總裁辭職來華當老師
潘維廉,一個出生於密西西比州傳統白人家庭的美國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二戰和朝鮮戰爭的軍人。
儘管潘維廉在學校成績優異,但他並未選擇繼續深造,而是加入了美國空軍。
1976年,他被派往臺灣服役,這是他的首次海外之旅,也是他與中國結緣的開始。
在臺灣期間,潘維廉對中國的印象起初並不美好,但逐漸地,他對這個神秘的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78年,他收到一張來自中國大陸的宣傳單,這激發了他想要親自去看看的願望。
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複雜,這使得他的願望難以實現。
役回國後,潘維廉遵循原定計劃繼續學業,並在畢業後順利進入華爾街工作。
憑藉出色的能力,他很快嶄露頭角,年僅三十歲就成為了一家金融公司的總裁,管理著龐大的資產。
儘管事業成功,但他心中始終無法忘懷那個令他嚮往的中國。
潘維廉的父親對中國持有強烈的負面看法,這種觀點源於他在戰場上的經歷。
但是,潘維廉並不認同父親的觀點,他決定親自去中國一探究竟。
1988年,他獨自一人來到了福建廈門,這是他在臺灣服役時距離最近的地方,也是他對中國產生好奇的地方。
在廈門,潘維廉發現這裡的城市建設和商品種類雖不及美國,但人們樸實善良,遠非美國媒體報道的那樣險惡。
這段經歷讓他認識到,大多數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是錯誤的,這個國家需要被重新審視。
回到美國後,潘維廉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公司總裁的職位,帶著家人搬到中國定居。
這一決定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和朋友的勸阻,但潘維廉決心已定。
幸運的是,他的妻子非常支援他,於是他們全家一起搬到了廈門。
在廈門大學任教的潘維廉,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備課並創新教學方法。
他的課堂幽默風趣,深受學生喜愛,常常座無虛席,除了教學工作,他還努力學習漢語,與當地人交流,深入瞭解中國文化。
他將這些見聞寫信寄回家中,希望能幫助家人改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